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的兒歌——米米聽國樂》:傳統童謠與國樂演奏雙結合

年前「和英出版社」捎來信件,希望甄求我同意,將多年前曾經在部落格寫過推薦《永遠的兒歌——小球聽國樂》一文,作為新出版的《米米聽國樂》的推薦,由於我太喜歡這套書,馬上在年前大掃除期間,重新整理撰寫新推文,希望讓更多大小朋友認識這套書。新版的主角從小球變成米米,阿公的聲音也從本土味變成發音標準的爺爺,有很大的差別,另外,前一版是以CD聽故事音樂,新版則是掃描QR Code,直接在網路上聆聽。

以下為推薦文內容:

20220312-米米聽國樂2拷貝

女兒在學齡前階段,我總會安排許多在家玩樂的活動,包含繪畫、親子共讀、勞作、肢體運動及音樂唱遊,對於在家陪伴孩子的帶養者而言,豐富的玩樂課程需要尋求許多資源,上網搜尋育兒資訊、圖書館借閱書籍⋯⋯等都是當時我最常做的事。

猶記得,女兒約莫四歲時,在圖書館借了兩本和英出版社的《永遠的兒歌——小球聽國樂》,一本是《數字歌》,另一本是《外婆橋》,這兩本書將國樂與傳統童謠相結合,我相當感興趣也十分好奇,很想聽看看,這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沒想到,這讓愛動動跳跳的女兒從此就愛上了。

幼兒對喜愛的事物總以「不斷重覆」的方式接觸,雙胞胎女兒每日在家,一而再地重複聆聽,似乎想把這些曲風、國樂器的聲響深深烙印在心,這一聽就過了三個月。

20220312-米米聽國樂3拷貝

女兒這麼投入,我得下筆好好分享才行!當要介紹這兩本書時,還真不知道該分類於童書類,或是音樂類,因為雖是一本童謠書籍,但其中所附的音樂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外婆橋》甚至是第20屆金曲獎的「最佳兒童音樂專輯」,這兩本書影響女兒的,的確是在音樂部分。

大部分孩子最早接觸的樂器是西洋樂器,反倒是對於中國的樂器比較不熟稔,幼齡的女兒熟悉吉他的聲音,卻不知到同是彈撥樂器的琵琶,其聲音和吉他很接近。這兩本音樂書讓女兒腦子裡對樂器、音樂及聲音有了多元的交叉感受,她們聽得出什麼是「鴨母笛」的聲音,什麼是「卡腔」的聲音,什麼又是「嗩吶」怪異的聲音,這些聲音就像是動物的聲音,非常活潑!我們沒有特別教導孩子,只是聽著聽著,她們就很自然地喜歡上這種不同於西洋音樂的樂曲。

20220312-米米聽國樂4拷貝

多年後,孩子長大,看見廟宇陣頭遶境,雙眼會聚焦於藝陣中的嗩吶;出國在京都祗園祭,也會對日本傳統樂器囃子好奇,這些都是被勾勒起來,對各種樂器的敏感度。

故事中,有一個阿公與孫子的對話,也許是為了營造親切感,阿公就好像在榕樹下和小孫子一起討論國樂,我想像的是夏日午後祖孫對話,而音樂故事則是祖孫在聽國樂音樂會的彩排。

若仔細聽,會發現編曲相當活潑成熟,旁白部分也間接讓孩子多了一些辨識的小技巧,當領奏排鼓時就來一首<排排坐>;當領奏像牽牛花的嗩吶時,就來一首<牽牛花>⋯⋯,類似這樣的對話與情境對應,讓小朋友找到關鍵,多一分暗示。

在童謠兒歌的部分,不管什麼年紀,我們都已經熟悉,雙胞胎女兒當然也有幾首早已知道的童謠,然後額外學了好幾首,和我們大人好像多了一些可以討論的話題。

接著呢?她們開始模仿國樂樂器,然後永無止境地聽國樂,甚至聽出圖書館借的書與後來買的,其音樂旁白是兩種版本,她們的耳好像愈來愈敏感。除此,還做彩巾跳起舞來,這些都讓我覺得有充分理由紀錄下來。

現在,和英出版社重新再版,派來幼童熟悉的米米,帶領小朋友一起聽國樂,套書名改為:《米米聽國樂》,分列多冊,並多了「你知道嗎?」圖文介紹國樂器,並有搭配的遊戲,期望這套書,能讓更多孩子喜歡國樂。
20220312-米米聽國樂5拷貝

書名:《永遠的兒歌——米米聽國樂

主編:周逸芬

圖:和英美術團隊、田三勇、楊維茹、陳致元等

出版社:和英出版

出版日期:2022年01月15日初版

適讀年齡:1~5歲親子共讀;6歲以上自己讀

20220312-米米聽國樂6拷貝

延伸閱讀:

【童謠創作】《寶貝的生活歌》:〈洗手搖滾〉、〈衣服褲子蝴蝶結〉 

《小猴子》手指動一動,童謠唸一唸 

在家自己玩的童書遊戲書單:貼畫、塗鴉、尋找、燒腦、打繩結 

【Video】每天都在跳舞!(客家歌與台語童謠)(7.4~7.5ys) 

媽咪們,勤練兒歌吧!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