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石濤筆下的府城】〈抉擇〉|大埔街

讀了收錄台灣文學家葉石濤多篇故事背景為府城的「白色之網」套書,雖對台南並沒有太陌生,甚至有些談及的地景早已熟如灶跤,但以文人的視角及半世紀的時代差異,我持著陌生的眼光觀看葉老筆下的府城,然後,以「路上觀察學」製造另一種重新認識的機會,或許能從中邂逅日治時期的府城,夾帶著穿越時空的心情再一次走讀。這一回走的大埔街,經過了中華聖母主教座堂、臨水夫人廟、延平郡王祠。

〈抉擇〉一文,於1988年7月22日發表於《臺灣新聞報》,以時間點來看,是葉石濤居住高雄舊城時所寫。這時期的他創作量多,書寫的故事背景大都以府城為主,居住府城四十載,童年/青少年/少壯時期都在此度過,一下筆就回到過去。

故事描述:阿陶中學同學,因為高中畢業就肺癆過世,阿陶對其妹妹歐碧琴及家人特別照顧,兩人之間如家人般又如同情人。折騰的是,歐碧琴的父親也因為肺癆而在醫院療養,欠下大筆醫療費,歐碧琴想典當母親當時下嫁父親時帶來的黃金。由於金價行情不定,黃金未出賣,歐碧琴決定向高利貸貸款,阿陶與她相約一起去。不知為何,歐碧琴爽約,後得知,她決定嫁給放高利貸的吳常舉,二十二歲的少女嫁給年紀近六十的老年人,絕對是因為生活困苦,吳常舉分析借款還息只是一段無止境的負債之路,終究會家破人亡,不如嫁給他當細姨,絕對能翻轉現在困苦的處境。這段故事的背景是光復後百業蕭條、物價上漲,萬般無奈下,連愛情都價如薄紙。

阿陶對歐碧琴並非熱烈愛情,而是出於同理心,覺得應該要照顧她,歐碧琴當然也感受得到。

「你這是買賣!沒有感情,你不會幸福的。」我絕望的說。

「感情?你給過我嗎?」歐碧琴嘆了氣,默默地把文件收回黑色皮包裡去。

〈抉擇〉一文提到兩個地景,一是芒果樹林(檨仔林),另一是大埔街。芒果樹林位址現在的台南美術館二館(白色那棟),大埔街則在延平郡王祠旁。

我剛走進延平郡王祠後頭的府城古老街市「大埔街」的時候,人還沒有站定就聽到歐碧琴又埋怨又著急的音聲。(p.10)

我常到「大埔街」我們以前約會的地方,那個地方晚上已有了水銀燈大放光明,臺灣社會脫離了光復初的黑暗,的確逐漸上軌道了。(p.17)

若用臺灣百年歷史地圖疊層,可看到1875年「臺南府城街道圖」就可看到「大埔」;1896年的「臺南城圖」中清楚標列大埔街,的確可稱是古老市街,位置在「鄭成功廟」(現在的延平郡王祠)的東南邊,現台南大學校地開山路段,與現在鄰「鄭成功文物館」的大埔街位置不一樣。但若是以文章中「耕者有其田」政策前後的1948年「臺南市城市圖」,大埔街、建業街與開山路圍起來的三角地帶已差不多的位置。而我就是要來走這一個三角地帶,包圍著延平郡王祠及鄭成功文物館的三角地帶,這也是〈抉擇〉一文中,阿陶與歐碧琴常常約會的對方,或許是因為這裡的延平郡王祠,像是一座公園綠地吧。

九月九日,二〇二二

大埔街——>建業街——>開山街繞一圈,途中經過:

天主教台南教區中華聖母主教座堂  

臨水夫人媽廟 

延平郡王祠

走入大埔街前,先進入開山路的「中華聖母主教座堂」,這是一座中國建築風格的教堂,1963年興建,1964年教堂落成。教堂內的設置完全顛覆對西方教堂的想像,堂內有中國列祖列宗祭堂、紅色大柱、金色香爐,聖母瑪莉亞被翻譯成「天上聖母」、「肅靜」告示木作牌完全是中國風格。官網上特別說明,因為台南象徵中國文化,在延平郡王祠對面建造一宮殿式天主堂,期望可相互交談達共識與互信。

從開山路與大埔街交叉入口進入,一路向西走,烈日正直射著我的雙眼,走到底則為台南女中。這一短暫路程可看到應該是多年前開業的「極東犬病院」的動物醫院,動物壁畫看起來非常復古。到南女後右轉接建業街,這個轉彎處我不知來了多少回,那「一碗乾麵」總是大辣辣地用紅字招攬客人。

從建業街走到臨水夫人廟,發現正有「明華園地字團」午後團演,似乎是神明二媽的聖誕。我一直覺得臨水夫人廟是很神奇的,你若來此廟宇,會發現來參拜的都是年輕夫婦,或是帶著稚子前來答謝,這就像是一座親子廟,廟堂內的神像有許多是抱著娃娃的。有一回隨著母親來到這座廟,她帶著大姐及外甥子來參拜,答謝過去神明的保佑,讓小孩健康長大。那一次,我就對於廟內36 宮婆姐感到相當好奇。後來才得知,這是一間求子的廟宇。我問起長年住在高雄的母親,為何知道台南這間廟?她給我一個神秘的答案:「神明告訴我的。」

這廟宇何時建造的呢?廟方官網寫著:於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年),福州人渡海來台時,在臺灣府(即現台南市)東安坊山仔尾小岳凌上建立一座小廟宇,以臨水夫人為主神,稱為~臨水夫人廟。

最後一站為熟悉的延平郡王祠,是我們常常散步、買台南文創餅乾(孔子致勝點心麵)的地方,女兒小學低年級時,就來這裡寫生。位於開山路的鄭成功雕像,更是被他們宣稱是「白馬王子」(因為騎著白色的馬)。

一直都被官方說詞教育,1662年(明永曆十六年),百姓為了感念去世後的鄭成功(1624~1662),蓋了一間廟祠祭祀鄭成功。清朝時因為政治顧慮,把廟改稱成「開山王廟」。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欽差大臣沈葆楨來台籌辦防務,並將「開山王廟」改建為「明延平郡王祠」。後來,讀了翁佳音老師這篇文章後,也開始思考著延平郡王祠(原為開山王廟),真的是祭祀鄭成功的嗎?

【老番講古】延平郡王祠原來應非鄭成功廟

日治時期,日本人為感念鄭成功的忠節及其母親,將「延平郡王祠」賜社號為「開山神社」,這也是日人在臺最早設置的神社。

【寫生】台南「延平郡王祠」:有個深井可撈水(6.9ys) 

這一次則是拜完臨水夫人廟大家一起寫生:
【寫生】台南開山神社:六個孫子終於一起畫(7.6ys) 

走完這一三角地帶,發現宗教廟堂的比例很高啊~當時,除「中華聖母主教座堂」,我想,葉老也都走過這些地方的。

延伸閱讀:

【葉石濤筆下的府城】〈阿姆的情人〉|宮古座、蝸牛巷、沙淘宮

尋找佐藤春夫《女誡扇綺譚》之文學景點(2):醉仙閣、稅關俱樂部 

尋找佐藤春夫《女誡扇綺譚》之文學景點(1):佛頭港、老古石街、沈家 

再訪嘉義梅山太平:36彎打氣標語、沒有雲霧的太平雲梯、張文環紀念館 

高雄美濃「鍾理和紀念館」:高中生國文課文《貧賤夫妻》 

【暑假刷電影6】《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diarios de motocicleta):切‧格瓦拉的南美洲之旅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