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五年,一群大小朋友相約體驗種菱角,一堂紮實的課程讓我知道,菱角的生長及農民種植的操作時期。因為麻豆大地藝術季〈農計畫〉,而獲得採收菱角的機會,從「種」到「採收」,事隔幾年,再次學習到菱角栽種與收成的知識。
麻豆大地藝術季終於開展!展期為:2022.10.15~2023.01.29。此藝術季共有九大計畫(小、水、竹、影、植、土、農、聲、原),三大展區(A總爺藝文中心、B拔林工作站、C大隆田園區),此篇介紹B區的拔林展區作品,這展區有個特別的氣氛,就是展場內有個神明桌,是賴氏子孫祭拜祖先的地方,藝術與居民日常相融,非常特別。
九月中秋前後,橫切台灣的河川,其河床早已佈滿甜根子草,我來到南端的屏東,看着下淡水溪變了雪白,柔軟如毛毯。
「小事報-曾文刊」為了帶領孩子認識曾文溪流域,會刻意安排獵人老師及農人老師的課程,今年特地邀請農育家胡育旗老師當任講師。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的駐地創作藝術家陳科廷老師,在暑假七月就已進駐台南「拔林工作站」,他不僅是藝術家,亦是中學教師,從事地衣生物多樣性研究,對於料理更是有獨特的創作方法,他駐站麻豆總爺這段期間,到處採集當地植物,做成一道道料理,與拔林當地居民在晚間,以夜市食堂的氣氛分享。
這是冬季二月爬大凍山的紀錄,雖然已過了三個月,但一想起山況,還是會有一種腳好痛、腿好抖的感覺瞬間閃出。網路上有一篇文章,形容大凍山步道是「虐腳」的石坡路,作者形容得太恰當,真的是苦苦虐待自己的雙腳啊~所以,若決定要上大凍山,一定要有一雙舒服且耐得住下坡一直被抵住的鞋子,一定要帶著ok蹦,起水泡時可以先貼痛處,抵擋一下下坡摩擦腳掌、腳趾的腫痛。
好多年前,一直以為台灣毛豆的產季只有秋季十一月,因為時間一到,盛產地的台南新市就會舉辦毛豆節。其實除了十一月,約莫春假四月前後,也可以在市場看到整袋的毛豆大賣,這告知著毛豆產季有春季與秋季兩季,時間點大約是4-6月及11-12月。
不孤單朋友建議我種種秋葵,她說秋葵很好種,我一聽到好種就沒多想什麼,以為一下籽就能躺著等收成,沒多做功課注意播種時間,且在新化市場碰到賣種籽的攤位,就喜孜孜地買下一包十元種子,這一路從去年十二月到今年四月,竟然比平均值種植收成時間多一倍,整整四個月的漫長期,不過上回種稻熬半年,已熬出我的耐性了,四個月的等待就是六支毛茸茸秋葵(秋葵有絨毛),不過我只吃了四支秋葵,最後兩支想留下來自然乾燥,以後來取籽...
是第幾回來到光復糖廠呢?一時還真想不起來。 只要到花蓮,我們總不忘回光復糖廠,女兒把那兒當作是花蓮的家,因為可以一家人睡在榻榻米(女兒自己的房間也是榻榻米呢!),情感濃密外加檜木香,味道與回憶交融在一起。我並沒有每回都紀錄住宿心得,但這次住在一間門前庭院有琉球松的屋子,讓我們都好喜歡,於是,拍了好多張家庭照,想像未來自己的家也是這樣。
案發期間:2021.07.26~2022.01.03 案發起點:旗哥育苗場。 案由:從育苗場帶回秧苗數株,放置日照不足陽台,外加門外漢知識不足,導致稻子幾近零收成。 ===================== 我把二十九粒稻子放在檯燈下,女兒好奇湊過來看,我珍惜著說:「這是我收成的稻子。」她們聽了哈哈大笑,不小心搖晃了桌子。 「小心!這是我的曬穀場。」這讓她們更加受不了媽媽的無厘頭,頻頻揶揄這是「...
有一種白,叫做「瘋狂密佈的甜根子白」。 才嚷著今年初秋甜根子長得好,中秋過後無雨搗亂,也無冒失鬼秋颱報到,白色花束直挺挺的,點綴河床兩岸,該去秘密基地看甜根子的,那是每年初秋的約會,但「忙碌」這傢伙並不妥協,只好自己另尋機會賞花。
悶壞的長假,注入一股清流,這是期待已久的小事報場勘行,是暑假唯一一次玩水,也是暑假最後一次小旅行,要往哪兒去呢?目的地是嘉義茶山部落珈雅瑪瀑布,也是獵人藝術家巴蘇雅部落所在,上一回來茶山採集又隔了四個月。
作家吳晟在其早期作品《店仔頭》中的〈挑秧苗〉一文中寫著: 每年盛夏期間,正是吾鄉最緊迫的農忙期,猛烈的陽光下,大家忙著趕緊收割、曬穀、收稻草;緊接著又要準備下一期的耕作,培育秧苗、犁田、整地、除草,趕時趕陣,一天也不得拖延,唯恐誤了插秧期。 母親常說:這一段期間,作物長得緊張,人也要跟著緊張。 這天參觀育苗場的育苗過程,在場的工作者皆透露出一種吳晟筆下的緊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