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漂流》漂在「黑潮」上寫的書

觀賞紀錄片《男人與他的海》後,到圖書館借了兩本廖老師的書,一是《黑潮漂流》,另一是《腳跡船痕》,都是海洋文學的著作。說來慚愧,並沒有讀過廖老師的書,想起女兒曾跟我分享,廖鴻基老師是海洋文學重要的代表人物,在台灣中學教材的本土作家群中,廖老師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與海洋、黑潮、鬼頭刀已畫成等號。聽她們這麼說,非讀不可!


▲紀錄片《男人與他的海》畫面(我拍攝電視畫面)

並非僅是女兒推手助讀,而是因為紀錄片中,被廖老師溫文儒雅的氣質所吸引,當我看見他濕潤的雙眼,吃味的說著女兒帶著男朋友而不太理會他時,我和一同觀賞影片的先生互視,然後感同身受的說:「這就是父親啊~」

廖老師的確是愛女兒的,書中「見面」一篇說起贊助者在花蓮港外,與漂流計畫的夥伴海上相見,他看見女兒,眼淚止不住地落在方筏上,看了好有感觸啊,漂蕩多日,無邊無際,若要停泊,想依靠的就是思念的家人,廖老師愛女之情,是身為父母都能感受得到的深度情感。

·記得她跟我講過,很懷念小時候的冬天,花蓮家裡的窗戶縫隙會發出呼嚎的北風聲。她不知道的是,多少次,我站在窗戶望向北方掉淚想她。


▲紀錄片《男人與他的海》畫面

這個與海洋畫成等號的男人,在「黑潮漂流一〇一計畫」中,帶著全新筆記本,在藍色保冰箱的海上書桌上,書寫著《黑潮漂流》的初稿,書中詳記計畫過程發生的大小事件。我一直很疑惑,廖老師不會暈船嗎?漁村長大的我,可是個暈船度極高的人,他如何克服海上浮動的浪,如何安置浪帶來的心情起伏?漁人久居不平穩的水平面,久了之後,那種微微漂蕩是否才是正常的頻率?

·大海不會忘記,隨時以各種方式來檢驗一下每個人所累積的海洋經驗。(p.109)

這樣熱愛海洋的漁人作家,對於海島居民恐懼海洋,海島政府強制人們勿近海,當然無法理解,在其著作《腳跡船痕》中,描述他從前遇到的海防/海巡人員的經驗,都讓人難以接受,字字呼籲海洋教育重要性,與海的距離得拉近。

 

黑潮漂流一〇一計畫

計畫用一個方筏(浮動平台)在海上漂,這「一〇一」數字代表著:

有九十九顆玻璃浮球,加上一方筏,一戒護船,共一〇一個浮具。隨著黑潮漂流,必要時才啟動戒護船動力拖引。

·我們裝潢了方筏,彷彿為方筏穿上了得體的漂流衣著,配戴了首飾。方筏不再形影孤單,又因為增加了玻璃浮球串和棋盤腳果實一起漂流,漂流隊伍看起來豐實多了。

勾在方筏上不只有玻璃浮球,還有24顆棋盤腳,每顆棋盤腳內有一隻球背象鼻蟲幼蟲。

我還記得在「台東故事館」及小琉球看過棋盤腳,卻不知是球背象鼻蟲的食物之一,在台灣本島並沒有球背象鼻蟲,這種已喪失飛行能力的球背象鼻蟲,分布在呂宋群島、蘭嶼、琉球群島等。廖鴻基老師執行漂流計畫前,另一個生物計畫的林教授希望可以合作,以實驗性質的方法,判定翅膀已退化的球背象鼻蟲是否因隨著黑潮而使得棲地擴展到更北方。

·大伙眼睜睜看著一顆棋盤腳從筏邊掙脫網袋,浪裡扭了兩下,像是掙脫束縛後的鬆展筋骨,然後往北急行,以投奔自由的氣概和速度飛快脫離漂流隊伍。(p.109)

蘭嶼的球背象鼻蟲的食草主要是棋盤腳,棋盤腳種子是海漂植物,可以漂浮在海面上,這些棋盤腳內皆有一球背象鼻蟲的幼蟲,此計畫想測試通過黑潮的長途海漂,果內的幼蟲是否仍存活,而這或許可驗證鹿野忠雄提出的問題。

先前在《山、雲與蕃人》一書中,看見1927年,高校三年級的鹿野忠雄,在蘭嶼採集到六種球背象鼻蟲,提出華萊士線(動物分布境界線)修正問題,也就是說,華萊士認為球背象鼻蟲應分佈在菲律賓、印尼等島嶼範圍內,因為鹿野忠雄採集到,而使得這生物地理區的範圍線應向北調整到台灣與蘭嶼之間。

20211208-洋流介紹

關於黑潮:

黑潮是全球第二大洋流,原是北赤道洋流,沿著菲律賓東岸往北流,通過台灣東部,直到日本南部。

當我與女兒一同觀賞此片時,促使高三女兒開始分享在學校所學,關於洋流的知識,她們滔滔不絕地告訴我台灣受黑潮影響。

我反問:「那韓國有什麼洋流呢?」她們趕緊把講義圖表拿出來,指圖說明最清楚,韓國有親潮,日本北海道漁場則受冷暖洋流的交匯(即黑潮暖流、親潮冷流),而有大量的魚群交錯⋯⋯等。

·黑潮的大洋氣魄,讓島嶼長了志氣,不再狹隘。(p.29)

漂流計畫最後達成計畫目標,從台東的大武出發,經過八十七小時抵達蘇澳,流速為每小時三公里。

以下為我所抄寫的句子:

·船長先放掉自主,漂流一段,藉以判別外在的流向、風向、流速和風速,據以在海上相對複雜的變因下,選擇最好的時機與最好的位置來下網下鉤。(p.37)

·漂流,似乎是一趟緊蹦的漁撈作業中必要的鬆弛,如海面波浪,每褶波峰張揚高點必有低調鬆弛的波谷撐著。(p.37)

·漂流途中,手機網路訊號隨船隻離岸或近岸閃滅不定,黑潮似乎透過這閃滅方式提醒我們,她的流域裡,比較適合抬起頭還看海,而不是香蕉一樣彎著背看手機。(p.99)

·以前看天看海,如今看螢幕,農人漸漸失去了對天空的敏感知覺,漁人也失去了對海的感知能力。(p.155)

·人的世界在濃縮,被虛擬,同時也在絕緣。濃縮在城市裡,虛擬在工具情境中,與大自然絕緣或說與大自然源源不絕釋出的種種徵兆絕緣。(p.155)

·方筏像是鑲嵌在海面上,半滲著半融著,沒有排擠,沒有對抗,方筏不僅完全被海洋接受,而且還相契相合。(p.176)

·人世裡總有許多被告知、被規定的規則和秩序得遵守。太多不是自己想要的目標,但非得卯足勁來拚死拚活地追逐,生命因而一路衝衝衝忙得不得了。(p.202)

·往往為了被規定要的人生競爭,我們被告知,必須甩掉好逸惡勞的天性,甩掉粗魯的野性,拋棄不切實際的天馬行空,當習慣被馴服的同時,我們已不自覺地甩掉了自己最可貴的天賦特質。(p.202)

 

後記:

1.其實我也挺喜歡書後的幾篇文章,是由參與此「黑潮漂流一〇一計畫」有上船的夥伴所交的「報告」,其中林安寫的篇幅為此計畫增添許多趣味感。

2.以上有色字,摘自《黑潮漂流》。

 

書名:《黑潮漂流

作者:廖鴻基

出版社:有鹿

出版日期:2018年05月10日初版二刷

適讀年齡:12歲以上

 

延伸資訊:

1.黑潮101漂流計劃 Kuroshio 101 Rafting Plan,FB

2.島嶼上的瑰麗珠寶:球背象鼻蟲 

3.更多「中學生書區」,Link

4.因為這本書,我安排了一趟旅行:2022台灣東部海岸隨黑潮之旅

 

延伸閱讀:

【讀些。寫些】廖鴻基《腳跡 船痕》

台東大鳥海邊疊石頭(15.5ys) 

海邊的詩。《我家住在大海邊》 

台東海邊走走:太陽下山了(7.11ys) 

【Video】台東長濱鄉海邊:送海膽回大海(7.5ys) 

去海邊挖螃蟹洞(6.3ys)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