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石濤筆下的府城】〈阿姆的情人〉|宮古座、蝸牛巷、沙淘宮

讀了葉石濤「白色之網」等著作,興起了走讀幾段熟悉的台南巷弄,葉老筆下的文學景點與巷弄早已是經常走動的地方,如今要套上文學的外殼,重新解讀、重新解套,得有不同啟程的心情。

上回遊走〈抉擇〉中的大埔街,這次走讀〈阿姆的情人〉中提起的宮古座,也是後來位於台南西門路的延平戲院,現今的真善美戲院。而這一區正是葉老在府城第三個住處鍋牛巷(現 真善美戲院後的小巷弄,民生路一段157巷)所在地,此區有一宮廟:沙淘宮,就在政大書店/九*九文具店旁的巷弄,也是順遊景點。

〈阿姆的情人〉發表於《文學臺灣》(2006年4月),故事背景為日治時期1945年。文章可內包為兩大部分,主軸為提到守寡十多年的母親與一校長,情投意合成為情人,文章中有相當露骨的情愛畫面,如果以電影等級來區分,應該是限制級的啊~

另一軸線是主角簡明哲到宮古座看戲劇,文中提到幾齣重要戲劇及當時藝文人士,例如張文環的《閹雞》(1942發表於《臺灣文學》雜誌),1943年由劇作家林博秋改編為舞台劇,並在台北永樂座首演。

宮古座為1928年設立,戰後1946年國民政府接收,改為「延平戲院」,2018年開始,為真善美戲院。這肯定是個苦笑話,因為當時台灣人不習慣跪坐在榻榻米上的日式坐法,所以把「宮古座」諧音揶揄為「艱苦座」。

在〈阿姆的情人〉提到的幾齣戲,大約是1940年代演出的戲劇,除了《閹雞》外,文中主要提起王育得、王育林、黃昆平,分別指的是王育德、王育霖兩兄弟及黃昆彬。王育德為台灣作家及台語語言學家,戰後在台南一中任教,推行台語話劇,並自行以台語撰寫劇本演出,他的第一個劇本是《新生之朝》。文中提到簡明哲到宮古座看的戲劇,便是1945年演出的《新生之朝》及《偷走兵》。

簡明哲有兩張貴賓卷,是他臺南一中的同學正在唸師範學院英語系的黃昆平所送的。原來那一天「宮古座」有一場戲劇公演是用臺語演出的。王育得和黃昆平動手寫成戲曲,而且都扮演主角獨自做戲。(p.78)

簡明哲進了戲院坐在前一排座位上。雖然簡明哲沒看到張文環的《閹雞》,也沒有看到宋非我《壁》的演出,但他對臺灣話劇的歷史有清晰的概念。王育得演出時穿著黃、紅交錯的袈裟,那坐著念經的神態從容莊嚴頗有一些惟妙惟肖的地方。這是一場獨幕戲,下去也是獨幕戲。黃昆平演出的是《偷走兵》,敘述日治時代末期的臺灣兵被日本老兵欺壓,從軍營逃走被捕坐獄的經過。(p.80) 

十一月十日,二〇二二

這天準備到真善美戲院看電影《流麻溝十五號》,這描述白色恐怖時代下,一群扣押到綠島的女性受害者故事。也許也正呼應了葉石濤這篇〈阿姆的情人〉中提到的王育霖(1919-1947),他正二二八受難者。

電影未開演前,先到政大書店旁的沙淘宮走走,建造於1647年的沙淘宮,古記載因為臨海地方沙淘浪湧,故有此名,也就是說現在西門路、中正路一帶,在清朝是臨海的地方。廟方這幾天恰是「壬寅年五朝祈安建醮大典」,睽違四十年的建醮大典不得馬虎,活動設計及廟前裝飾都好講究,可惜正因為建醮活動,而不能進入廟宇參觀,不過光是在廟外就可以欣賞台灣廟會的設計風格。這些活動看板的圖像設計、字體選擇都特別用心呢!

往後巷「永福路二段81巷」走,順著地上指標就能找到「民生路一段157巷」的葉老故居,故居就在木房後方,前面的空地在多年前設置鍋牛廣場,可惜已經多年無人修繕,已成「垂垂老矣」的老蝸牛。2016年曾帶新加坡ITE的師生到剛設置好的蝸牛巷走走,那時吸引相當多的觀光客。

我住在府城一共住過三個地方,老家在打銀街,後來在戰爭中被日本人強迫拆掉,所以不得不搬到「萬福庵」附近居住。光復後有一段時期住在延平戲院後頭的嶺後街;我那時後在永福國小任教,所以早上學校的鐘聲一響,我立刻起床,匆匆洗個臉,還可以趕得上早會,正是方便得很。(摘自《府城瑣憶))

不管是不是蝸牛巷,台南老巷弄都值得鑽入探索,輕步慢走,細語對話,仰頭看看這些老宅就是迷人的風景。

延伸資訊:

宮古座(臺灣老戲院文史地圖1895-1945)

臺灣本土第一位劇作家、臺語片時代的奇才導演──林摶秋 

9/9‧《王育德紀念日》(文中提起兩齣戲劇)

跳脫傳統——二十世紀台灣文學的回顧與反思 

延伸閱讀:

台南「葉石濤文學紀念館」:原 臺南山林事務所 

【葉石濤筆下的府城】〈抉擇〉|大埔街 

《春風少年歌》。來讀日治時期的少年小說 

再訪嘉義梅山太平:36彎打氣標語、沒有雲霧的太平雲梯、張文環紀念館 

那幾家常吃的台南美食小吃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