文學

「百年之遇——佐藤春夫1920臺灣旅行文學展」:一百年前的旅遊文學

「百年之遇——佐藤春夫1920臺灣旅行文學展」:一百年前的旅遊文學
一連看了兩回的佐藤春夫文學展,四月剛開展時,去了第一回,參觀後深覺得愧對佐藤春夫,書桌上那本去年買的《殖民地之旅》尚未閱讀,怎能走入這展廳呢?於是,決定讀完此書後,才允許自己再次踏入。 這一邊閱讀,一邊看展的過程,更讓我深深感受到,如果不試著用他國人的眼光,反看自己的國家,我們很難在這土地,客觀的了解、解讀台灣的歷史,而二次看展才恍然大悟,1920年6月佐藤春夫搭船來台,直至今年6月,恰好一百年,...

《春風少年歌》。來讀日治時期的少年小說

《春風少年歌》。來讀日治時期的少年小說
也許是因為多年喜愛文學與歷史,兩興趣結合下,慢慢涉略這個領域的書,這是多麼小眾的書啊,關於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而且還是以青少年為主軸的成長小說。一開始讀《春風少年歌》是因這些作品皆發表於日治時期,我想藉由文學作品了解那五十年間文人筆下的台灣,以及那時文藝青年都在想什麼。而這本書共收錄張我軍、翁鬧、呂赫若、楊逵、楊雲萍、楊守愚、龍瑛宗、張文環、巫永福共九人,十七篇文章。

《車輪下》學業壓力下的孩子

《車輪下》學業壓力下的孩子
幾月前讀了《徬徨少年時》的心靈起伏還在,總是想起赫曼・赫賽那支憂鬱的筆,寫出孱弱少年的憂傷。忍不住又上網訂了《車輪下》及《荒野之狼》,想延續閱讀這系列成長小說。遠流這一套新版「赫曼赫賽作品集」,裝幀設計很有質感,把赫賽文字深海中的氣氛團團包圍,讓讀者得以一種謎團的心情進入主角的人生故事中。

《徬徨少年時》讓人不斷想到自己成長時

《徬徨少年時》讓人不斷想到自己成長時
寒假期間,我丟了兩本書給高一生,這是媽媽堅持寒暑假要加強閱讀的習慣,大人建議書單加上自己的書,讓自己在長假充實閱讀不偏食,而這可平衡了平時上課無法有充裕時間閱讀。我開出的書單有二:一是卡繆的《異鄉人》,另一是赫曼・赫賽的《徬徨少年時》。

《異鄉人》稀疏的情感交流帶來的荒謬劇情

《異鄉人》稀疏的情感交流帶來的荒謬劇情
容我重複這些摘自我文字部落格「跟背景點點頭」文字,因為早在三個月前,我就讀寫過《異鄉人》,我把這本書遞給女兒,想讓十五歲的她們讀看看。在這同時,我也把赫曼・赫賽的《徬徨少年時》(另譯《德米安》)推薦給她們看。她們一本各花三天讀完,我問:「兩本書,哪一本比較有感覺?」如我預料,她們對《徬徨少年時》較有感覺。

《夕霧花園》原著小說與電影

《夕霧花園》原著小說與電影
看了原著小說後,我才甘心進戲院,總覺得得讀完原小說,才能在文字與影像之間遊走比較,我擔心自己腦海裡的畫面被剝奪,但看了電影後,感謝林書宇導演把一些我無法想像的畫面非常震撼的呈現出來(尤其慰安婦那一畫面),也感謝他在主角年老之後,為她找到解脫的道路。

臺灣文學館「娘惹浮生—臺灣古典文學南洋旅行記」(已撤展)

臺灣文學館「娘惹浮生—臺灣古典文學南洋旅行記」(已撤展)
這半年密集了解馬來西亞的歷史,研讀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關鍵字,峇峇娘惹、會館、書院、馬共、錫礦、雨林、橡膠、咖啡烏、甲必丹、維多利亞風格、煎蕊、豆蔻⋯⋯等,這些字眼與南洋的水果紅毛丹、山竹、榴槤一結合,好像成了一種特別的氣味,吹進了我的「初識」資料庫,成了我對馬來西亞的基礎認識。

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展期至2019.09.15)

妖氣都市—鬼怪文學與當代藝術特展(展期至2019.09.15)
我一向很怕黑暗,很怕鬼鬼,小時候住在鬼神氣氛濃厚的漁村—紅毛港,總覺得人與神鬼的距離非常之近,所以,一有點怪聲音就渾身不對勁,嚇得躲進被窩裡。就像這次北上來到空總文化實驗場,進入圖書館展區,鬼嚎的聲音穿引而來,其實不恐怖,但是會把小時候的回憶鑽啊鑽的呼喚回來。

《人間失格》。失去做人的資格

《人間失格》。失去做人的資格
閱讀前,我並不客觀,攜帶著預期心態來讀太宰治的《人間失格》,這本半自傳式的作品應該是讀者認識他的捷徑,看著故事周旋在一段又一段自找麻煩的情節中,忍不住想著,到底太宰治(1909-1946)是怎樣的一個人?在世俗眼光中,故事中主角大庭葉藏頹廢混世、不長進,一副不想為什麼而改變,想要草草結束生命,在那個時空背景下,是不是大環境使他走向自我滅絕?而太宰治本身也是如此嗎?被定位於「無賴派」作家又是如何?

《丹麥女孩》同理那些靈魂放錯身體的人啊!

《丹麥女孩》同理那些靈魂放錯身體的人啊!
一年前,yoyo國中八年級的夏天,在慣有的寒暑假閱讀計畫中,她選擇了一本《丹麥女孩》(她甚至還買了原文版)。一直以來,我教導孩子欣賞每一個人的特質,尊重人人之間的不一樣,別以自己的狀態作為衡量打量他人的標準,我很慶幸,在這樣的教養下,她們對於世上許多不同的狀態保持包容開放的態度,不!應該說,持有正常心面對。yoyo在去年將這本《丹麥女孩》閱讀完畢,為了理解她筆下所寫的心得,我也慢慢跟著讀,利用晚間...

哲學星期五@南藝:「童年,再童年」人之所以成為自己的線索

哲學星期五@南藝:「童年,再童年」人之所以成為自己的線索
昨晚終於結束了「哲學星期五@南藝」的分享,晚間近十一點才回到家,疲憊感慢慢滲透出來,也許是聽了好幾個的「小朋友」的故事,讓我心裡起了一些心疼的情感,我拍拍這些長大後的小朋友,望著他們已漸漸成熟的臉龐,那肢體、語言還有著孩提時期對愛的渴望,我對著已二十歲的大學生說:「我們的童年,多多少少會受傷,因為沒有完美的父母,父母永遠不知道,他們曾經說了一句話傷到了我們。」這句話也是用來叮嚀我的,當我的孩子在演...

yoyo簡畫:卡夫卡的《蛻變》(14.1ys)

yoyo簡畫:卡夫卡的《蛻變》(14.1ys)
左右姐妹升九年級的暑假,我依舊開了書單要她們閱讀,但知道因為一年後的會考,學校要求九年級的學生要暑輔,整個長假就減少了一半。我調整了暑假閱讀的要求,書單僅開出兩本,一本是卡夫卡的《蛻變》,另一由自己決定。她們可以盡情畫畫,文字部分可減少。Yoyo很認真得畫了《蛻變》以及《丹麥女孩》,此篇要分享yoyo畫的《蛻變》。

去過奈良後的延伸讀物。《鹿男》

去過奈良後的延伸讀物。《鹿男》
從未讀過日本作家萬成目學的作品,當知道他出生於奈良,京都大學畢業,就略能理解為何可以寫出這麼多以大阪、京都與奈良為背景的小說。猶記得帶女兒到奈良見小鹿後,我在臉書放了一段小鹿點頭鞠躬的影片,不孤單朋友立文留言分享,說他的女兒去了奈良後,就愛上了《鹿男》這本書(真的好謝謝立文的分享)。隔一天我在京都大學的書店就看到了《鹿男》,感覺像是「奈良鹿」稍來神秘任務,指定閱讀此書,那種巧遇就如這本帶有神力的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