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了三週,再次來到曾文溪河畔的西瓜田。一上河堤往下望,實在嚇了一大跳!西瓜真的是「一暝大一寸」,大得很有感。
每到三月初春,社區植栽的刷子樹就紅通通地賣起了紅刷子,它們枝葉垂垂的,個性溫馴,顏色鮮紅總是招蜂引蝶、吸引鳥群來。由於枝條柔軟,隨風搖曳,鳥兒在上頭就跟著搖搖晃晃,像是跳起了圓舞曲舞蹈,非常可愛。
過了一個年、一個寒假,許久沒去西瓜田。青農柏豪主動來訊息,說瓜事已進行到「留瓜」階段,他知道我們絕不想錯過這重要的步驟,於是熱心告知。翌日,我們馬上瓜田報到,想知道如何留瓜。
我問:「接下來要做什麼?」 Mo'o老師:「接下來,要讓你們『靈魂歸位』。」 我們14個人,14具靈魂, 跟著這位深入人心的老師, 來到召喚自己的場所。 出乎意料之外,卻是打從心底期待的旅程。 (摘自Doch臉書)
從海拔40公尺的南藝大出發,抵達海拔約1150公尺的達邦舊部落Lavana。下午1:40到獵人老師家,與久違不見的安大哥喝了杯茶,問起下午要做什麼呢?安大哥停頓幾秒後說:「我們去拉黃藤。」
每年元旦的爬山日,總是想著該去哪兒行?這些年總是在走讀曾文溪流域,不管是帶著小學生或是大學生,自己也持續「散步水圳邊」計畫。手邊的《圳流百年:嘉南大圳的過去與未來》已讀完,我想,或許該來走走「烏山嶺水利古道」。
小米播種在鄒語唸作「miapo」,也就是這場活動的命名:米亞播。
2013年起,我們與八歲的雙胞胎女兒開始步走「嘉南大圳」水圳路,為符合親子時光的娛樂性與輕鬆感,每回散步不超過五公里,主要是小朋友熱中觀察水圳路邊的生物,往往就停留在西瓜田邊或是直接蹲在路邊觀察鍋牛等。這十年來走過的路段不多,但以珊瑚潭為中心點,南北到善化、麻豆、新營等,算是稍微摸清了嘉南大圳的中心點。
科廷老師一直是個很有魅力的人,他有著專業的植物知識、豐富的採集經驗,能夠辨識植物、判斷植物的可食性。他是「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的參展藝術家,也是第四屆小事報的講師,一直以來,都和我們有著愉快的友誼關係。
四季中,我最鍾愛的就是秋天。那氣溫微降,不再濕黏難受的身子可以在戶外多走一些路,可以在黃昏仰頭看看候鳥南翔,也可以到河床邊看看中秋前後開花的甜根子草。九月連兩週週二,我來到曾文溪下游的善化與大內,看善化的「曾文橋」與大內的「大內橋」。
第五屆小事報營隊走完了【獵人帶路】課程後,緊接著要把上課場域從鄒族部落移到嘉南平原,【獵人帶路】課程瞭解鄒族文化,【農人帶路】則是帶著大小編輯前往台南官田地區,瞭解台灣稻米與農耕知識。
這是Doch【無支配ISONOMIA ART LAB】藝術實踐課程紀錄。 每週一下午的「無支配」課程,有時會額外添課,不強迫參與下,參與的學生仍佔多數,就如週六(2023.04.22)「農人帶路」,連四個小時戶外課,年輕人也早起一起隨行,很喜歡他們的積極性。由於當天下午有事,我們錯過了這趟「農人帶路」中,跨越曾文溪的橋段,於是,隔兩天的上課日,我們決定來補走這段蹽溪行程。
一六〇三年一月,明朝書生陳第跟著將軍來到台灣二十天(1602年末跨到1603),將其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寫下全文約一千四百個字的《東番記》,其中一段寫著: 穀有大小豆,有胡麻,又有薏仁,食之已瘴癘;無麥。蔬有蔥,有薑,有番薯,有蹲鴟;無他菜。
自從女兒北漂讀書後,母親打電話給我,或是見到我,總是問:「你現在很無聊齁?」我萬般無奈,似乎孩子離開後,我就會如遭受挫折而一蹶不振,實在很想跟老媽說,我的忙碌很難解釋,每日都在調整自己的作息,時時檢視行程是否有意義,在自我創作與繁忙業務兩者間取得平衡就夠充實了。母親所述的「無聊意識」,某方面來說,她對這個神秘女兒在做些什麼一知半解,關注些什麼議題也不明白?對於被冠上「無聊」的我,還有點生悶氣,覺得...
▲用小湯匙寫著種下菠菜,卻長出紅莧菜。 喜歡在半日照的陽台望遠賞雲、看飛禽急速穿梭林葉間,也喜歡低著頭,細看花盆裡的籽是否有動靜?或是刻意引來的蟲兒、蝶兒騷動幾分。這個陽台空間是我休閒喘息的小天地。在這裡,發生的事都是值得我記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