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三級警戒已過了半個月,這兩星期要建立的新規則、新生活法也應該都完善了。「松鼠的尾巴」也開幕半個月了,這是一個算是幸運又特別的展覽,特別的是,當我們在2021.05.19開幕後兩個小時,全國即宣佈各大博物館/藝文中心等得閉館,於是開幕即閉館,成了短程的展覽。幸運的是,我們有完成開幕儀式,而非處於行進中未達目的地,團隊們努力完成一個從零開始、佈展完備的展覽。
▲你猜得出中間那個組合字,是什麼意思嗎?是個自然景觀現象喔!(答案在文末) 一直思考著,要不要紀錄這一篇心情文章,身邊有一位南台灣重要藝術家前輩,於2019年病逝,那是Doch經常提起的李俊賢老師。由於只跟俊賢老師說過一次話,對他的認識幾乎是從他的離去才開始累積的,要紀錄這場活動,自己略顯不足。
寒假這趟中北部之遊,從霧峰林家接到台北的「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似乎是一條可探知的民主運動脈絡。日治時期林獻堂、蔣渭水、賴和、蔡培火等知識份子,團結推動台灣文化與政治觀念,1920年「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公司,1921年1月向日本政府提出「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0月蔣渭水諷刺臺灣有「智識營養不良症」(可參考我另一篇文:【咖啡館】台北大稻埕「行冊」咖啡館:《台灣民報》(1923年創刊)總批發處)...
總是在老街商圈或是觀光園區,看過捏麵人、煮椪糖、狀元糕、糖蔥、畫糖、棉花糖⋯⋯等傳統技藝製作,卻從未看過吹糖人,這次牛年初三家人到台南總爺藝文中心走春,看見吹糖體驗的攤位,決定來體驗一下。
八月暑假末,zozo的「一日獨生女」,我們來到嘉義太平,因為旅遊此處時,有太多美好的感覺如雲霧籠罩著,我們決定帶著yoyo再訪,再上雲梯、再往老街買美食,還有上回無法進入的「張文環紀念館」,都想要於此回再感受一番。
1920年,佐藤春夫來台時,中學同學東熙市介紹森丑之助與佐藤春夫兩人認識,當時為博物館代理館長的森丑之助,建議佐藤春夫遊走台灣山區,他是影響佐藤春夫對台灣觀建立的重要人士。 「H告訴我,丙牛先生是個親切無比又豪邁的人,務必要和他見個面,訂個交情。⋯⋯我們在陰霾蔽空、烏雲催雨的午后,訪森氏於博物館,散步於公園等處。」(摘自《殖民地之旅》之〈彼夏之記〉)
左營舊城東門,其硓古石牆完整,有著護城河圍繞。走上城牆,馬道寬廣,雉堞更是破損的極少。這是一座我非常喜歡的城門,是清朝鳳山縣舊城東門。二戰過後,國民政府來台,城門內的那片大空地,是「海光三村」眷村,村內有著許多果樹,龍眼、金桔、楊桃都有蜜蜂團團圍住。不遠處就是(大)龜山,有著這座山穩穩坐立,城內城外都不怕。
閱讀此篇前,建議可以先閱讀上篇喔! 台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上):琉球松、戶外作品、水道冰沙
幾年前,跑了兩回台南山上區的水道園區,奮力爬上189階的階梯到淨水池區,山下的水源區尚在修復中。2019年,水源區古蹟修復完成,結合淨水池區成了「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目前為國定古蹟。
家鄉夷為平地已經過了十多年,這些年回去看過面目全非的它,也看過重新整形拉平的它,更看過它建立新的建體,變成完全不同的模樣。我總是靠著四根大煙囪來推測我家的位置;靠著南星計畫入口前,那三個「紅毛港」綠底白字知道母校鳳林國中的舊址,以及靠著埔頭仔台電出水口知道小時候騎腳踏車時,在哪個小坡道摔倒了。這些都是移不走,已內建在回憶資料庫,不受環境改變而影響的片段回憶。
上個月(2019.12.08),又往郊區去,去了美濃鍾媽媽的農地拔了四大袋著時的白玉蘿蔔,回家煮了好幾天,也送給了鄰居及朋友,這種小時候覺得俗氣的送禮法,到長大後,卻覺得是最美的禮物。
這半年密集了解馬來西亞的歷史,研讀過程中,總會出現一些關鍵字,峇峇娘惹、會館、書院、馬共、錫礦、雨林、橡膠、咖啡烏、甲必丹、維多利亞風格、煎蕊、豆蔻⋯⋯等,這些字眼與南洋的水果紅毛丹、山竹、榴槤一結合,好像成了一種特別的氣味,吹進了我的「初識」資料庫,成了我對馬來西亞的基礎認識。
這一博物館是檳城重要必訪的地方,它是檳城富豪鄭景貴的故居,現稱為「檳城娘惹博物館」,也稱為「僑生博物館」。
每逢暑假,家族總會固定安排小旅行,去年去屏東潮州,前年去美濃,今年應我姐的請求,到台南圓一段美食之旅。這回成員有三個男孩、三個女孩,成員組合為四個高中生,兩個國小生,所以,我安排的路線就不能是我姊姊偏愛的文青之旅,或許帶男孩們去逛逛有趣的博物館,既是如此,就以美術館周邊走一圈吧!
這是大馬旅行的第二天,我們在雙溪大年。 冰淇淋哥哥說要帶我們繞著北馬最高峰—日萊鋒山下一圈,他可客製化行程,知道我們對什麼感興趣,帶著我們到自然保護區及古蹟區,分別為馬莫河(Merbok River)紅樹林保護區,以及布秧谷考古博物館(Muzium Arkeologi Lembah Buj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