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廷老師一直是個很有魅力的人,他有著專業的植物知識、豐富的採集經驗,能夠辨識植物、判斷植物的可食性。他是「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的參展藝術家,也是第四屆小事報的講師,一直以來,都和我們有著愉快的友誼關係。
四季中,我最鍾愛的就是秋天。那氣溫微降,不再濕黏難受的身子可以在戶外多走一些路,可以在黃昏仰頭看看候鳥南翔,也可以到河床邊看看中秋前後開花的甜根子草。九月連兩週週二,我來到曾文溪下游的善化與大內,看善化的「曾文橋」與大內的「大內橋」。
第五屆小事報營隊走完了【獵人帶路】課程後,緊接著要把上課場域從鄒族部落移到嘉南平原,【獵人帶路】課程瞭解鄒族文化,【農人帶路】則是帶著大小編輯前往台南官田地區,瞭解台灣稻米與農耕知識。
這是Doch【無支配ISONOMIA ART LAB】藝術實踐課程紀錄。 每週一下午的「無支配」課程,有時會額外添課,不強迫參與下,參與的學生仍佔多數,就如週六(2023.04.22)「農人帶路」,連四個小時戶外課,年輕人也早起一起隨行,很喜歡他們的積極性。由於當天下午有事,我們錯過了這趟「農人帶路」中,跨越曾文溪的橋段,於是,隔兩天的上課日,我們決定來補走這段蹽溪行程。
一六〇三年一月,明朝書生陳第跟著將軍來到台灣二十天(1602年末跨到1603),將其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寫下全文約一千四百個字的《東番記》,其中一段寫著: 穀有大小豆,有胡麻,又有薏仁,食之已瘴癘;無麥。蔬有蔥,有薑,有番薯,有蹲鴟;無他菜。
自從女兒北漂讀書後,母親打電話給我,或是見到我,總是問:「你現在很無聊齁?」我萬般無奈,似乎孩子離開後,我就會如遭受挫折而一蹶不振,實在很想跟老媽說,我的忙碌很難解釋,每日都在調整自己的作息,時時檢視行程是否有意義,在自我創作與繁忙業務兩者間取得平衡就夠充實了。母親所述的「無聊意識」,某方面來說,她對這個神秘女兒在做些什麼一知半解,關注些什麼議題也不明白?對於被冠上「無聊」的我,還有點生悶氣,覺得...
▲用小湯匙寫著種下菠菜,卻長出紅莧菜。 喜歡在半日照的陽台望遠賞雲、看飛禽急速穿梭林葉間,也喜歡低著頭,細看花盆裡的籽是否有動靜?或是刻意引來的蟲兒、蝶兒騷動幾分。這個陽台空間是我休閒喘息的小天地。在這裡,發生的事都是值得我記下的事。
二〇一五年,一群大小朋友相約體驗種菱角,一堂紮實的課程讓我知道,菱角的生長及農民種植的操作時期。因為麻豆大地藝術季〈農計畫〉,而獲得採收菱角的機會,從「種」到「採收」,事隔幾年,再次學習到菱角栽種與收成的知識。
麻豆大地藝術季終於開展!展期為:2022.10.15~2023.01.29。此藝術季共有九大計畫(小、水、竹、影、植、土、農、聲、原),三大展區(A總爺藝文中心、B拔林工作站、C大隆田園區),此篇介紹B區的拔林展區作品,這展區有個特別的氣氛,就是展場內有個神明桌,是賴氏子孫祭拜祖先的地方,藝術與居民日常相融,非常特別。
九月中秋前後,橫切台灣的河川,其河床早已佈滿甜根子草,我來到南端的屏東,看着下淡水溪變了雪白,柔軟如毛毯。
「小事報-曾文刊」為了帶領孩子認識曾文溪流域,會刻意安排獵人老師及農人老師的課程,今年特地邀請農育家胡育旗老師當任講師。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的駐地創作藝術家陳科廷老師,在暑假七月就已進駐台南「拔林工作站」,他不僅是藝術家,亦是中學教師,從事地衣生物多樣性研究,對於料理更是有獨特的創作方法,他駐站麻豆總爺這段期間,到處採集當地植物,做成一道道料理,與拔林當地居民在晚間,以夜市食堂的氣氛分享。
這是冬季二月爬大凍山的紀錄,雖然已過了三個月,但一想起山況,還是會有一種腳好痛、腿好抖的感覺瞬間閃出。網路上有一篇文章,形容大凍山步道是「虐腳」的石坡路,作者形容得太恰當,真的是苦苦虐待自己的雙腳啊~所以,若決定要上大凍山,一定要有一雙舒服且耐得住下坡一直被抵住的鞋子,一定要帶著ok蹦,起水泡時可以先貼痛處,抵擋一下下坡摩擦腳掌、腳趾的腫痛。
好多年前,一直以為台灣毛豆的產季只有秋季十一月,因為時間一到,盛產地的台南新市就會舉辦毛豆節。其實除了十一月,約莫春假四月前後,也可以在市場看到整袋的毛豆大賣,這告知著毛豆產季有春季與秋季兩季,時間點大約是4-6月及11-12月。
不孤單朋友建議我種種秋葵,她說秋葵很好種,我一聽到好種就沒多想什麼,以為一下籽就能躺著等收成,沒多做功課注意播種時間,且在新化市場碰到賣種籽的攤位,就喜孜孜地買下一包十元種子,這一路從去年十二月到今年四月,竟然比平均值種植收成時間多一倍,整整四個月的漫長期,不過上回種稻熬半年,已熬出我的耐性了,四個月的等待就是六支毛茸茸秋葵(秋葵有絨毛),不過我只吃了四支秋葵,最後兩支想留下來自然乾燥,以後來取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