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左73計畫】第一次認識西瓜青農~瓜畦蓋布(2023.10~2023.11)
秋末,傍晚時分,於台南善化河堤運動跑步,秋的溫度如此善良,無造成肌膚不適感,成群的白腰文鳥雀悅無比,飛越穿梭在河床的雜草叢裡。
河床遠處數人不知在忙些什麼?高處的河堤上有幾個人盯著他們,農家所做的事總讓我一頭霧水而難以猜測,但可看出似乎在田裡搜尋某物,然後丟到河邊。是一種儀式嗎?
順著西邊日落方向,跑步、快走,這樣的氣候好舒適,走了五、六個疊疊人(電塔)又往回跑。Doch忍不住問堤上人:「不好意思,好奇問一下,他們是在做什麼?」這一問才知西瓜農家正在整地,準備種植西瓜,河床的大石頭太多,得先搬離。眼前這位瓜農年約二、三十,短短幾分鐘便和我們分享曾文溪左岸(望向出海口)——善化這端河床種植西瓜事,以及八八風災時(2009),河堤如何潰堤。我心裡想著,剛剛還唸著,「為何沒有認識一個西瓜農夫?」沒想到就遇上一個願意分享的瓜農。他告訴我,接下來都會在這裡工作。我決定每隔一陣子來看看這片瓜田,並且紀錄種植的過程。為何是「左73」計畫?因為河堤段洽落在「L73」段。
西瓜原產於非洲,何時被引進台灣?或許可推測在明鄭時期,透過中國沿海居民引進台灣,但實際有西瓜栽培的紀錄,是始於1717 年以後。(來自農業試驗所鳳山熱帶園藝試驗分所〈台灣西瓜發展之回顧〉一文)
▲2023.10.17,首次相見
十月十七日,二〇二三,午後4:30,27度C
清除大石頭工作由五、六位工人協助,大約在十月中開始進行,十二月底進行播種。為何有大石頭?原以為就是曾文溪從上游帶到下游,結果瓜農告訴我,是兩年前為了疏濬,把對岸(渡頭)的土沙往善化這端填補,增高了2公尺,或許是為了保護左岸(善化端),因為在八八風災時,這裡就是潰堤的地段,絕不能讓河水太靠近堤岸。
瓜農告訴我,他的瓜田落在四根電塔範圍,他遙指西邊說:「這裡到麻善大橋,都在種西瓜。」我用Google map試算距離,從「曾文溪鐵道舊橋遺蹟」到麻善大橋,大約是8.6公里。
問起是什麼品種?他說「荷蘭仔」紅色果肉的大西瓜。莫非指的是紅毛仔,紅果肉?上網查詢西瓜品種,並沒有「荷蘭仔」這品種。由於說起八八風災,他告訴我們當時老家在溪底寮,淹大水而把老家都淹滅了,現在則住在牛庒。
▲2023.10.26,這次帶著筆記、相機來了
十月二十六日,二〇二三,午後4:50,26度C
下午4:50,台鐵北上列車呼嘯經過曾文溪段,河床的西瓜田已整地三大塊,雜草除去,兩工人仍在細部撿拾工作。有一運石車,是鋁帶輪及兩支長竿撐高組合而成的車,後知道這像觸角的長竿原設計來灑藥的,可垂放像個小翅膀。
撿石的工人將撿到的石頭堆在田中央,方便貨車集中載走,也許是因為這三畝田以前未種過西瓜,所以要特別整地。
第四片田已在採收(三期的),柏豪說,採收時間大概都是下午三、四點開始,一直進行到晚上,然後直接北上送貨。被綁在木瓜樹下的阿福(還是「阿虎」?)上回對我們吠,今天也沒忘了要盡責,但主人嫌牠不夠兇,說舌頭是白的。(舌頭愈黑愈兇,這是鄉野傳說嗎?)
今日學到:此地西瓜可一年三期,正期(台語唸作:正期仔),大約12月中種植,4~5月收成,這一次應該是4月15日收。
而今天第四塊田在收的是第三期的西瓜,收成期就是十月份。
臨走前,他送我們一顆西瓜,說是有點裂,但好吃,而且現在西瓜價錢高。實在令人感動,我們不過見面兩次,他就如此親善。我認識的青農朋友,怎麼都這麼友善啊!!柏豪的父親是陳,下回要打招呼。
▲2023.11.11
十一月十一日,二〇二三,午後4:40
隔了十五天未來西瓜田,就有些想念,這十五天的田進行到什麼程度呢?
我在「左25」處。現場有八位工作者,在第二塊田徒手撿拾大石頭(有提著塑膠桶),原以為已經整地完,沒想到還要更細節的處理,這些大石頭堆放在田邊,會請山貓(鏟裝車)來挖走。
今天的風有些刺,吹起來帶有「冬」,是東北季風來了!曾文溪非常清楚明亮,就在西瓜田邊北方,而且橫橫一條,不太彎。(後來柏豪描述,河道先前被截彎取直了)
Doch決定再近一點拍攝,柏豪見到他喊著:「怎麼有空來?」然後又跟我們說了一些。我們感謝上回的西瓜非常好吃,他自豪地說:「那還不是最好吃的,口感還不夠好。」我瞭解他的意思,最好吃的應該就是目前即將要栽種,四月中採收的的正期仔。
這一期的西瓜大約在冬至過後放苗,放苗就是一個洞放入一個苗,至於怎麼種,可需要專業的奶奶群操作。
問起目前整地狀況,他說,撿完石頭後,鬆土—>灑肥料—>蓋布—>下苗。
離開前,我們順著他們整路的路線,直接親近曾文溪,果然是截彎取直,沒有彎道,目前正是枯水期,夜鷺虎視眈眈地看著河面。回頭時,幸運看到陳大哥(柏豪的爸爸)引貨車來到田邊,載著滿滿的乾稻草,會不會是蓋布時需要呢?
▲2023.11.28
十一月二十八日,二〇二三,午後3:50,29度C
初冬落日時間提前,我們也得提前到西瓜田,免得天黑得太快。
一上河堤,發見西瓜田竟都蓋布了!!才十七天沒來,我已錯過了灑肥料及蓋布的程序。堤上有一隻白狗,田裡有兩隻狗,咖啡色狗相當興奮,在田埂中跑來跑去,像是得到一塊天堂樂園。上回卡車載來的乾稻草,已被運用在瓜畦(ㄒㄧ)上,聽柏豪說,蓋布只需要一天半,恰好前兩天都完成了,而這些乾稻草有許多用途,立在瓜畦邊緣的是為了防止東北季風,西瓜幼苗怕寒害,一不小心就會被凍傷而長不大,甚至枯萎。
在〈台灣西瓜發展之回顧〉一文中提到:
早期西瓜多栽培於河床地,冬季時風沙強且氣溫低,為避免寒害,農民多利用稻草設置防風障防寒,演變至今亦有利用塑膠棚防寒;栽培畦面則利用稻草覆蓋,以防止土壤沖刷並抑制雜草發生。但春作若覆草太早,導致土溫不易上升,則反而容易引起寒害(郁,1980)。1980 年代以後,畦面覆蓋逐漸改用 PE 銀黑色塑膠布,其好處除了 驅除薊馬,減少病毒並傳播以外,也有抑制雜草、降低蒸散、保持土壤溫度、防止雨水 沖刷⋯⋯等優點(郁,1986),目前也成為栽培西瓜主要的畦面覆蓋模式。
文中提到稻草的作用尚未提到,柏豪家的其一說明,他說,稻草最後會捆綁一束放置在塑膠布上,有利於西瓜苗爬藤,收藤時也比較容易區分株叢。
這些被塑膠布覆蓋的畦面上,一排打了三個洞,保持株距。
今天,陳大哥與柏豪忙著裝水管,他們抽曾文溪的水進入水池,再將水池的水抽出灌水,較近的西瓜田用軟布管就可,但比較遠的田地,得用塑膠管連接,因為水壓過大,常常會讓管子爆開,所以得用堅硬的管子連結,為連結緊實,還用特殊工具打密,他們稱這為「摃管」,工具是一鐵板及鐵鎚。
今天最有趣的西瓜事,應該是柏豪聊起疫情期間的大虧損,原來西瓜大宗客戶來自八大行業、餐廳,因為這些地方都常常會有水果盤,西瓜往往都是水果盤必備水果,如果這些地方停止開業,銷路自然會大受影響。
【西瓜左73計畫】第一次認識西瓜青農~瓜畦蓋布(2023.10~2023.11)
【西瓜左73計畫】老闆寮仔開講:千歲團/瓜農的自由/各地西瓜採收期/河水氾濫(2024.03)
「西瓜左73計畫」,Link!
延伸資訊:
延伸閱讀:
其實這塊地,就是先前看甜根子的地方:橋下風光,怎消失?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