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之狼》你的內心也有個狼與人

兩個自己,處在強烈對峙之間,

是人,是狼,

荒謬自處、虛實之間。

幾年前已讀過赫曼・赫塞的《徬徨少年時》、《車輪下》,書架上的《荒野之狼》像是被我關在牢籠裡,久久無法現身。終在一陣忙碌後,開始進入此書。前兩書讀來順暢,對照成長經驗,可快速進入文本,但《荒野之狼》有些頓挫阻礙,得多些想像與轉換,始能感受作者意識流轉的語句,糾結難咀,甚至要寫下整理文也頗費功夫。

是慣例使然,閱讀作品前,會查詢作者在哪個歲數寫下這本書?又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書寫,除了對照個人經驗外,我難免也會猜疑,作者在這樣的年紀下,為何有此些想法?

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年出生於德國卡爾夫(Calw),小鎮位置約在南德城市斯圖加特(stuttgart)附近。他是一反戰和平人士,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赫曼・赫塞三十七歲,戰爭初始即發表一些反戰言論,1917年成立為戰俘服務的出版社,十九年內共編輯了22本書,發表和平主義相關文章。於是,德國國防部禁止他出版評論時事的文章作品,許多讀者對他失望,赫曼・赫塞改以筆名「愛米爾・辛克萊」繼續發表,就如《徬徨少年時》也是以此筆名出版。

《車輪下》1906年出版,當時他二十九歲;《徬徨少年時》1919年出版,他四十二歲;《荒野之狼》1927年出版,他已是五十歲的中年人。當我得知赫曼・赫塞在五十歲時寫下《荒野之狼》時,瞬間恍然大悟,理解為何此作拗口難咀,那膠著於自我與外在,割捨不清的兩種性格狀態,現實與虛構事件在作品中來來回回,是這樣的年紀,有足夠的社會經驗進行多層次反思,自我審視,自我治療。

《荒野之狼》出版時間恰是德國威瑪時代(1918-1933),而這一年遠在亞洲的日本文人芥川龍之介,因精神疾病纏身而服藥自殺,格言式的作品《侏儒語錄》已刊登,引人深思的《河童》也已完成。《荒野之狼》亦有許多引人深思的話語,且赫曼‧赫塞也受精神官能症所擾,文章中有些病態的強烈字句,也提及了自殺的念頭,這巧合是我正在讀兩人作品中驚訝發覺的。

・他要把五十歲生日那天定為准許自己自殺的日子。他和自己約定,他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要利用這個緊急出口,端視當天的心情。(p.91)

此書分為三大部分,第一為〈出版者前言〉。

以房東的姪子書寫對新房客哈利・哈勒爾的觀察。這個新房客是個近五十歲的中年男子,個子不高,不善交際,無法融入團體,像是活在另一個世界的人,一個病態的隱士。他喜歡看書、經常很晚才起床,沒有職業。這個故事主人翁的設定似乎就是赫曼・赫賽本人的寫照。

對一個中規中矩的中產階級人士來觀察,哈利・哈勒爾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階級分類,是知識份子,有思想、高藝術涵養,喜歡古典音樂、受人尊重;但同時又是無業遊民、嗜酒、飲食沒有節制,喜愛來自美國的爵士樂勝過古典樂⋯⋯等。

哈利・哈勒爾說自己是匹「荒野之狼」,體內有兩種靈魂,一是人,另一是郊狼,是人性與獸性共存又互相挑惕,長期自我矛盾,處在反抗的困苦之中。

・一匹來到我們身邊,進到城市,在群眾生活裡迷走的郊狼——沒有其他形象更能凸顯他,他羞澀的孤獨,他的狂野,他的不安定,他的鄉愁和失鄉。(p.49)

・哈利在自己之中發現一個「人類」,亦即一個有著思想、感覺、文化的世界,具有溫馴和超脫的本質,除此之外他還在自己之中發現一匹「狼」,代表著一個本能的、狂野的、殘酷的,不能超脫的粗糙本性。(p.101)

這一小段話似乎道出五十歲的靈魂,困在胡同裡,無法完全適應中產階級生活,充滿著不安,時而會跳出最原始的獸性狀態。而失鄉一說,也點出了赫賽已放棄德國國籍,加入瑞士國籍。

哈利・哈勒爾後來離開了租屋,留下了一篇手稿,這篇手稿就像是赫賽自己的喃喃自語,是剖析個人的獨白,手稿有反戰、對中產階級的恐懼與排斥,充滿病態的言詞。

・在看早報的時候感恩地確認,今天同樣沒有爆發戰爭,沒有產生新的獨裁統治,在政治和經濟方面沒有特別嚴重的爛攤子⋯⋯(p.59)

・對這種和諧、平淡、制式而無菌的生活感到憤怒,有種衝動想破壞一些東西,好比一家百貨行、一座大教堂或是我自己,做一些鹵莽的蠢事,拆穿一些假神祗的面具,給一些叛逆的中學生渴望已久的車票好搭到漢堡市,誘拐一個小女孩,或是扭斷一些中產階級世界觀代表人的脖子,因為這是我最痛恨、最唾棄和詛咒的⋯⋯(p.61)

哈利・哈勒爾行屍走肉在街上亂竄時,發現了唯獨瘋子才能進場的「神奇劇場」,而在此又獲得了一本論文:〈論荒野之狼〉,整篇論文幾乎都在講述受教養的人性與原始的狼性,中產階級的掌控與排他性。文章一開始進行到此,赫曼・赫賽不斷地在解釋「荒野之狼」與人並存的事實。

・有許多和哈利相當類似的人,亦即許多藝術家都屬於這類人。這些人內在擁有兩個靈魂,兩種本質,他們的內在是神性也是魔性的,留著母性也是父性的血液,快樂和痛苦的能力也敵對且混亂地交錯,就像哈利內在的狼與人一般。(p.84)

・獲得自由以後,哈利忽然意識到他的自由是種死亡,只有他獨自站在那裡,世界以一種可怕的方式放任他,人們再也不去招惹他,連他都放自己一馬,讓他在無所牽繫和孤寂之中越來愈稀薄的空氣裡慢慢窒息。(p.87)

・如果是一個特別有天分而且組織細膩的人類靈魂,對於自己分裂的預感逐漸興起;如果他們,就像每個天才一樣,打破性格一致的虛妄,察覺自己是由多組成的,是許多自我合成一串的,那麼只要他們一旦說出這個發現,大眾就會把他們關起來,尋求科學的幫助,確認他們人格分裂,防止人類必須從這些不幸的人嘴裡聽到真相的呼喚。(p.103)

此書第二部分,為哈利進入黑鷹酒館,認識了幾位關鍵人物。首先巧遇先前認識的教授,可作為一中產階級的代表人物,他們討論著時事評論家多討厭!取笑德皇,公開表示不贊同祖國引發戰爭,殊不知這評論家就是哈利・哈勒爾(其實也是赫曼・赫賽)!那種厭惡在心裡的情緒終在一場爭論歌德畫像下,不歡而散。哈利解讀這一次見面是他向中產階級、道德、學究世界的道別,荒野之狼完全勝利。

然後又認識了初識就能看穿他的女孩,這個女孩雌雄難辨,有時也像個男孩,像是兒時認識的一位男孩赫爾曼。赫爾敏納鼓勵哈利學會跳舞,就是要他放鬆、熱情、多嘗試新鮮事、認識更多人。不管是赫爾曼或是赫爾敏納,都意味著是赫曼・赫賽的另一個分身,都希望他融入人群,作為「人」而非孤僻的「狼」。而在此篇,哈利心中的「人」似乎贏了,願意走進人群交際。

・我對你變得重要,是因為我就像是你的一面鏡子,因為在我之中有些會給你的答案、理解你的東西。(p.174)

・這個我如此陌生而不喜歡,這個我從前一直謹慎迴避,如此鄙夷的四處尋歡作樂而遊手好閒份子的世界,這個充斥著的大理石桌、爵士樂、酒家女、旅行商人的光滑與虛假世界!(p.193)

・赫爾敏納和我太相似,她是我的同志,我的姐妹,是和我一樣的,她就像我自己,也如同我年少時的朋友赫爾曼,那個狂熱的人、詩人,我精神習練與放縱的激情夥伴。(p.198)

・正如留聲機敗壞我書房裡的禁慾精神,美國舞步陌生而搗亂,甚至毀滅地侵入我經營的音樂世界,來自各方面新奇的、被畏懼、解裂性的事物同樣侵入我直至目前此清楚切割、嚴格封鎖的生活。(p.203)

哈利還認識帕布羅先生,一個外型俊俏、熱情的薩克斯風手,是赫爾敏納的朋友,是哈利一開始不喜歡的人。帕布羅總是用藥物毒品讓哈利放鬆,也是在第三部分神奇劇場中,成為重要的引路人。

第三部分進入只有瘋子才能參與的神奇劇場橋段,這是華麗炫風的舞台設計的劇場,整個情境環境設計,都充滿著現代感。帶著面具的男男女女舞者,在舞池中狂歡跳舞、逢場作戲,哈利在此放縱了自己、追求女性、熱情跳舞,解放自己。最後,帕布羅像是引路人,打開一扇門、一道簾幕,許多的廂門通往不同的想像,時而出現各個時期、不同年紀、不同狀態的哈利,透過碎鏡片也看見許許多多的自己,而此勾起哈利想起不同時期的他如何愛人。文中提起的鏡面就是看穿自己、打破自己的介面,尤其一段角色互換、人狼互換的橋段,描述地特別精彩。

・我領悟到,我現在是那個俊俏熱情的年輕小伙子,就是我之前看到跑進愛情之門的那個小伙子,我現在看到的是一部分的我,這個只占我的本質和生命的十分之一、千分之一的我,讓它們增長,不被我其他的自我形象所左右,不受思想家的干擾,不受荒野之狼的折磨,不被詩人、幻想家和衛道人士所貶低。(p.310)

還有一道門進入人與機器戰鬥的世界,赫賽在此段露出厭惡機器時代來臨,希望對抗資產家、燒掉工廠、整理被破壞的大地,讓土地重新長出青草。

這個章節讓讀者讀來像是繞圈,就像是在與自己作戰,相當迂迴。作品最後,由哈利最敬重的莫札特化身裁判者審判犯錯的哈利,他所受的處決是被大眾取笑。莫札特給哈利的人生建議:您應該學習笑,這就是對您的要求。您應該掌握生命的幽默,這一生的黑色幽默。

以下摘錄幾段除了上述分享的外,還想寫下的字句:

・哈勒爾其實是受苦的天才,以尼采某些格言來說,他在自己身上培養出一種獨特的、無可限制的、可怕的忍受力。我同時也瞭解到,不是棄絕世間而是自我鄙視才是他悲觀的根源,因為他能一邊毫不容情而否定地評論社會機制或是一些人,卻也從不曾將自己排除在這些批評之外,他永遠都是第一個被自己的箭矢瞄準,被自己憎恨而否定的人⋯⋯(p.40-41)

・從他窒息的空間,從他的疏離和郊狼的孤獨,他對我們這小小的中產階級世界真心感到驚訝和鍾愛,把這樣的世界當作堅定安全的,遙不可及的,是故鄉和寧境所在,是他無路可前往的世界。(p.48)

・中古世紀的人會唾棄我們今日的整個生活方式,覺得這種生活更殘酷,令人驚詫又野蠻!任何時代,任何文明,任何風俗和習慣都各有其形式,具備各自的溫婉和嚴苛,美好和殘酷,把一些苦難看作理所當然,隱忍地接受某些惡。(p.55-56)

・就像瞬間脫離操縱者掌控的魁儡,在短暫而僵直的死亡以及遲鈍之後復活,又回到戲裡,跳著舞,動作著,我跑起來,受到魔術絲線的牽引,靈活、年輕而熱切地回到喧鬧之中,回歸我適才疲累、無趣而垂老地逃脫之處。(p.256)

・您會被自己慣稱的個性所阻礙、迷惑。無疑的您早已經猜到,征服時間,消解真實——不管您如何稱呼自己的慾望——其實就意味著期望釋放您所謂的個性。個性是您的牢房。(p.272)

另外,我相當喜歡花亦芬教授導讀,她有許多精準的解析,讓讀者可輕易理解:

・焦慮、厭倦、沮喪、不實緊抓著在黑色旋渦裡載浮載沉的脆弱理性覺知。這一切構成患有精神官能症的赫賽對「自我」的認知。(p.7)

・一個五十歲的靈魂,受困在想重返青春期可以肆意地為叛逆而叛逆的懷想中;沈溺在無以自拔的茫然,不知如何與自己好好相處的困境裡。這是赫賽想要透過故事主人翁的心理處境來傳達的無家可歸時代感。(p.11-12)

書名:《荒野之狼》Der Steppenwolf

作者: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

譯者:柯晏邾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6年08月01日

原著出版:1927年

適讀年齡:18歲以上(定此年紀,是覺得需要一點人生歷練)

 

以上有色字摘自《荒野之狼》

延伸閱讀:

《徬徨少年時》讓人不斷想到自己成長時  

《車輪下》學業壓力下的孩子 

【讀些。寫些】《異鄉人》 

【讀些。寫些】《惶然錄》 

《他還年輕》吳晟老師十年詩作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