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圳流百年》關於1930建蓋完工的嘉南大圳

這是一本讓我讀來暢快的書,也許是因為多年來走讀嘉南大圳,每走一回就增加一些經驗與知識下,讓我鑽入此書的速度特別加快,一頁一頁翻閱,把過去的資訊再次整合。關於嘉南大圳的建造歷史,這本書都有相當詳盡的說明,是非常易讀易取得知識的書。此書與台南歷史博物館「流域共構:雲嘉南百年水利與環境特展」(展期:2023.08.24~2024.05.26)可相互搭配共讀。

歷博館的「流域共構:雲嘉南百年水利與環境特展」提出,北緯23.5度通過的國家大都屬於乾旱地,例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塔爾沙漠(印度大沙漠)正是在此地帶上,而台灣嘉義也是北緯23.5度通過的地方,嘉南平原一帶原也屬於乾旱地,因為百年前建造的水利系統——嘉南大圳流穿土地,滋潤了台灣西部嘉南平原,而逐漸稀釋鹽化與乾旱的體質。

20230916-流域共構2拷貝

日治時期建造的嘉南大圳可分為三大幹線:南幹線、北幹線、濁幹線(取水於濁水溪),1920年開始建蓋,首先完成的是濁幹線,1924年開始通水灌溉,到2024年恰是百年。而主要的設計者為八田與一技師,1886年出生於日本石川縣的他,在1914年跟隨著「臺灣水道之父」濱野彌四郎參與台南、嘉義、高雄等地的水道工程。台南水道博物館就有特別提到濱野彌四郎及八田與一。

《圳流百年》介紹了這條總長15617公里的水路,可繞臺灣十三圈,繞行地球半圈。這基本資料在小學高年級的社會課本也有提過,只是為何要建蓋嘉南大圳?在日治時期計劃提出前發生了什麼事?以及工程進行當中又發生什麼困境,負責人八田與一與員工之間的相處⋯⋯等,這本書都有逐章節介紹。

20240121-圳流百年2拷貝
以下抄書記下重點:

一月底到二月初,學生們正過著寒假,百工百業也期待著難得的休息時光,嘉南大圳則要準備供水⋯⋯一月中下旬通水之後一直到五月,供灌的水主要供一期稻作使用。⋯⋯通常從十一月以後降雨量就會減少,乾旱的情形會一直持續到隔年五月。所以來自烏山頭水庫、曾文水庫的水,往往可能是前一年的梅雨、颱風帶來的雨量,在供灌之前,被小心翼翼保存在水庫裡。(p.21-23)

六月底,大圳繼續通水。這次的通水會直到十月底。十月底還會有「雜作水」。這是因為日治時期因應嘉南地區的氣候,實行三年一作,三年當中有一年可以種水稻,其他就是甘蔗和雜作輪作。(p.28)

這在「流域共構:雲嘉南百年水利與環境特展」也有特別提出。

在嘉南大圳尚未興建前的數百年,平原上的人們僅能選擇聽天由命的耕種方式,當然,也有人試圖做出努力,希望透過水利設施來調節水量。在荷蘭時期,就已經出現「荷蘭堰」的水利設施。到了清代,由於移墾人數更多,開始大規模開發水利設施,共計興築有七十五處。(p.36-37)

日本的治臺方針,首先在於振興臺灣農業,並確立發展米、糖兩大作物足以供應殖民母國的基本原則。(p.42)

日本在調查了舊埤圳,了解水資源分配實際狀況後,認為私營水利設施不利管理。此後,總督府進行一連串整併,先將小圳整合為單一系統,又將較大型埤圳一律指定為公共埤圳,由官方統一管理。此措施改變了地方社會的生態,不僅使總督府強勢介入農業生產,也影響了水權觀念及水利組織的改變。(p.43)

米騷動尚未爆發前的一九一七年,總督府技師八田與一就曾提出「官佃溪埤圳計畫」來改善嘉南平原的農業用水問題,不過當時並未通過預算案。直到米騷動發生之後,政局紛擾不安,日本當局感受到相當大的壓力,在增產糧食的迫切需求下,終於批准上述建造案,嘉南大圳的建造計畫由此啟動!那些點燃了米騷動的富山縣主婦們大概永遠不會想到,她們的舉動竟意外改變了臺灣吧!(p.53)

嘉南大圳是以「公共埤圳嘉南大圳組合」(原稱「公共埤圳官佃溪埤圳組合」,一九二一年更名)的名義來建造,「組合」在日文中的意思是「組織」或「會」,屬於民間團體,而不是「局」或「司」之類隸屬於總督府的政府單位。(p.62)

烏山頭水庫是以官佃溪中游溪谷為集水區,於烏山頭築堰堤堵住溪流形成的人工蓄水池,用以儲水以及調配從水庫流入水圳道路的水量。考量臺灣地震頻繁會對混凝土造成影響,水壩外圍的堰堤採用「半水成填充式」(Semi-hydraulic Fill)方法興建,在當時亞洲僅此一例。「半水成填充式」也稱「濕式土堰堤工法」或「半水成式工法」,亦即堰堤本身並非全由鋼筋水泥構成,反而是只有〇.五%的混凝土,主材料是土沙與黏土。(p.68)

由於官佃溪水源有限,八田與一另計畫向曾文溪取水,不過兩溪之間橫亙著烏山嶺,溪水無法直接導入水庫。為解決這個問題,八田與一決定開鑿烏山嶺隧道連接曾文溪取水口,讓溪水經由隧道匯入官佃溪中游溪谷。(p.71-72)

為此工程,八田與一與工作人員總是走返兩地,路線就是我們走過的嘉南大圳水利古道

一九四二年八田獲聘「南方開發派遣要員」,奉派前往菲律賓調查棉作灌溉設施。只可惜同年五月他所搭乘的郵輪「大洋丸」號遭遇美軍潛艦攻擊,八田不幸罹難。他過世後不久,一九四五年九月,其妻外代樹竟投身於烏山頭水庫送水口,殉死於丈夫一生傑作的水波之中。其後夫婦一同合葬於今天烏山頭水庫八田銅像後方。(p.98)

全臺灣只有嘉南農田水利會配有掌水工,這個制度早在嘉南大圳興建後就已經啟用,至今已有九十年歷史。嘉南大圳向來注重節水,每一滴水都要有效利用,水從水源放出之後,就需要由掌水工進行調節分配,平原上的大小事也都由他們反映給大圳的工作人員。(p.145)

掌水工可說是大圳有如血脈狀灌溉系統的末梢開關。前段的水利會依照烏山頭水庫、曾文水庫的蓄水量和氣象報告來訂定灌溉計畫,但實際放水量的多寡則要靠掌水工調整水門,以免水位太高,甚至溢流到排水溝。一個地區吃水和三個地區吃水的水位也不同,必須要適時調整,也要注意在水路尾端的水是否太滿或不足,一旦水夠了就趕快關水門。(p.147)

在「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潛行攝影隊,也有展出一系列掌水工的攝影

書名:《圳流百年:嘉南大圳的過去與未來

作者:「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團隊(亦有「故事臺灣史」套書)

圖:李國聖

出版社:方寸文創

出版日期:2020年01月

延伸閱讀:

台南烏山頭水庫:望著水庫吃早餐(9.11ys) 

【散步水圳邊9】嘉南大圳南北幹線分歧工作站 

【2022小事報-曾文刊】農人帶路:菱角田、水稻共耕田與小溝渠洗腳 

【2023小事報—曾文刊】農人帶路2:育苗場蓋水庫/秧苗捲心酥/灌蟋蟀 

《吃的台灣史》以「吃」為軸線認識台灣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