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雄「旗津tha̍k冊」買了這本書,首次閱讀宮澤賢治(1896-1933)的作品,試著從文字了解他的同時,家中MOD也推出2023年上映的電影《銀河鐵道之父》,適逢宮澤賢治逝世九十週年,此電影描述宮澤賢治與父親宮澤政次郎的關係,有了這部電影的輔助,較能瞭解這位跨越明治、大正、昭和時代的作者一生。
《紅色在唱歌》立在書櫃前方待讀處,好多個月,就是不願歸檔入櫃,每每看到油畫的封面,總有一股欲投入書中的欲望生成著,彷彿顏料未乾,歡愉細看的心也未收乾。這些國人熟悉的畫作筆觸與畫風,一直很吸引著我,而作者林世仁老師的文采也是我多年來欣賞的。
2020那年,在「國立臺灣文學館」看了一檔「不服來戰—憤青作家百年筆戰實錄」展覽,第一次感覺到,原來「筆戰」這件事,是從百年前就開始操作,那並非現代產物,現在人們可以自由地透過自媒體表達己見,過去則是透過報章投稿隔空喊話。
海明威在其著作《流動的饗宴》(A Moveable Feast)一書中,紀錄巴黎的一家書店——莎士比亞書店(Shakespeare and Company),而這本繪本:《席薇亞的書店》,說的正是此書店。
兩個自己,處在強烈對峙之間, 是人,是狼, 荒謬自處、虛實之間。
這是為了「2023年第五屆小事報」 所搜集的詩作,每年都會與流域小學的孩子們一起欣賞幾首詩,藉由詩人的作品進入小詩創作課,今年想和小朋友們分享的是,有節奏感的詩,讓小編們讀讀詩人刻意安排的節奏詩作。
近期,因為籌備了一家嘉南平原的「流域資料中心」——種書店,開始像個幕後經營者,在店裡值班或駐點,我自信有許多逛書店經驗,期待以經驗值優化「種書店」。但說也奇怪,當客觀的第三者成為了主觀的主人時,我似乎喪失了直覺評論空間的能力,從前輕易地判斷出店家缺了什麼?乏音樂、光源不足、少了在地圖書或是吵雜聲量過高等問題,現在在自己籌備的書店裡,卻需要較長的時間,把自己拉到客觀的位置,方能察覺問題所在。
幾個月前在書店新書區,看見厚厚一套的《谷川俊太郎》詩集,宛如是字典或是聖經般,沈甸甸地放在顯眼之處,不免讚嘆著谷川俊太郎爺爺(1931~)如此強盛的創作動力,一生創作不輟,作品廣納多主題,直覺書寫著自我、愛、自然、時間、語言,若輕柔細讀作品,會發現隱隱約約的節奏彈跳著音符,眼前似乎浮現著某些熟悉的景象。
▲牆上貼著募書帖,2023.06.16 我們想像在曾文溪邊有一間書店, 我們想像在拔林車站下車後,可以遇見一個有感覺的空間: 有音樂,有故事,有書。 你們會聽到我們創作的音樂, 你們會看到我們搜集的社區故事, 我們會盡力設計這個地方,讓你們想坐下來。 但是,我們需要很多書來吸引渴望的心靈。 在沒有經費支持的情形下,我們想像會有很多人像我們一樣, 期待官田的第一間書店,期待曾文溪流域邊的第一間書店。...
這是我為「三民書局」出版公司,六月出版的繪本——《更棒的骨頭》所寫的推薦文。收到此書時,發現翻頁是上下翻,而非左右翻,為一小小的驚喜。推薦文如下:
這個孩子啊,從小就是個敏感的人,在母親肚子裡時,就是個半夜不睡覺,騷動亂扭的胎兒,長大後,扭動的不只是身體,還有心靈深處的各種想法。和她相處,我總是得特別留意,特別照顧她的心情,有些時候,得假裝不知道,讓她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面對自己,因為很有可能,那些心靈深處的想法和情緒攪和在一起而支解不開;也很有可能,她一個人靜靜的,淚水簌簌流入內心。
對一個不熟悉台北的南部人而言,當你告訴我「南海學園」時,是無法知道那在哪兒,又有什麼特別的意義。透過Google Map,我把游標落在台北市建國中學一帶,地圖標示周邊有著台北植物園、郵政博物館、國語實小、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還有頗具知名度的牯嶺街。
〈外人不懂〉 別逗弄他 扔身子 拍擊絨毛身 他的感覺 你不會懂 別阻止我 和他說話 啣著秘密傳到耳 別取笑我 和他協定 貼身盟友的關係 他的感覺 只有我懂
從書名、裝幀設計來看,這本書放在書店,很難不被拿起來翻閱,因為民以食為天,以「吃」作為軸線的歷史頗合大眾口味。大眾口味可不代表不專業,兩位作者翁佳音、曹銘宗老師是資深的歷史研究員,他們共筆更增加專業度與豐富性。上一本兩人共寫的《大灣大員福爾摩沙》也是值得閱讀,那是從地圖、地名、地形為軸線認識台灣。
走進書店,一本黑白色調的繪本,安置在需要仔細看才發覺的轉角處,封面是日式畫風的人像,眼睜得大、情緒中立地望著我。一看!是谷川俊太郎爺爺的書,他的作品一向是我不用多考慮就會直接購入的,更何況這次談論的是「和平」與「戰爭」。我拿起了書,腦海已經迴盪著幾場戰爭的新聞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