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星期五@南藝:「童年,再童年」人之所以成為自己的線索

昨晚終於結束了「哲學星期五@南藝」的分享,晚間近十一點才回到家,疲憊感慢慢滲透出來,也許是聽了好幾個的「小朋友」的故事,讓我心裡起了一些心疼的情感,我拍拍這些長大後的小朋友,望著他們已漸漸成熟的臉龐,那肢體、語言還有著孩提時期對愛的渴望,我對著已二十歲的大學生說:「我們的童年,多多少少會受傷,因為沒有完美的父母,父母永遠不知道,他們曾經說了一句話傷到了我們。」這句話也是用來叮嚀我的,當我的孩子在演講後跟我說:「媽媽,你今天說得好棒」時,我跟我親愛的zozo說:「媽媽,只希望自己不要也說錯話,而傷害了你們。」


十二月二十一日,二〇一八
很認真準備這場分享,把從前看讀過的、理解的故事做一小小分享,主軸以大江健三郎、卡夫卡、安藤忠雄的童年片段,帶出我想討論的「自我認同」、「與父母的關係」、「成長的環境」,以及我如何在這些大師童年背後,以觀察員的角度看著我的孩子成長,而再次重返檢視自己的童年,其中也分享了相對主題的藝術創作,這一系統整理下,我似乎又跟著自己的思緒,再次反省與整頓,以及找到面對自我的脈絡。

我很高興在不同的點,觸發了在座年輕人的心,她說:「當你分享繪本《卡夫卡變蟲記》時,我就很有感覺,對!我爸爸媽媽都不知道我哪裡變了,只有我的朋友知道。」我也高興那句「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激起了年輕人的自省,那是大江健三郎九歲時想的事。而當子瑜問我:「你一定也有想過長大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那麼你達到了嗎?」而這樣的問題,讓我那又苦又乾的答案,在理性成熟的身體裡,緩緩道出。

感謝哲五的子瑜與峻弘不顧一切(半強迫)的邀請我到「哲學星期五」,2018年的最後分享,是帶著笑聲、帶著傷口、帶著愛、帶著更多的同理心。

 

建議參與的朋友,讀讀這些文章:
【左右電影院】卡夫卡變形記(10.4ys)
當個愛哭鬼其實也不錯。《愛哭鬼小隼》
【做筆記】《青春的夢與遊戲》

延伸閱讀:
國美館「突破美感教育窄巷 啟動臺灣感性教育系列」講座(2018.04-05)
信義學堂「美感與創作教育接力賽」講座:一連三場演講與朋友的相聚 
【2015大馬吉隆坡、檳城之旅】雙溪大年、加影的「父母成長大會」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