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谷生活科學館親子木工坊」邁入第十二年,回想第一次進館辦木工活動時,女兒zozo、yoyo才小學三年級,如今已經北漂唸大學了。幕後負責人Jason、子瑜(他們是前後任博物館負責此工作坊的夥伴)及我,三人都笑說十二生肖已輪一輪,當年一歲的都已經十二歲了。
隔了三週,再次來到曾文溪河畔的西瓜田。一上河堤往下望,實在嚇了一大跳!西瓜真的是「一暝大一寸」,大得很有感。
我每年都遠涉重洋來到台灣的高山地帶,燃燒青春的熱情;這裡有雄偉的群山、無盡的原始林、樸質的蕃人,以及好奇、冒險和多彩多姿的風物所交織的台灣群山世界,如今已成為今生不可分離、無法捨棄的存在! 鹿野忠雄(摘自《山、雲與蕃人》)
過了一個年、一個寒假,許久沒去西瓜田。青農柏豪主動來訊息,說瓜事已進行到「留瓜」階段,他知道我們絕不想錯過這重要的步驟,於是熱心告知。翌日,我們馬上瓜田報到,想知道如何留瓜。
遠方的南玉山像一頭酣睡中的巨獸,牠的背脊依然曝露於溫煦的陽光中。我們現在勢必趁這頭怪獸熟睡未醒的空檔,趁牠還沒醒起來呼風喚「雲」以前,急速完成登頂。 鹿野忠雄(摘自《山、雲與蕃人》)
不該怨恨那無情的風、無情的雨。我想,我只要順應自然,率直地接受自然的賜予,盡人事就可以。雨靜靜地霑濕森林,也滲進我的靈魂。無怨無恨的氣氛中,我的身心被淨化得像澄清的水。 鹿野忠雄(摘自《山、雲與蕃人》)
去年秋季認識瓜農陳大哥及柏豪之後,我們每隔一陣子就會到曾文溪河床邊的西瓜田走走,看著他們有忙不完的農作事,也感受到農友不怕疲累的精神。冬至日前後為正期西瓜的良好播種期,我們帶著年輕人一起到田裡,與有經驗的奶奶們學習種西瓜。日子過了,又想念西瓜,該去西瓜田關心一下了。
此篇收藏著三天兩夜「達邦進修團」的精彩畫面,是工作畫面,是歡樂情境,是個人專注模樣,是全體合照的紀錄,就讓這些影像畫面清楚地留在這篇文章裡。
我問:「接下來要做什麼?」 Mo'o老師:「接下來,要讓你們『靈魂歸位』。」 我們14個人,14具靈魂, 跟著這位深入人心的老師, 來到召喚自己的場所。 出乎意料之外,卻是打從心底期待的旅程。 (摘自Doch臉書)
從海拔40公尺的南藝大出發,抵達海拔約1150公尺的達邦舊部落Lavana。下午1:40到獵人老師家,與久違不見的安大哥喝了杯茶,問起下午要做什麼呢?安大哥停頓幾秒後說:「我們去拉黃藤。」
每年暑假是小事報辦理營隊的時間,我們總是徵召大學生、研究生進入「報衝小組」,共同完成年度任務。對年輕人來說,作為營隊工作人員雖也是學習,但仍有照顧小學生的責任,應該要有專屬他們的學習團。恰在去年八月,安孝明獵人老師提起修復傳統屋一事,當下我們允諾會帶著學生一起來協助(其實本來也想把青農老師一起帶來的),就這樣,促成了「報衝小組」寒假進修的機會。
小米播種在鄒語唸作「miapo」,也就是這場活動的命名:米亞播。
秋末,是小事報團隊的農閒期,自八月營隊結束後,夥伴們都沒有再次交集。11月初看見小事報的瀞瑩與種書店所處位置——台南官田渡拔里的小朋友一起打籃球,大人小孩四人混齡一起玩,似乎也沒有實力懸殊過多的問題,而打球中會有火車經過,刷過鐵軌的聲音作為特殊的背景聲,這觸發我想辦一場籃球賽,召集「小事報」及「種書店」夥伴,一起來一場有畫面、有聲響的「小種盃籃球友誼賽」。
秋末,傍晚時分,於台南善化河堤運動跑步,秋的溫度如此善良,無造成肌膚不適感,成群的白腰文鳥雀悅無比,飛越穿梭在河床的雜草叢裡。
又是一場因為工作,而外掛的小旅行。想起從前得接送就學中的女兒上下學,無法拋下她們接北部的工作,現在反因為她們北漂上大學,而較能應允北部的邀約。十一月中,代表小事報團隊參加新北市美術館籌劃的「協作與共創:共同學習的再思考」論壇,我請同是小事報團隊成員的女兒一同參與,一家四人亦私亦公地在一起,最可惜的是,我們都到了「鶯歌陶瓷博物館」了,卻沒有時機入館參觀。我說:「你們兩歲多時,就來過這裡」;她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