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防疫在家,常常對女兒說書,把我所讀的告訴她們,這期間我最常說的,除了先前提到的芥川龍之介外,還有台灣日治時期作家——呂赫若。) 相信很多人對呂赫若的認識,都是因為他長得實在太帥、太出眾,才華洋溢、具有明星氣質的他不僅是作家,更是聲樂家、劇作家,他在一九四〇年代可是擁有許多在台下為之瘋狂的女粉絲,因此被稱為「台灣第一才子」。本名為呂石堆的他希望自己成為赫赫有名的人,所以另取筆名為「赫若」,一九...
對於芥川龍之介的初步印象,來自日本的文學獎:芥川賞。這個獎項為紀念芥川龍之介(1892-1927),其朋友菊池寬在1935年設立此獎項,鼓勵新人作家的文學創作。現今較為大家熟悉的大江健三郎(1958)、小川洋子(1990)都曾是得主。而日本多位文豪都曾擔任過評審,例如1935年第一屆的評審就有川端康成、佐藤春夫、谷崎潤一郎⋯⋯,1966年有三島由紀夫等。 芥川賞受賞作/候補作一覽表
這學期最後一天,今日沒有課程,只有班會時間及休業式。女兒說:「這是最沒有感覺的休業式。」以前結束後,還可以約同學中午出去吃飯,我笑說:「你們也可以中午和同學約好,開鏡頭一起視訊吃飯啊!」一說完,突然靈機一動,「對耶,我們怎不來約『左右三明治』?」於是,zozo立即聯絡好閨蜜,可惜閨蜜珊還要上課,涵沒有看訊息啊~
「願望」一詞總是令人興奮,莫名的就有一種發光的愉悅感,那代表著有可能會實現,即便機率只有一點點。 每回外出返家前,愛人總是問:「還有什麼願望沒有實現的?」這聽來像是溺愛家人、養大欲望之口,任誰都不敢輕易就說出,那可是生日時才有的特權,不能隨便就來一則。愛人可不管,還是丟來問答題,貼心的他鼓勵我們說出來,別把想做的事放在心裡不敢說。
當你自認為台語講得還不錯,你可能會跟人說: 我台語不錯。 阮台語袂歹。 阮台語真輪轉/輾轉。 三種說法可以聽出你台語使用的程度,若說要保持語言的功力,經常性使用是不二法門,但台語可有學問,日常用語難免疏漏特殊唸法或是唸錯音,有時得仰賴長輩或是專家惠賜道地說法。幾年前一位老師曾以一句話,告訴我台語的奧妙,「香港的香真香」,三個「香」字竟有三種台語讀音。
這本藍色書皮的書,從書名可判斷是一本自我認同的繪本,封面上的男孩自信挺立,有著絢麗有光的影子。書中以影子的顏色區分個性表現與特質,而影子則是代表內心渴望的自我,有著粉紅色影子的男孩,發生了什麼事呢?
身為雙胞胎家庭,涉獵雙胞胎知識與資訊是基本的功課,那是認識孩子的第一步,若遇上同是雙胞胎家庭,則會聊上幾句雙胞胎話題及經驗談,彼此的距離因此而拉近。曾經有一老年雙胞胎,她那帶有歲月痕跡的臉,淺淺微笑告訴我,現在仍與姐妹膩在一起;遇過不同日期出生的雙胞胎,姐姐先出生,妹妹隔好幾天再出生,那是一對不同出生日的雙胞胎;還有同一年媽媽生了姐姐,然後又生了異卵雙胞胎兄妹,三人上小學時同班,成了偽三胞胎;當然...
鄰居狗兒——歐咪哩是隻有教養的家犬,每天早晨六點半、下午五點半會陪著阿嬤一起出去散步,阿嬤步伐小,走得慢,歐咪哩若離她太遠,會停下來等主人,遇到上下樓梯、難行路段時,也會細心的留意阿嬤。這隻狗兒堪稱是我見過最有愛的狗,雖然阿嬤老是把牠當作小孩罵,說牠不理人、擺架子,歐咪哩也無怨無悔,低著頭靜靜的聽著。
「無聊」應該就是腦袋空空,很鬆的狀態吧!我想不起自己兒時有無「無聊」時刻,也許「無聊」是一種常態,自然地融入一天的某個時刻,這段時間裡,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一個人發呆很享受,毫無時間上限的望著天空雲朵,一朵又一朵的拼湊幼童想像圖;沒有上下課鐘聲管制的午後,盡情觀察螞蟻昆蟲族,這種看似無聊的活動,名正言順成了我的童年必修課。
讀過卡繆的《異鄉人》,後段故事發展仍顯明的記憶著。這兩年,名為「Covid-19」的病毒細菌無情的攻擊人類世界,許多文學著作又再度被哄起,尤其是卡繆的《鼠疫》(另有翻譯《瘟疫》),在這樣人心惶惶,瘟疫襲擊之時,應該讀讀此書。
幾個月前,好友蓉與我分享一本書,她從北部郵寄到南部,從略冷的初冬傳送到忘了入冬的南方。夜裡拜訪這本繪本,封面是個男孩站在湍急水中,水起了浪,他安安靜靜的享受其中。入內的圖畫引領著我,一種極緩的翻閱速度進行著,十分鐘後,闔上書,闔上眼,故事最後的那份感動扣住了我。
近來親子天下出版了一系列女力科學家書籍,年前收到邀請,為這套書寫推薦,在閱讀期間有如新知填充,一下子認識三個傑出的女科學家,不過因為是科學家故事,對小學生而言,部分內容讀起來會有些吃力,得靠大人共讀引導。我交出文字後,決定再為這篇介紹文擴寫,多介紹多一點這三位科學家的生平故事。
閱讀妹尾河童的書,大概是從2013年開始的,一系列的「窺看」系列,讓我對這日本爺爺產生好的印象,兒時充滿好奇的他調皮可愛,直至長大成人仍不斷有創意點子湧出。那時,朋友Yen Ling Chou介紹我去看妹尾爺爺的自傳《少年H》,我買了書一直放在書桌左側待讀區,偶而翻翻幾頁,然後又被其他書擱住了。隔了這麼多年,終於在幾個月前,一鼓作氣讀完。喜愛歷史的我深刻體會,這本書是跟著時代走,範圍涵蓋二戰期間日...
2020年夏天結束「跟著佐藤春夫遊台灣」,我開始進入沈澱階段,一方面消化自己隨文字所走的路線,一方面又開始搜刮其他相關書籍,就在我整理旅記的這段期間,發現了一本剛出版不久的《旅繪台灣》,作者林致維也循著百年前佐藤春夫訪台路線,用自己擅長的水彩作畫,畫下了所走的路。在書店看見這本書時,我是帶著感動而買下它,因為有那麽一刻,感覺到有人和我一樣,會因為過去發生在台灣島嶼的故事,而踏上歷史的軌跡,那一瞬間...
這是近來親子天下出版的一本繪本,內容鼓勵大小讀者作圖像式思考,親子天下邀請我為這本書書推薦文。在書寫期間,曾經打開電子圖檔與Doch共同討論,想起他曾開過「譜記」一門課,或許可以引介此觀念作為引導,於是又讀了《人類環境中的創作過程——RSVP環》一書,可真是一書養一書,藉由繪本自我充實是絕對可以的。 以下為我所書寫的推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