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Doch開設一堂實驗性的課程,他希望在閱讀與討論之外,可以到處遊走,移動教室。這堂課每週都有新計劃,學生們需具機動性、主動性的依地學習。
女孩北漂離家後,因為僅剩我倆夫妻,親友總是以一種喜悅感,說我們戀愛中。老媽說:「妳現在應該是在談戀愛」;朋友也說:「你們現在是戀愛中⋯⋯」的確啊,我仔仔細細推算,兩人世界的種種回憶竟得往前推到十八年前。而現在,我的確像是戀愛中,不過更像是與一個合作密切的夥伴,到處遊玩到處學習。於是,舊地再訪或是發覺新景點都成了兩人的足跡目標,為了就是增加更多的回憶。 就如高雄的「旗後燈塔」,這麼多年來去旗津,竟然...
▲今年大家都穿條紋衣 每一年過年,總是要過得深刻,過得趣味,才能在往後想起,有不同的回憶勾著我們,不斷地露出笑容。去年開始進行「新春郊遊衣服主題秀」,頭一年就選擇紅色衣服沾喜氣,今年呢?
不僅我等著大學返家過節的女兒,連西川爺爺也殷殷期盼孫女歸來,看見雙胞胎孫女來到身邊,他與左右姐妹擁抱著,拍拍背說:「好久沒抱到了。」
「葉石濤文學走讀」來到第四篇文章,上一篇〈吃豬皮的日子〉可妙!題目為:吃豬皮,葉石濤卻在文章中誇讚土豆又香又軟的菜粽,彷彿他就在讀者面前,用木叉切下菜粽一角,沾了土豆粉,品嚐了起來。而這篇〈紅鞋子〉又添加了對台南米糕的描述,葉老對美食的熱愛真的是透過文字野炊傳香,會感染到讀者啊~
帶了百人幼兒園團,要到「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現場,除了小小木工課外,我們還可以與孩子一起看潛行攝影隊的攝影作品,來一場尋找遊戲。
2023年清晨五點起床,八點多入步道,下午四點回到家,八點就掛點睡著了,我以為要一路睡到隔天,沒想到夢中盡是走在稜線的美好風景,有時怕滑一跤,睡夢中的腳竟然也抽一下,就這樣,晚間十二點我又醒了,被山林輕輕忽忽地搖醒了。
從二〇二二年入秋開始,我捧著台灣學文學家葉石濤的作品,如棋子般把熟悉的府城巷弄再走一回,有時疏於停留的點,也因為文學家過去逗留的喜愛度,讓後輩的我的腳步拉緩了下來,要我走進去看,彎進去瞧一眼,過去那些三兩步就晃過去,或是連停車的機會都趨近零的景點,因為一兩則故事讓我這棋子選擇佇立其中。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已開展兩個多月,終在多次反覆看展下介紹最後一篇。此篇要來介紹位於總爺展區的戶外作品,包含藝術季當中最醒目的仰頭竹鹿(醒祂:你的鹿 / 我的路)及超強大的潛行攝影隊作品。 麻豆大地藝術季展期為:2022.10.15~2023.01.29,共有九大計畫(小、水、竹、影、植、土、農、聲、原),三大展區(A總爺藝文中心、B拔林工作站、C大隆田園區)。目前展期僅剩下一個月...
一六〇三年一月,明朝書生陳第跟著將軍來到台灣二十天(1602年末跨到1603),將其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寫下全文約一千四百個字的《東番記》,其中一段寫著: 穀有大小豆,有胡麻,又有薏仁,食之已瘴癘;無麥。蔬有蔥,有薑,有番薯,有蹲鴟;無他菜。
讀了葉石濤「白色之網」等著作,興起了走讀幾段熟悉的台南巷弄,葉老筆下的文學景點與巷弄早已是經常走動的地方,如今要套上文學的外殼,重新解讀、重新解套,得有不同啟程的心情。
讀了收錄台灣文學家葉石濤多篇故事背景為府城的「白色之網」套書,雖對台南並沒有太陌生,甚至有些談及的地景早已熟如灶跤,但以文人的視角及半世紀的時代差異,我持著陌生的眼光觀看葉老筆下的府城,然後,以「路上觀察學」製造另一種重新認識的機會,或許能從中邂逅日治時期的府城,夾帶著穿越時空的心情再一次走讀。這一回走的大埔街,經過了中華聖母主教座堂、臨水夫人廟、延平郡王祠。
二〇一五年,一群大小朋友相約體驗種菱角,一堂紮實的課程讓我知道,菱角的生長及農民種植的操作時期。因為麻豆大地藝術季〈農計畫〉,而獲得採收菱角的機會,從「種」到「採收」,事隔幾年,再次學習到菱角栽種與收成的知識。
麻豆大地藝術季終於開展!展期為:2022.10.15~2023.01.29。此藝術季共有九大計畫(小、水、竹、影、植、土、農、聲、原),三大展區(A總爺藝文中心、B拔林工作站、C大隆田園區),此篇介紹B區的拔林展區作品,這展區有個特別的氣氛,就是展場內有個神明桌,是賴氏子孫祭拜祖先的地方,藝術與居民日常相融,非常特別。
臺灣文學館、孔廟、武德殿這一帶是台南府城觀光蛋黃區,常有步行的遊客穿梭各館之間,這附近有一棟「臺南山林事務所」,約創建於1925~1945年之間,為台南市定古蹟。此建築目前作為「葉石濤文學紀念館」之用,前後幾年來訪,參觀過兩次不同的室內展設。若「臺南山林事務所」是1925年創建,就會恰好符合現為「葉石濤紀念館」,因為葉老就是出生於1925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