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龍之介小說集:《羅生門》、《竹林中》、《河童》

對於芥川龍之介的初步印象,來自日本的文學獎:芥川賞。這個獎項為紀念芥川龍之介(1892-1927),其朋友菊池寬在1935年設立此獎項,鼓勵新人作家的文學創作。現今較為大家熟悉的大江健三郎(1958)、小川洋子(1990)都曾是得主。而日本多位文豪都曾擔任過評審,例如1935年第一屆的評審就有川端康成、佐藤春夫、谷崎潤一郎⋯⋯,1966年有三島由紀夫等。

芥川賞受賞作/候補作一覽表 

再對芥川龍之介的二次印象,來自經典電影《羅生門》,我還記得Doch大力推薦對戲劇有興趣的女兒,說是必看的黑澤民經典電影。那時全家一起觀賞的時候,雖為黑白影像,但仍看得相當入迷。

而真正開始決定讀芥川龍之介作品,是因為妹尾河童在其自傳小說《少年H》中提到,小時候為了童話集《三件寶貝》,苦苦哀求同學,同學竟開出空翻兩圈即借的條件,結果妹尾河童摔傷了,還鎖骨斷裂,這本讓他很想看的書是芥川龍之介作品,小學的他評論芥川龍之介:「這個人也太會寫小說了啊!」H看的篇福包含〈白〉、〈杜子春〉、〈蜘蛛絲〉等。

多重呼喚下,我終於上網買了這本《羅生門》,主要是因為書裡也收納了〈杜子春〉一文(果真精彩),雖然找不到妹尾河童想讀的《三件寶貝》,但這本書裡收納了多篇精彩的文本,包含晚作《河童》。初讀幾篇文章,腦中真的浮出妹尾河童說的話,「這個人也太會寫小說了啊!」會忍不住一篇接著一篇讀啊!

20210520-羅生門 拷貝

這其中,最需要留意的是,黑澤明拍攝電影《羅生門》時,並非採用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而是採用《竹林中》加上《羅生門》的故事背景。電影與文本是不同的,女兒zozo說:「這樣黑澤明會誤導人啊~」的確是如此,如果沒有真正讀過文本,會永遠搞不清楚這之間的謎,正所謂《羅生門》的羅生門啊!

《羅生門》說的是日本平安時代,發生飢荒、瘟疫、百業蕭條,為求生存,人心道德搖擺下,人們都在想著該如何生存下來。京城朱雀大道南門的「羅生門」已破舊不堪,棄屍連連。這是《羅生門》的故事背景,黑澤明用在電影中,但故事情節卻是各說各話,查不出案情的《竹林中》。這兩篇分別在1915(羅)、1921年(竹)發表。

我何其幸運!手中有一本台灣作家葉笛(1931-2006)的翻譯《河童》,這本1976年出版的書,則收納芥川龍之介晚年作品居多,如〈某傻瓜的一生〉、〈齒輪〉、〈河童〉等,篇幅都間接描述了精神衰弱者的幻聽幻覺現象。

芥川龍之介1892年出生,1927年7月24日服藥自盡離世。創作高峰期大概都在大正時期(1912-1926),為此時期主要代表作家。童年時期,被舅舅扶養,其生母患精神衰弱症,而這或許也間接影響著芥川龍之介,在人生最後選擇服藥自盡,因為晚年的他也深受憂鬱、精神衰弱所困,這樣的他寫出了《河童》(1927年發行),故事第一句話寫著:

・這是某精神病院的患者——第二十三號病患逢人就說的故事。

這故事描述主角誤闖河童世界,當你透過主人翁進入河童國,會驚訝於芥川龍之介的想像力豐富與完美世界的想像。河童國有社會系統、政府國家制度,詩人、教授、藝術家、小說家、評論家等人文藝術發展也不乏,但特別的有些信念與觀念與人類大不同,芥川龍之介寫下的這些觀點似乎也反諷著走偏難解的人類社會。

‧再沒有比河童的普通生活更為愚蠢的事了。親子、夫婦、兄弟等都以相互折磨對方為生活中唯一的樂趣。尤其是所謂家族制度,更是愚蠢中的愚蠢。……窗外的道路上有一隻年輕河童,牠的脖子上掛著狀似父母的河童在內的七、八隻雌雄河童,牠上氣不接下氣地步行著。(P.194)

這似乎在諷刺親情關係的互相糾葛。

而最讓我感到特別的篇幅,莫過於是生兒女這件事,河童譏笑人類對於生兒育女的觀念只考慮父母的立場,在河童國可是人人皆平等,皆能表達所願。這人權平等表現在嬰兒分娩時就格外有意思,胎兒要出生時,父親會對著母親的生殖器,大聲地問:「你是否願意出生到這世界來?仔細考慮後再回答吧!」有時河童寶寶會說:「我不願出生。首先,我的父親有精神病的遺傳就夠糟糕了,而且我認為河童的存在是一件壞事。」於是,河童寶寶選擇不出生,不作為河童。這是多麽有人權的啊!而在此段落,芥川龍之介再次提到精神病。

芥川晚年服藥自盡帶給文壇太大的震撼,八年後好友菊池寬成立「芥川賞」文學獎項,而每年7月24日日本有「河童祭」,紀念芥川龍之介。在其晚年時,著作也時常提起關於「死亡」,尋死的氣味緩緩散開。

如自傳般的《某傻子的一生》,其第四十四篇 「死」,寫到:他想趁著獨自睡覺時,在格子窗上以帶子自縊。

第四十六篇「謊言」寫到:他突然被姐夫的自殺擊垮。今後他不得不照顧姐姐一家。對他而言,他的未來至少有如日薄西山般暗淡。

第四十八篇「死」寫到:他獨自坐在籐椅,眺望錐栗樹的嫩葉,不由得一次又一次地思索死亡帶給他的平靜。

《某傻子的一生》中第四十二篇「眾神的笑聲」寫著:他想起兩、三年前曾經寫下的那句「眾神很不幸,無法像我們可以自殺」

若仔細看芥川的作品,會發現許多都有著古風氣息,這或許是因為從小被舅舅收養,受到士族家庭所薰陶,而培養出文學、戲劇底蘊。因為熟稔歐洲文學、漢學,他的作品中不乏點出歐洲著作及文學家、哲學家,及中國知名著作,如《水滸傳》、《西遊記》、《三國誌》等,加上故事多以江戶時代作為時空背景,有時西洋著作帶來的氣氛,有時又有濃厚江戶文人氣息或是瀰漫著漢風。

《大石內藏助的一天》就是描述江戶時代的故事:

・自從他們完成復仇以來,江戶到處都興起一股復仇風潮,那當然和他的良心風馬牛不相及。然而,儘管不相干,他的心已從方才沐浴在春暖當中,轉而感到幾分冷卻。(p.034)

此書也有幾段我相當喜歡的句子:

‧比起那些美麗、出色的大自然,他更喜愛寒酸的大自然。特別是喜愛那些在人工文明中殘喘苟存的自然景象。(p.255)

被舅舅收養,但最照顧他的,是終生未嫁的大阿姨。這是他又愛又頭痛的家人。

《某傻子的一生》中一段寫著:

他的姨母常常與他在二樓爭吵。他也不是不曾接受過養父母的仲裁。不過,他卻感受到沒有任何人比他的姨母更愛他。一生獨身的姨母在他二十歲時,已經是一個快要六十歲的老婦人了。(P.279)

在《某傻子的一生》此書中,我最喜歡這一句:

他很清楚他自己的病因。那是他對自己感到羞恥,還有對他們的恐懼。他們——他所輕蔑的社會。(P.309)

在《河童》、《大島寺信輔的半生》、《某傻子的一生》都可見芥川龍之介的閱讀版圖。

在《河童》中,有個趣味的橋段,河童國也有宗教信仰,寺院是河童祭拜的地方,也有類似神父的河童長老,在寺院建築物理有許多雕像是為聖徒,例如寫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尼采、托爾斯泰、華格納。

另外,芥川幾篇短篇小說也相當精彩,《秋》讀來有深深的憂愁,把自己喜歡的人讓給了妹妹,而後自己過著落寞、犧牲自己,沒有愛情的人生。我個人最喜歡的是《南京的基督》,此作品發表於1920年,故事中的基督教、虔誠的教徒、西方人種種故事要素,讓這故事相當耐人尋味。也是我一連兩次分享給家人聽的故事。

大正十年,芥川龍之介以「大阪每日新聞」記者特派員的身份去中國,這使得熱愛漢風的他有了不同的改變,此故事日本也有戲劇作品演出,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節錄一段我在【防疫日誌30】曾寫過的一段話:
我鄭重提議,一定要看公視最近播出的日本影片《異鄉人:上海的芥川龍之介》,前文提到的芥川賞,就是芥川先生的朋友菊池寬在1935年設立此獎項紀念他。此影片內容是芥川龍之介在大正十年(1921)前往上海的紀錄,如果女兒沒時間閱讀著作,我在一旁解釋時空背景與芥川龍之芥筆法與生平,這樣可以協助女兒進入二〇年代。回到下午那一杯佐藤春夫咖啡,1920年佐藤春夫到台灣,1921年芥川龍之介到上海,兩人看到的外地有何不同,兩人拜訪當地文人、革命家與仕紳,又有何不同的反應。從這裡切入大正時期,一切就有趣了!

 

以上有色字摘錄自《羅生門》。

 

書名:《羅生門

作者:芥川龍之介 Ryūnosuke Akutagawa

譯者:林皎碧

出版社:大牌

出版日期:2016年01月

原著出版:1915年

適讀年齡:13歲以上

20211102午後的芥川龍之介

※2021.12.21紀錄:

【終於教到|芥川龍之介】

昨晚與高三女兒睡前聊天,像兒時說故事時間一樣,我講了一則芥川龍之介寫的童話故事:〈蜘蛛絲〉,還說明這是1918年發表在兒童刊物《赤鳥》。

為何說起芥川龍之介,是因為高三的國文課,終於補充教材有了《羅生門》、《竹林中》,我開心地分享芥川諸多故事,包含他被舅舅收養、崇拜夏目漱石、晚年患有精神衰弱,最後服藥自盡,死前一封信與聖經在身邊,還有朋友菊池寬於八年後(1935年)設立「芥川賞」與「直木賞」,佐藤春夫還曾多次擔任「芥川賞」評審。
從前說的是繪本,現在說的是文學故事,與女兒的睡前聊天,題材已經愈來愈多元了。

 

延伸閱讀:

【讀寫。寫些】《芥川龍之介短篇選粹》輯一 小說

芥川龍之介小說集:《侏儒的話》、〈戲作三昧〉、〈舞會〉、〈小白〉

有河童的繪本:別急著貼標籤。《其實,他不壞》 

《殖民地之旅》1920佐藤春夫來台旅行紀錄 

《徬徨少年時》讓人不斷想到自己成長時 

《人間失格》。失去做人的資格 

【讀些。寫些】《大江健三郎 作家自語》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