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要推廣動手做木工教育?
▲photo by 曾聖翔,2019.07.27
昨晚和不孤單朋友通了電話,為了可能成行的木工坊而討論著。C極力建議教會,讓孩子參與木工活動,她和我在電話兩頭談了這件事。
我告訴她,「就算沒有辦成功,也不要覺得對我不好意思而有壓力喔!」若理念相同,舉辦這樣的木工活動才能讓雙方進行順利,更具意義。
為什麼我和Doch老師要推廣木工教育(現在連左右姐妹也是推廣小組成員了)?
應該說,為什麼我們鼓勵孩子動手做?
▲五歲半的zozo
在台灣目前的教育體制下,以及父母對孩子普遍的期待,都是期望孩子學科成績優異,未來進入大家認定的「好學校」。這當然是一件好事,進入好學校,有良好的學習資源,但如果孩子不如父母期待呢?
事實上,孩子的「潛能」大部分無法顯現在成績單上,因為考試不測試「潛能」,而高分數基本上是建立在「熟練度」。
如果您的孩子成績無法達到成人期待的標準(老實說,成人的標準頗高)、無法進入班上「前三名」,那麼,這些孩子的自我認同可能會因爲師長、家人的否定而逐漸衰退。而且,成績優異的學生佔少數,絕大部分的孩子都在成績深淵裡煎熬著。
我看過有些小學生,因為沒考到前三名被禁止遊樂;也有些孩子成績未達父母標準,而被全然否定,而這孩子在我眼中是如此成熟穩定,討人喜歡,他們有許多才華,體貼溫和的個性尤其讓人佩服,這些孩子可能無法順利地在白紙黑字上的學科學習達到良好狀態,但他們絕大部分擁有無限創造力,一但遇上感興趣的,大都會展開旺盛的求知欲望。
這些孩子的潛能與亮點往往就在「自己動手做」的這件事上,他們的成就可能是從這裡出發,從雙手的手感接觸開始,從整個身體的敏銳度確認自己的能力。
▲堅持的女孩使力的鎖螺絲
正面而旺盛的「達成欲」
有多少次,我看到孩子耐著性子,想要把一段木頭鋸斷,小小的手、微弱的力量,仰賴的就是與年紀不符合的耐性,他們的腦子裡,似乎存在著「我就不相信,鋸不斷」、「我一定要鋸斷」這些正面的、自我要求的訊息。大人們看過多少培養正向法的教養理論、專家言傳的名言法則,都比不上孩子自己去面對,若你發現躊躇不前的小孩,那也是提醒成人,孩子的信心在過去已經被耗損太多,而在木工活動現場,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慢慢被氣氛激勵的小小身體,因為身旁的朋友們都在努力使用工具、達成目標,他似乎也被傳染了,不做是不行的。
我在《孩子們,玩創作》一書中寫到:
孩子是經得起考驗的,面對這群高年級的孩子,在自我認同捉摸期,給他們一點挫折,再施予一些鼓勵,他們會不屈不饒不放棄,在創作過程中自我肯定。
我想要表達的,其實就是這份正面而旺盛的「達成欲」。
創造力是需要刺激的環境
活動中,那些收集來的大自然素材、隨手可得的材料,可以做些什麼?一場創造力的瞬間激發戰就要開啟。
在木工活動當中,愈小的孩子愈有想法,尚未進入制式化學習環境的他們,有著天馬行空的想像,他們不假思索,拿了就做,完全不考慮可行度,多可愛!他的創造力是與天俱來,還未崩裂。
反觀,可能有些孩子,怯於提出自己的計劃,因長久以來依賴的、隨時隨地的指令不見了,現在由自己做決定,反而無所適從,此時,身旁的大人著急了,因為那好像也是一場競爭。
但這些擔憂是多餘的,創造力是需要刺激的環境,當孩子們看見身旁的夥伴起勁地做著,他拿了什麼?他用了什麼工具?原來可以這樣做啊!我好像也可以試試!這些週邊的訊息衝刺著,漸漸的,也刺激了他的感官,挑起了他的創造欲,在內心建立的步驟有了起步。而就在這瞬間,大人、小孩通通被啟發了,創造力瞬間爆發!
受傷也是一種學習
保護孩子的家長們不敢讓孩子拿工具,嚴禁孩子碰觸所有的刀具,這好可惜!學習使用工具、完成任務的過程是一套完整的學習。某些動作需要搭配什麼工具,什麼材料又需要什麼黏著與卡榫模式,這些如果不去探索研究怎會知道?!
「這樣,孩子會受傷。」是的!就是有些孩子會受傷,就是有些孩子可能沒有專心聽使用說明而受了傷,但也有一些孩子他很想知道那是什麼感覺。
有一回我告訴小朋友,「熱融膠加熱後,溫度增高會燙傷,千萬別去摸。」但有個孩子試著去摸,然後手指紅了起來,他哭著告訴我:「原來真的會燙。」因為想知道「燙」的感覺而做了這舉動,而後,才更加小心使用這工具,也認識了這工具。
這樣特質的孩子,想親身得到真實的感受,制止他就是制止一項新經驗;這樣的孩子學習動機強烈,需要我們叮嚀,但我不會否定他的冒險精神,因為擁有闖關精神的人非常之少。
隨時隨地都可以創作
最後,我想告訴大小孩子,生活周邊隨時都可以創作,隨時都可以動手做一些想完成的事,就像是我的母親美玉姐,為了搭建自己的菜園用了非常多回收的物品。而我們身邊常有回收物品,如何巧妙得再利用,以及大自然素材又如何巧手的變成新的作品,這些都是生活的樂趣,都是「遇到問題,解決之」、「創意萌生」的多重學習。
▲美玉姐的創意。
小小木工活動趣味就在,我來幫你開啟一場你可以辦到的儀式。是的,我們會持續推廣下去。
後記:
【給你支持的眼神】2019.04.14
上週兒童假期,到樹谷生活科學館辦木工坊,事後得到許多家長朋友的回饋,其中最讓我在意的就是他。
在現場,我看見這個孩子專注力很強,離開前,他跟我們要了竹子,小哥哥有個支持他的媽媽,知道孩子喜歡木工,所以盡可能支援他,包括,幫他買了砂紙及弓形鋸。庭告訴我,寶貝兒子回到家後,不斷的研究竹節人,甚至想再做一支,他有滿腹的興趣與創作欲望。
為了此,我跟他們說,我們去找你們吧!
帶著一支橡膠槌、幾張砂紙(順便教了他砂紙的種類),還有一塊花旗松送給他,我們想要的,就是讓小哥哥有更多動手做的材料。
親愛的孩子,阿姨與老師想要給你的,就是支持的眼神,希望你能保有創作的熱情,繼續動手做下去,別忘了!你是最棒的創作家。
【神轎】2019.07.04 by暐宸
這是曾經參加過我們木工坊的一個孩子,他找到許多可以東湊西湊的材料,努力的做一個神轎,這努力找材料、計畫、執行的過程,就是孩子最珍貴的體驗。
更多「小小木工大集合」,Link!
延伸閱讀:
親子生活創作。《在家啟動創造力-55個超簡單的親子手作,拼拼貼貼玩出好教養》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