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教室

花蓮太魯閣燕子口步道:立霧溪從山谷蜿蜒向東流

花蓮太魯閣燕子口步道:立霧溪從山谷蜿蜒向東流
二〇一八年,帶著還是國中生的女兒,首次拜訪太魯閣,當時只在課本中看過東西橫貫公路牌樓照片的左右女孩,只憑藉這張照片來想像。那一回,安排行走「砂卡礑步道」作為認識太魯閣的首站,我依稀記得第一次看見立霧溪從山谷裡流出來,以及藍綠色的支流砂卡礑溪就足以感動我這西部海邊長大的人。

花蓮萬里溪、壽豐溪:河床大石頭、綠石頭

花蓮萬里溪、壽豐溪:河床大石頭、綠石頭
寒假旅行第二天,天氣依舊晴朗,去年冬季旅行到花蓮市時,是撐著雨傘觀看《茶金》特展。今天可沒有,好天氣讓我們有好心情持續逐溪而行。離開光復溪後,走台九線往北,首遇萬里溪,過了鳳林再見壽豐溪,這兩條溪流最後都匯入花蓮溪。

花蓮光復糖廠旁的光復溪/名為「光復」的一個鄉

花蓮光復糖廠旁的光復溪/名為「光復」的一個鄉
又回到光復糖廠旅宿,數不清是第幾回來,也記不清曾住在哪一間房號,但對於日式宅前的樹特別有印象,去年房宅前種植琉球松,那是女兒剛考完學測安排的「隨黑潮之旅」,我們一住就住兩夜,高興著門前有列管保護的老樹。這一次,我們沒有住到這間房,而是在它隔三間房處,詭異的是,沒有琉球松、梅花與櫻花,只有低矮的灌木叢,好可惜啊,房子前就該有一棵大樹啊~

帶著大學生走入芝麻田:芝麻花莖綑綁

帶著大學生走入芝麻田:芝麻花莖綑綁
一六〇三年一月,明朝書生陳第跟著將軍來到台灣二十天(1602年末跨到1603),將其所見所聞記錄下來,寫下全文約一千四百個字的《東番記》,其中一段寫著: 穀有大小豆,有胡麻,又有薏仁,食之已瘴癘;無麥。蔬有蔥,有薑,有番薯,有蹲鴟;無他菜。

黃尾鴝來過冬

黃尾鴝來過冬
▲隔了四年,黃尾鴝再訪,2022.11.08 嘿,黃尾鴝,四年不見,你還好嗎? 活蹦亂跳的你,早已烙印在我腦海裡, 你反像一張網,套住了我的目光, 我私自將你與秋橘相連在一起, 吃橘子的晚秋,應該就是你會到來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