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二月去了七股兩回,我帶著小相機前去捕捉候鳥的身影,鷗科鳥兒飛來飛去不好拍;鴴科、鷸科、雁鴨在遠處的塭仔,一小丁點難以判斷,我幾乎是用「猛按快門」來拉高拍到清楚照片的機率。接著,再試圖放大瞧瞧牠們是什麼鳥。小相機可以拍到什麼鳥呢?竟然是出乎意料的多,可見寒冬中,許多從遠方來的候鳥,都不惜千里選上了台灣這個第二故鄉。
楊宏裕老師為《大臺南的地形》、《灣裡溪探蹤 :曾文溪下游走讀筆記》、《溪說臺南: 曾文溪的地景與人文》、《曾文溪流域綜論》等書作者,他對台南地區的地形、曾文溪流域、嘉南大圳都深入研究。
冬末兩回遊玩七股龍山村,搭著船漂漂蕩蕩遊潟湖,下七股沙洲踏細沙,漁人老師蔡大哥一路生態解說,回程還烤鮮蚵,可惜我吃得愉快就忘了拍照,烤蚵是包含在遊船的行程裡,此篇就單獨書寫搭船遊潟湖的紀錄。
〈剝蚵聲〉 沿海沙洲小漁村,成堆蚵殼造地景,積堆一座小山丘,白灰中混有亮彩光,是孔雀蛤發亮著。 「叩叩叩」扁刀剝開殼,蚵仔在裡頭,剝蚵刀與俐落阿嬤合作無間,演奏一曲節奏鮮明舞曲。
▲這些都是要拔除的 隔了一個月來西瓜田,它們又不一樣了,上次是年前「轉芯」作業,葉子約莫長到七~十葉,藤長約50公分,又一個月長得如何呢?小瓜瓜都出來了啊~藤也長到瓜畦2/3處了。
Doch開設的「無支配藝術實踐課程」一直以來都是以踏查曾文溪流域為主內容,爬山則是必走的行程,修課學生都得上山,鍛鍊身體、培養耐力,雙腳走上山林教室,這兩年來,數十位學生和我們走在烏山山脈的山脊上。
七股潟湖是個平靜的海面,相較於外海較為平順小浪,這樣的海域常常有著養蚵人家,搭著蚵棚、掛著蚵串養蚵,說是「養」蚵,其實這些蚵苗都是野生的,自己來附著在蚵殼上。
因為小事報工作之故,我得開始慢慢認識台南曾文溪出海口北岸的七股區,一連幾回出遊,記下慢遊深踏的紀錄。
早在寒假前,就先跟已大三的女兒預告,過年期間要和阿芳阿姨去爬山,沒料到南部一月底地震頻繁,只好先作罷!過完年,小女兒yoyo回學校劇組,忙著年後的表演。幸好還有zozo在家,就在她回台北前,同學kimi來台南玩,就一起相約完成爬山的願望。想想,上一次與女兒爬山竟是五年前的台南大凍山。
年節初三是家人走春的日子,今年只有我和大姐家,兩台車就好出發,我早就計畫好到人潮不擁擠、停車方便的左營舊城,想從舊城東門、見城館、龍虎塔、見城步道一次同區達標,這個我時常散步的路線,被外甥美稱為「文化之旅」,讓我可檢討了,文化還不夠深啊~不過,過年親友相聚就是走走停停、拍拍照、吃吃美食,就是絕佳的模式,不宜過多知識量。
對於中國飲食文化史並不熟稔,只是特別愛吃麵食,就會留意「山西刀削麵」、「山西麵食館」等招牌,也是因為「山西」常常會與麵食相掛,而感覺到山西的麵食文化應該是豐富的。
主持種書店邁入第三年了,帶著年輕人共同種下一家書店,店裡的店長群都是大學生,時常得進修學習。這天是年度充電日,去年帶店長們一起走府城十字大街,今年要去哪呢?想起幾個月前的「六義山步道」(四德登山口)輕鬆好走,回到甲仙市區又可吃芋頭食品,是休閒性相當高的一條路線,於是決定載年輕人一起前往烏山山脈的北邊:六義山步道。
不知走了多少回的「臺灣祀典武廟」與「台南大天后宮」之間的算命巷,每回心血來潮想散步新美街,就會從這作為起點或終點,連結到另一頭的便是開基天后宮,中途又經過開基武廟,而開基武廟前的新美街是昔日的「抽籤巷」。
是一年之始,我與先生兩人依舊循著家庭儀式——元旦爬山日,在清晨起床,為「全新的起步」作準備,身體操練與鍛鍊都是好的開始,流過汗、肌肉痠痛,搭上美景就是自我年曆的首頁好風景。
一連去了三次高雄哈瑪星鼓波路代天宮廟前,感覺像是彌補過去怎麼沒去的遺憾,我曾在西子灣大學工作了幾年,年輕學子總是跟我說,他們到代天宮廟前吃東西,那兒的美食多棒又多棒,但六年來我一次也沒去,因為下班就想回家,假日也不會特地回到鼓山區。而Doch曾在壽山國中任教過,有個學生自豪地告訴他,廟前最多人排隊的魚丸店就是他家,要老師一定要去吃,他也錯過了品嚐美食家庭的滋味,直到最近,我倆才踏進了鼓波街,在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