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紀錄片《男人與他的海》後,到圖書館借了兩本廖老師的書,一是《黑潮漂流》,另一是《腳跡船痕》,都是海洋文學的著作。說來慚愧,並沒有讀過廖老師的書,想起女兒曾跟我分享,廖鴻基老師是海洋文學重要的代表人物,在台灣中學教材的本土作家群中,廖老師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與海洋、黑潮、鬼頭刀已畫成等號。聽她們這麼說,非讀不可!
無攀登高山經驗的我,僅是偶而爬爬小百岳,走山間步道,處在山裡迷戀地望遠、讚嘆山脈之美,可我卻沒有自信可以長時間裸露在山裡,雖然身體有能力調節喘吁吁的呼吸節奏,卻因為在平地嬌生慣養,而懼於攀登高山,「便利」是人類的發明,但「求生方法」也是人所碰撞累積的,到底為何我沒有那股冒險的精神?
你從何處開始認識西拉雅族?是歷史課本談及的單元?或是西拉雅族正名的新聞?還是百年前走在台灣土地的外國冒險家筆下的遊歷筆記?而你知道西拉雅族大概在哪兒嗎?
十一月初,高三女兒進行一次模擬考,在社會科考題中,相當有深度地考出多種類型,為了點出東協歷史,從描述二戰期間日本殖民東南亞國家的《夕霧花園》小說出題;又從廟宇對聯判別宗教信仰神祇來出題;以及最讓我驚訝的,出題老師竟考出了德國哲學家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的論點,老師想強調的並非要每個高中生去讀班雅明的書(能預先接觸也不錯),而是透過題目讓年輕學子間接認識這位哲學家,也讓學子知道觀看...
閱讀是充滿驚喜又無法預料的路徑,漫讀了A,A談起了B,續讀B,B叢林裡有C,C又延伸繞回A,A還是談了另一個D,於是就這樣不停地圍繞與摸索。近來我圍繞的圓心軸就是芥川龍之介。 讀完《侏儒的話》後,續買了林水福老師企劃的「芥川龍之介短篇選粹」套書,我有心在這一年末好好的「芥川龍之介」一下。閱讀並整理文章小說本是一件頗費神的工作,雖是如此,從中發現了一些線索,知道百年前文豪在寫什麼、想什麼時?那種興奮...
米價逐漸上漲,里民觀看米價漲幅頗大,心裡不免擔憂,隔壁老李帶著米袋到米行糴米,要一斗米;後巷王大媽看見了,也趕緊買了一斗米;廟埕邊的林家媳婦看見了,進了米行,發現人人簇擁在此,深怕米買不到,就會後悔莫及,林家媳婦緊張的不知該如何是好,但昨天才買米呢! 同學最近風靡五人偶像團體,照片中的男明星帥氣迷人,每個人都有專屬的尖叫歌迷團。同學說起這偶像明星都像是自己的愛人般,非收集到照片放在身邊日日思戀不可...
想寫這首歌很久了,只是遇不到好時機下手,就在「小事報」營隊即將結束時,某日早晨,想著,該寫首歌獻給這營隊的大小朋友們,靈感先生總是配合時辰來訪,它明白我這個作詞者需要快速生成,於是,給了五分鐘,讓我在桌上那張回收再利用的A4紙上,快速寫下這首歌詞。
台南火車站前的那一條路,站著鄭成功銅像,如果記不住路名,肯定可以猜出,這條路是:成功路。橫向的是北門路,因為臺南府城舊城門大北門就在台南公園外,城門雖已成為歷史,卻可以在行道路上看見遺址石柱,位置就在北門路與小東路口。而我們常去的二手書店,雖位處北門路,卻是叫著「成功書局」。
歷史是永遠得進修的課程,不斷不斷透過文史資料、歷史書籍增加自己對過去的認識。從不同角度、不同族群立場觀看歷史,不同的聲音才能彙整出客觀的判斷,所以,不管是原著紀錄或是後人撰述;給成人閱讀或是給學子看,都值得了解作者擁有什麼樣的史觀出發。
那天,女兒yoyo跟我說,在整理抽屜時,發現了一封十四歲的自己寫給十七歲的自己,她如獲至寶地快速閱讀,然後說:「以前的自己都沒有考慮到十七歲的自己其實會很忙,竟然還要我認真讀日文、英文⋯⋯」她以一種似乎累積人生歷練的老成口吻抱怨著。我聽了不禁莞爾,女兒似乎是在唸一個不懂事的小妹妹似的,她難道忘了那個小妹妹處在三年前時,對未來是毫無資訊可參照,朦朦朧朧的,不知自己會變成什麼樣子?不知未來的世界又是如...
這是我為采實文化的新書——《錯覺偵探團1 神秘的寶石神偷》所寫的推薦文,閱讀期間反覆翻閱,幾乎都要背起來了啊~收到書時,高中生左右姐妹也在吹頭髮時間,一鼓作氣讀完,還跟我說:「我們最喜歡看這種偵探類的書了。」
(這是selena掛名推薦的書) 不可否認的,我們都清楚那些高聳的樹木是有生命、充滿靈性知覺的,他們有自己的聲音、顫動的方式、年輪清楚記錄成長史,他們甚至會眷顧人們,吸納所有人的煩憂,給予前來樹下,滿臉愁悶的人依靠,風一吹,微動著傾聽,這是最安靜的長者。
若問防疫在家期間我最投入的工作,應該就是閱讀了!陸續接收到許多出版社的閱讀邀請,以及在這期間擔任文化部第43屆中小學讀物選介評審,讓我在無法出門逛書店的疫情嚴峻期,仍可以收到一箱一箱的書,而讀滿數百本書,這是相當幸福的事啊(其實全家都受惠了)!
女兒小學低年級時,在市區小學就讀,社區內有一所大學,有古蹟建物、美食觀光區,人來人往絡繹不絕,是個生活機能相當完善的地方,即便不下廚,也可以日日換美食,享盡各種道地小吃。後來,因為先生到郊區工作,我們毅然決然地帶著孩子,離開生活便捷的都市生活,為的就是希望孩子在童年時期,體驗到較原始的生活,感受蟲鳴鳥叫、林間動物騷動,樹冠張大的自然環境,對我們來說,那比便捷的都會生活更迷人、更值得深入久居。
一年前,因為小事報的課程,我收集了一些關於山海自然的詩,這次我收集並摘錄了一些有「時間感」的詩,因為從河流流逝的意象,感受「時間」點與線軸的存在。何謂「時間感」?只要在詩中有感受時間的當下,時間的流逝,或是具有過去、現在、未來時間點、時間段落的想像,都在我收錄的範圍內。在此也分享給朋友們,一起來讀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