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無支配】「種書店」第三次募書:開出四帖募書帖
與Doch共同主持的「種書店」竟也滿兩週年,已有三期的學生在這個以「流域資料中心」為目標的小書店蹲點,他們與我們走讀曾文溪、以拔林工作站作為基地,在此創作發表,持續讓書店收集更多的資料、更為茁壯充實。
書店內的書籍都是透過募書帖募集而來,是認同種書店的朋友,捐贈給我們的,我們稱之為「種書」,所以種書店是沒有再販賣書籍,僅有幾冊團隊成員的作品有供販售,另外就是文創商品。
目前共有九帖募書帖,分別有:
【我們走過一條河】
【爬上烏山嶺】
【渡邊豐博來了!】
【農人帶路過埤塘】
【無支配這堂課】
【種下書店】
【藝術公共性】
【生活的滋味】
今年依據無支配三代上課內容再度開出其中四帖募書帖,包括:【我們走過一條河】、【爬上烏山嶺】、【種下書店】、【生活的滋味】,這些書單幾乎都是由Doch及selena開出書單,來看看這些如線上書展的書有哪些。
【募書換帖中:種書帖 No.1】2025.05.19
又是一個炙熱的夏
稜線上的「冬」穿過河口的「春」,
引出了平原的盛夏。
是曾文溪的沃土,
從上游至下游滾動,
是無支配三代的年輕人,
從冬至夏,
從上至下,
延續了三代的基礎。
跨越三個季節,年輕人做了什麼?認識這條河了嗎?
他們走在水圳路,走在曾是一片海的台江內海,遙想十七、十八世紀台江灣港附近庄社地,直加弄港、目加溜灣港……,它們都在曾文溪以南。那張《番社采風圖》中的〈渡溪〉圖,位置就是介於目加溜灣(現 善化)與渡仔頭溪(現 渡頭)之間的曾文溪,那離我們這好近⋯⋯
若往曾文溪上游去,茶山大橋下,年輕人躍入水、撫摸大石,想像石從高處順著河水往下滾動,是曾文溪引領著石、引領著踏石不穩的年輕人,在這條河扭動著身軀。
這是第三期課程募書帖,期待支持我們的種友們一起種下書。為「流域資料中心」留下豐富的資源。
▍第一帖:我們走過一條河 ▍
▍關鍵字:河流、流域、水資源 、曾文溪、溯溪、植被、候鳥 ▍
此帖書以「河流」為題,我們找到了:
《翎羽翔集——台江野鳥圖鑑》
《一條安心的溪河》
《沿河而上找母語》
《我的水中夥伴》
《生命之河》
《候鳥的世界》
《怕浪費奶奶的河川散步》
《溯水之源:臺南水道的人、物與歷史》
《滄海桑田:大臺南兩大內海的環境變遷》
《超級工程MIT05 把水留住的曾文水庫》
♢
【募書換帖中:種書帖 No.2】2025.05.24
種書店是由「無支配」這堂大學課程所扶植而成的,已經歷了三代學生,這堂課有什麼必修的行程呢?那肯定就是爬山了。
除了鍛鍊體能及耐力外,與自己面對面成了重要的課題。在山中走著,累著、喘著都是自己帶給自己的;看的、摸的、感受到的也是自己賞給自己的。我們記得爬山過程中那隻停歇的蟲,也記得抵達三角點時,鳥兒為我們歌唱。
這堂課再次上了台南、高雄的分界稜線,在這稜線上居高觀看臺南、高雄兩縣市。我們走了特殊地形的龍麟步道,王爺崙山、以及和我們一樣有店長名的——石松子山,年年必走的小百岳——刣牛湖山絕不能錯過。
爬山得留意身邊的植物、聆聽山中的鳥鳴,山脈地理位置的確認,遠方的山與河,特殊的惡地地形、板塊衝撞原理、腳下的步道設計與行走的節奏,這些都是我們的重點。這學期兩回爬山行程,讓我們知道必須透過更多文史地理書籍,才能更近一步了解台灣的歷史與地形。
▍第二帖:爬上烏山嶺 ▍
▍關鍵字:烏山、山林、噍吧哖、台南、歷史、抗日、白色恐怖、後堀基地 ▍
此帖書以「山林」為題,我們找到了:
《噍吧哖一九一五》
《我把青春賭給山:青春時代,我的山旅─戰後日本最偉大探險家的夢想原點》
《結義西來庵—噍吧哖事件》
《噍吧哖兒女》
《台灣紀行》
《台灣山林百年紀》
《一山·一故事2:科技人的歷史旅記》
《1898.福爾摩沙踏查:德國旅人阿道夫.費實的臺灣漫遊手記》
《臺灣惡地誌:見證臺灣造山運動與四百年淺山文明生態史》
《山與林的深處》
♢
【募書換帖中:種書帖 No.7】2025.05.30
無支配第三代的九位年輕店長們,應該把書店當作是基地了,得在這學期值班三回合的他們,清楚抹布有分等級、咖啡豆放在哪個保鮮盒、冰箱裡可能有地瓜、客人來時該如何介紹自己的書店、鄰居串門子得叫得出名字、輪值閱讀一本書是基本的功課⋯⋯,他們待在書店一整個下午,自己是那段時間的主人,時間或快或慢,都是自己可以掌握的。「開一家書店」的夢想或許就在拔林發芽了。
▍第七帖:種下書店 ▍
▍關鍵詞:文學、鐵道、文創、書店、音樂、麻豆大地藝術季 ▍
此帖書以「文學」為題,我們找到了:
《永不放棄:楊逵的抵抗、勞動與寫作》
《一桿秤仔》
《殖民地之旅》
《七日讀》
《白色之網:葉石濤文學地景作品選集(二)》共三冊
《森林詠嘆調》
《鹽田兒女》
《臺灣漫遊錄》
《福爾摩沙與扶桑的邂逅:日治時期台日文學與戲劇流變》
♢
【募書換帖中:種書帖 No.9】2025.06.06
「種書店」在拔林「種店」已滿兩周年,即將邁入第三年,這兩年來受到拔林好鄰居諸多照顧與支持,常常送來水果與點心,讓種書店充實無比、容量滿額。
今年無支配三代 以拔林媽媽教室成員為創作發想主軸,拔林麥播(my bro)電台節目訪問他們;陶瓷守護神計畫找他們一起捏陶;無君們紀錄他們料理的過程,還被熱情宴客三回來。在「拔林媽媽教室」的美食料理中,我們得到太多如原鄉、如家巢般的能量,而這或許也是種書店在拔林社區攝取到的「生活的滋味」。
而在搜尋家鄉味、台灣味時,拔林社區也給了我們許多驚喜的學習機會,就如五月節綁肉粽,社區發展協會號召有經驗的大哥大姐,大伙兒一起綁粽子,為社區炊煮了1500顆粽子,嚼在嘴裡那長相怪異的粽子,是自己首次包綁的粽子,卻也是自己一把米、一把肉、幾朵香菇與蛋黃,在社區學來的新滋味。
▍第九帖:生活的滋味 ▍
▍關鍵詞:咖啡、烹飪、植栽、食物、食農教育、生活藝術 ▍
以「生活滋味」為題,我們找到了符合關鍵字的書:
《台灣漬 二十四節氣的保存食》
《府城一味》
《台味飄撇》
《虱目魚的身世:從台灣到世界,從產地到餐桌的完全考察》
《Mararum:山間料理人》(漫畫)
《好好吃飯:臺南淺山的理想初味》
《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
《節氣食堂:我是農產品促銷員》
《喔!臺味原來如此》
《菜市場的一年:100種少婦好吃驚的蔬菜採買攻略》
延伸閱讀: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