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西拉雅》透過繪本認識西拉雅文化
你從何處開始認識西拉雅族?是歷史課本談及的單元?或是西拉雅族正名的新聞?還是百年前走在台灣土地的外國冒險家筆下的遊歷筆記?而你知道西拉雅族大概在哪兒嗎?
第一次知道西拉雅族,是在十多年前,開車經過國道三號北台南段時,指標寫著「西拉雅風景區」,因為好奇而特地下交流道尋找,可以想像,並沒有一個園區叫做「西拉雅風景區」(現在有一個「西拉雅官田遊客中心」)。多年後,我才知道十七世紀荷蘭人與福爾摩沙人交易頻繁的,就是嘉南平原(範圍約如從前的台南縣)的四大社,即新港社(今 新市)、蕭壟社(今 佳里)、目加溜灣社(今 善化)及麻豆社,也是西拉雅族主要區域,那幅〈福爾摩沙人逐鹿圖〉就是在畫西拉雅人。
▲「西拉雅人奔跑逐鹿圖」 By 司馬爾卡頓,1648 。
英國水手探險員、海關官員必麒麟的遊歷書《歷險福爾摩沙》中紀錄,1865年他曾拜訪新港(今 台南新市),即十七世紀荷蘭人與西拉雅部落傳教之處;而1871年約翰湯姆生拍攝一系列台灣平埔族其實就是西拉雅族。
女兒在台南新化讀書時,多位同學的姓氏相當特別,包涵萬、穆、哀等特殊姓氏,他們都是西拉雅族後代,其中有些同學在學西拉雅語,族人正積極做文化復甦、西拉雅正名運動。Doch任職的學校其周邊村落,官田社子、大內頭社一帶就是西拉雅部落,阿立祖公廨及夜祭活動均在。好友陳冠彰更是研究西拉雅的專業研究者,他曾經帶著「小事報」夥伴到台南麻豆太子宮,走到廟後殿,可看到與漢廟合一的尪祖廟,祭拜著阿立祖。
這些多年的發現與接觸,讓我對西拉雅族的認識有了較明確的輪廓。
▲俯視的角度觀看,好像是阿立祖也在看。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南瀛之美」系列書(一開始是臺南縣政府),透過繪本讓讀者認識台南,《少年西拉雅》也是其中一本,由林滿秋老師所寫,張又然老師繪圖,透過張又然老師純熟細膩的圖像帶領我們進入十七世紀的平埔族部落。請用慢讀的方式,把畫作看清楚一點,看植物、自然風光、文化風景,或許就能從中了解西拉雅族。
《少年西拉雅》是西拉雅少年與荷蘭少年的故事,這兩個族群在十七世紀時,同時出現在台南地區,當時,荷蘭東印度公司來到台灣大員(今 台南安平),他們也深入西拉雅部落地區,此書以這樣的時代背景作為故事的起始。
西拉雅少年加儂解救了掉入山崖的荷蘭少年戴格,加儂把戴格帶回部落養傷,而成了好朋友。他們發現一隻懷孕卻被箭射傷的母鹿,是族人所射殺的,他們猜想可能是因為紅毛人急欲鹿皮的交易(日本武士對鹿皮的需求),而迫使西拉雅族人大量射殺梅花鹿。
這兩個少年不管族群的紛爭與生意的往來,只關心著母鹿受傷的腳及小鹿是否安全出生,就如加儂也關心著戴格的腳傷是否痊癒。故事後段,族人要以火焚燒來大量射殺水鹿,兩少年擔心著剛出生沒多久的小鹿,他們合力將小鹿趕到安全的地方。
透過梅花鹿受到槍傷點出時代背景,荷據時期的福爾摩沙是個鹿島,台灣許多地名都有著「鹿」字,如今可沒有當時的盛況,鹿群的數量因為十七世紀日本武士對鹿皮的需求,成為跨國重點交易而大量減少。書中最後兩少年說著一句,現在聽來也挺諷刺的話啊。
「絕不能讓鹿群消失的。」
或許這也是提醒著我們重視水鹿保育,不過先前聽到鄒族獵人老師分享,水鹿會啃咬小樹樹皮,造成植物的死亡,萬物數量的平衡也是生態保育相互取捨的重要課題。
書中談及西拉雅的文化,例如男士在喜愛的女士屋外吹口簧琴;阿立祖是部落的守護神;秋收過後的夜祭活動,族人敬酒、全豬獻拜,族人跳唱牽曲來答謝祖靈⋯⋯等,透過此繪本圖像可間接認識西拉雅文化。
▲夜祭
另外,分享另一有趣的資訊,瀕臨絕種的草鴞喜歡棲息在長滿芒草的荒廢空地,草鴞研究團隊曾在西拉雅部落區見到牠們的蹤跡。
※2023.10.20紀錄:因參加了「吉貝耍部落的夜祭」活動,而重讀這本繪本,由於繪者張又然老師,在創作時也實際體驗了吉貝耍部落的夜祭,所以圖像中的夜祭畫面,與實際祭典非常相似。
▲2023.10.18拍攝,紀錄在此:2023西拉雅族吉貝耍夜祭Ta-ai/牽曲吟唱
文:林滿秋
圖:張又然
出版社:青林
出版日期:2007年06月初版
適讀年齡:3~6歲親子共讀;7歲以上自己讀
延伸資訊:
1.《大灣大員福爾摩沙》(貓頭鷹出版)一書提起,麻豆地名,可能源自西拉雅族語「mata」,是眼睛之意。而荷蘭文獻對麻豆社的標示是「Mattau,又名Toukapta」,前者是漢人地名,後者是西拉雅地名。
2.《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中提到,台南東山的吉貝耍是西拉雅族蕭壠社的後裔,「吉貝耍」是西拉雅語Ka-puà-suá,指的是木棉花的部落。而木棉花kanua,也音譯為「茄拔」,台南善化就有此地名。
3.關於文中提起西拉雅相關書籍,可閱讀:《尋找湯姆生》投入十八年的研究成果
後記:
一直很喜歡這本繪本,在二手書店看到時,興奮地買下它,希望朋友都能去圖書館借來看看。對!我在「成功書局」以30元買到這本二手書,是小學圖書館因舊退下來的書(書裡有學校書書館的章)。
延伸閱讀:
張又然老師另一作品:不想說再見。《再見小樹林》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