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書中發現自己的靈魂:慢讀赫塞》隨手讀幾分鐘就很有感覺

正密集讀著歐洲文學著作,若談到德國文學家,我會想到赫曼·赫塞,他的數本著作如《車輪下》(1906年出版,29歲)、《徬徨少年時》(1919年出版,42歲)、《荒野之狼》都讓身為讀者的我,有強烈的激盪。

這次讀的《慢讀赫塞》,是編者弗克·米歇爾斯(Volker Michels)收集整理赫塞多處著作、未出版的書簡、書評等箴言段落,讓讀者快速感受這位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其文風筆觸為何,理性寫下的字句話中有話。書名原為《Lektüre für Minuten》 即為慢慢閱讀,隨手幾分鐘。閱讀此書沒有前後問題,隨意翻頁都可以進入。

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年出生於德國卡爾夫(Calw),幼年四歲時,因父母傳教工作而全家遷居到瑞士巴賽爾(Basel),1886年(9歲)又回到卡爾夫,直到1912年(35歲)婚後多年,小家庭又移民到瑞士。

在這段期間,他已創作了多本著作,包含《車輪下》。

此書十四主題,讀者可以慢慢讀,慢慢感受。

「政治」篇:

當我們看到一個調皮的孩子抗拒處罰和糾正,只因為其他孩子也很調皮,我們會笑一笑,也知道該如怎麼回答他。可是在這整個悲哀的戰爭期間,我們宛如調皮的孩子,不斷地引證說我們的敵人沒有比我們好到哪裡去。(P.51)

「社會與個人」篇:

何謂「壞人」?一個人做了其他人禁止的事,人們就會說他是壞人。(P.60)

有勇氣和性格的人,往往會讓別人感到莫名的恐懼。(P.66)

雖然我們很難釐清何種理念是好是壞,左翼或右翼,不過我們卻可以據此將人分成兩類:一是活出自己的理念,而另一種人則只會將理念掛在嘴上。(P.71)

當有個性的人奮力掙脫其出身的束縛,就不會為了屈就於框架、教條、學派、思潮或口號而放棄得來不易的自由和責任感。(P.86)

「個人的使命」篇:
人們時常堅持執著於自己喜愛的人事物,以為那是忠誠的表現,殊不知這往往是一種惰性。(P.91)

人不是一成不變的、定型的、成熟的,也不是唯一的、明確的東西,人是變動不居的,人是嘗試、預感和未來,人是孤注一躑,天生嚮往新的形式和可能性。(P.97)

「教養、學校、教育」篇:

真相是從親身體驗獲得而非從課堂上學來的。(P.115)

受過教育的人只不過教育程度高了一點,不代表他比人民更聰明。(P.123)

「宗教與教會」篇:

宗教與神話就好比文學創作一樣,是人們嘗試將以形象去表現那難以言喻的、沒辦法用理性解釋的事物。(P.141)

「知識與意識」篇:

相較於任何系統和思考方法,感官印象是記憶最肥沃的土壤。(P.148)

理性的人很容易愛上體系,因為他們總是不信任自己的直覺。(P.151)

唯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所說的話才值得信任。(P.157)

「閱讀與書籍」篇:

讀書沒有熱情,對知識沒有敬畏,對教育不用心,是對於精神最大的褻瀆。(P.169)

「真實與想像」篇:

大自然中沒有無聊二字,那是城市人的發明。(P.173)

旅行過程中有一半的樂趣是來自對未知的期待,而另一半則是可以轉化和解釋潛意識裡的欲望。(P.189)

我們住過一段時間的地方,往往要離開了一陣子,對當地的記憶才會逐漸成形,變成難以抹滅的印象。(P.190)

「藝術與藝術家」篇:

享受生活的力量和記憶的強度是相輔相成的。享受生活如同榨盡水果的甜美。而記憶則是既保留了甜美也是使它更純粹的藝術。(P.204)

除了不自覺地為了眾生而創作以外,創作不應該有其他目的,而這也是教條式作品的宿命:說教意味愈濃,作品愈失敗。(P.220)

我的創作動力都是源自於軟弱與痛苦,而不是如外人所想像的,以為作品總是在精神抖擻、神采飛揚的心情下寫出來的。(P.235)

「青年與老年」篇:

我相信在青春和老年之間有一條楚河漢界。人一旦變得自私,青春期便告終止;當我們為他人而活,老年期便開始了。(P.270)

 

書名:《在書中發現自己的靈魂:慢讀赫塞》Lektüre für Minuten: Gedanken aus seinen Büchern und Briefen

作者: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編者:弗克・米歇爾斯(Volker Michels)

譯者:彭菲菲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日期:2015年09月08日

適讀年齡:15歲以上

 

延伸閱讀:
芥川龍之介小說集:《侏儒的話》、〈戲作三昧〉、〈舞會〉、〈小白〉 

《徬徨少年時》讓人不斷想到自己成長時 

《車輪下》學業壓力下的孩子 

《荒野之狼》你的內心也有個狼與人  

咖啡拓文字。之十一。《柏林童年》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