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著寫著,我竟然已經記錄到結業典禮啦~營隊結束已經過了一個月,剩餘的歸檔工作漸漸要收尾。
這個孩子啊,從小就是個敏感的人,在母親肚子裡時,就是個半夜不睡覺,騷動亂扭的胎兒,長大後,扭動的不只是身體,還有心靈深處的各種想法。和她相處,我總是得特別留意,特別照顧她的心情,有些時候,得假裝不知道,讓她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面對自己,因為很有可能,那些心靈深處的想法和情緒攪和在一起而支解不開;也很有可能,她一個人靜靜的,淚水簌簌流入內心。
帶領小事報小編們做文字創作已是第三年,早在營隊一開始,我便設定好,要讓小朋友寫一瓶詩。從前,我曾和孩子做過「一盆書」、「一葉書」,當文字座落在石頭上、枯葉上,底層托物就有其自身質感的魅力,文字書寫其上更能襯托出兩者交集的契合度。當詩的單位量詞從「首」到「瓶」,我們觀看的方式已改變,是多角度、多想像,是收納與開放。這次,我把詩貼在玻璃瓶,要小編收集營隊中,碰觸的五種元素之物:植、土、水、石、竹,然後...
去年Doch的創作課「社子六甲連線」計畫,帶領學生到台南六甲恒安宮,進行老屋改造、竹編花燈等一系列創作課程,在此計畫中,我們拜訪六甲當地的窯廠,並且認識了紅磚瓦片的製作過程。當時,我並萌生有機會要讓小朋友認識瓦片,就在今年「樹谷親子木工坊」邁入第十屆,似乎可以透過今年活動讓小朋友使用這特殊的石材。木料、竹子、樹枝等自然素材使用過,石材還是頭一回!
「2022隨黑潮之旅」的第二天最後行程。 從台東沿著濱海公路【台11線】一路北上,傍晚四時,抵達花蓮豐濱鄉,來到此是因為想在一個高點看太平洋。「大石鼻步道」簡單易行,僅需一小時內就可以達到高點,從此處望遠,視野寬闊,汪洋大海在眼前。
春天到,花兒盛開,風鈴木花朵豔麗地炸開了,木棉花霸氣地橘紅滿天下,還有苦楝淡淡粉紫的小花多少女!像極了刷子的刷子樹也紅通通地垂掛著⋯⋯,春天的顏色好多采多姿!隨即而來的就是鳥兒成群結隊出籠,遠處近處多種鳥聲起起落落,愈來愈多小鳥來我窗前啄窗,一而再,再而三地干擾我的工作,讓我忍不住拿起相機拍攝,現在又讓我插播寫了一篇鳥兒出籠的文章。
好多年沒到台南赤崁樓,一段空白時間湧出,幸而進入赤崁樓逛逛。赤崁樓園區因新建工程而挖掘到大範圍遺跡,目前整個園區都處在「工程中」的狀態。十年前帶女兒來寫生,小女兒yoyo所畫的「鄭成功議和圖」群像被挪到停車場,有一種被冷落在一旁的淒涼感。
那天,打開女兒衣櫃,嚇了一大跳!怎麼把衣服整理得這麼整齊?!女兒倆得意地在一旁笑著。原來是學校家政課老師教學生如何摺衣服,摺成一小疊一小疊、方便抽取、不易凌亂的方法,她們實際操作,整理自己的衣櫃,還想著要幫媽媽整理衣服,突然間,我在衣櫃裡看到「享福」的美好未來。
▲2021.10.18 夜間蟬 從夏季到秋天,總有著許多聲音的記號,我特別鍾愛蟬鳴捲繞著樹林山丘,告知夏季的到來,那就如春雷打響春天的鈴鐘。而到夏季秋天傍晚,另一波蟬鳴更令人期待,那霸道的聲響,如牽魂的古樂不斷的輪轉鳴叫,它壓過了蟋蟀唧唧聲,壓過了螽斯紡織娘勤奮工作聲,少了這聲音,秋天就顯得過度低啞沒落。
2021小事報的課程雖因為疫情而兵分兩路進行,但仍相當豐富、一連串的資訊就如曾文溪一樣流入大小編的「腦海」中。
想寫這首歌很久了,只是遇不到好時機下手,就在「小事報」營隊即將結束時,某日早晨,想著,該寫首歌獻給這營隊的大小朋友們,靈感先生總是配合時辰來訪,它明白我這個作詞者需要快速生成,於是,給了五分鐘,讓我在桌上那張回收再利用的A4紙上,快速寫下這首歌詞。
一旦忙碌的跳動生活佔領整個身體時,自然仙子總會派來使者平緩生活節奏,這一次是樹鵲。 初次與樹鵲相遇是2016年在高雄旗山,成群聚集的長尾巴鳥聚集在樹梢,同時發出同種類之間的鳥叫聲,那就像是合唱團一樣,把聲音聚焦,宏亮的播放出來,那一回的初遇讓我事後查詢得知,這群鳥朋友叫做「樹鵲」,由於是鴉科,可以想像聲音有多麽響亮,甚至到達「吵」的階段啊。
這是2021「小事報」第三堂課,也是大小編第三次相見,這一堂就由青青說(selena在小事報,稱為青青 or 青青說)來和小朋友一起寫詩。
悶壞的長假,注入一股清流,這是期待已久的小事報場勘行,是暑假唯一一次玩水,也是暑假最後一次小旅行,要往哪兒去呢?目的地是嘉義茶山部落珈雅瑪瀑布,也是獵人藝術家巴蘇雅部落所在,上一回來茶山採集又隔了四個月。
「小事報」營隊邁入第三年,這一年太特別了,迎面而來的挑戰一波三折,這讓我們的企劃編輯心臟噗通噗通大跳,因為新冠疫情導致課程總是起伏不定,甚至在開營前一天,還急速轉彎,但這些都可以一一迎刃而解的。 這次營隊和過去兩年有何不同? 從暑假延期到秋天舉辦,每週三下午集合,小事報編輯老師到參與的六校,各自就定位,直至十月中活動結束。因為我和Doch負責台南安南區土城國小,所以我們會和學校帶隊的浴巾老師及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