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歐洲旅遊中,在捷克布拉格待了四天三夜,其中有兩天午後都往舊城廣場去。因為沒有做足卡夫卡功課,所以在布拉格時有點兒慌,多想知道所有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的資訊,幸好在走走停停下,該去的地方都有稍微看到。這一篇紀錄的是我們踏尋卡夫卡在布拉格的生活軌跡,包含他的出生家、後來居住的幾個家。
來布拉格主要是受到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所感召,今年恰是他逝世一百週年,能夠來到布拉格更顯得意義重大。我當然不想錯過他的所有資訊,但上半年期末忙碌讓我準備不足,心裡有點慌。
知道夏天要前往布拉格時,我開始翻找自己在書櫃裡的卡夫卡,從年輕時代到現在,在不同時期接近他,他總是有意無意的給我訊號,我就自行解套以度過混沌的階段。
這次規劃法國景點時,我和Doch都屬意要來「蒙帕納斯墓園」(Cimetière du Montparnasse),因為墓園裡有太多重要的文學家長眠於此,包含我喜歡的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沙特(Jean-Paul Sartre)、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以及女兒上大學後接觸的劇作家山謬‧貝克特(Samuel Beckett)。
來這裡,當然也是讓學劇場表演的女兒,近一點看見雨果。
在巴黎第一個停下來放空的地方,是鄰新橋的塞納河邊,坐在河邊,吃著KEBAB,偶而烏鴉叫了幾聲。這裡的烏鴉叫聲和想像中狂傲的叫聲不一樣,法蘭西烏鴉有著淒涼的聲韻,真特別。坐著發呆時,會不停聽到警車警示鳴叫,初聽不覺得訝異,多日後才感受到巴黎警車鳴笛頻率實在有點過高。
我還記得,這本書原是枕邊人閱讀的書籍,我無意間拿起書來打量一番,他推薦我來讀,翻書幾頁,立即衍生一心得:若要前往巴黎,這肯定是一本行前功課的必讀書籍。
正密集讀著歐洲文學著作,若談到德國文學家,我會想到赫曼·赫塞,他的數本著作如《車輪下》(1906年出版,29歲)、《徬徨少年時》(1919年出版,42歲)、《荒野之狼》都讓身為讀者的我,有強烈的激盪。
這是一本充滿驚喜,讓人入迷的書。(zozo,2016) 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yoyo,2016) 幾天前與遠在台北的小女兒yoyo視訊聊天,談論著大學生活努力完成各種預定的事,努力不懈地朝目標前進,過程中難免有些錯愕與無助。我試著勾起她的回憶:「yo,妳還記得小時候讀過的那本牧羊少年的書嗎?」她馬上說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那本書是我與小學六年級,也就是十一歲的她們一起親子共讀的書,書中有許...
2023年初春,大江健三郎(1935-2023)先生辭世,這八十八年的人生創作無數。1963年其子出生,因天生腦部殘疾,需費心照顧孩子,因此多部作品融入孩子光的故事,包含此書:《靜靜的生活》。
在高雄「旗津tha̍k冊」買了這本書,首次閱讀宮澤賢治(1896-1933)的作品,試著從文字了解他的同時,家中MOD也推出2023年上映的電影《銀河鐵道之父》,適逢宮澤賢治逝世九十週年,此電影描述宮澤賢治與父親宮澤政次郎的關係,有了這部電影的輔助,較能瞭解這位跨越明治、大正、昭和時代的作者一生。
2020那年,在「國立臺灣文學館」看了一檔「不服來戰—憤青作家百年筆戰實錄」展覽,第一次感覺到,原來「筆戰」這件事,是從百年前就開始操作,那並非現代產物,現在人們可以自由地透過自媒體表達己見,過去則是透過報章投稿隔空喊話。
今年春天,去了一趟南鯤鯓,忙碌生活而無以文字紀錄,直到前幾天再訪,又是春夏過去秋來到,小旅行的節奏敲響了半年前遺漏的音符,要我趕緊以兩回的旅記共譜一曲。
兩個自己,處在強烈對峙之間, 是人,是狼, 荒謬自處、虛實之間。
「葉石濤文學走讀」來到第四篇文章,上一篇〈吃豬皮的日子〉可妙!題目為:吃豬皮,葉石濤卻在文章中誇讚土豆又香又軟的菜粽,彷彿他就在讀者面前,用木叉切下菜粽一角,沾了土豆粉,品嚐了起來。而這篇〈紅鞋子〉又添加了對台南米糕的描述,葉老對美食的熱愛真的是透過文字野炊傳香,會感染到讀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