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歐旅最後幾個城市移動,從柏林到德紹,兩天後又從德紹準備前往荷蘭阿姆斯特丹,但這段路途太遙遠,必須找個中間站。於是,梅勒(Melle)成了我們前往最後一個國家的中繼站,【A30】高速公路橫切了這個小鎮,我們在這裡住一晚,也在這裡吃了一餐麥當勞晚餐。
這是第一次拜訪的德國城市:紐倫堡(Nürnberg)。 計畫來紐倫堡主要目的是為了來看納粹時期遺跡,結果種種因素讓我們沒有機會參觀,反而認識了紐倫堡的另外一面。例如紐倫堡城堡是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第一帝國(西元962~1806年)重要的皇城,歷代皇帝下榻的城堡;因為工業發展,在1835年12月7日第一條德鐵開通(巴伐利亞路德維希鐵路/Bayerische Ludwigseisenbahn ),起迄...
請讓我稍加脫離一下歐洲大陸,回到台灣本島一下。這是三月的那一場「忽然小旅行」,自己意外得到獨自旅行的機會。容我再一次回想,到底怎樣形成這場旅行?因為Doch突發的出差,我陪著他繞了台灣一圈,三天的司機外加伴遊任務,意外福利是一趟忽然來的個人小旅行。
科隆(Köln),古龍水的發源地。我們進入了這個瘋狂城市。 比利時人預告我們會在科隆看到瘋狂足球迷,心想著歐洲瘋足球,那麼台灣現在瘋什麼?或許就是羽球吧?!來科隆兩整天,進進出出科隆車站、科隆大教堂三回,真的都看到廣場前,有許多瘋狂足球迷,有時行徑太激烈,還會引來德國警察的關注,暑假遇上的歐洲盃足球賽,讓我們的旅程多添了瘋狂的狂歡聲。
為了延續「2024環島驛站之旅」,我在這回的小旅行中,加了兩個鐵道驛站,既然在玉里了,一定得拜訪已立站百年的玉里車站。
走【台九線】從台東南迴到屏東,此時看到的海已從太平洋變成台灣海峽,一路從西邊的雲林、苗栗到東邊的宜蘭、花蓮找驛站,現在又回到西半部,而且是南國的兩個車站:「枋山車站」、「鎮安車站」。
從南方澳離開,抵達東澳車站已近中午。這個車站顯然規模較大,站務人員較多,也難怪為「二等車站」,這時段雖不見乘客,但站務人員似乎很了解遊客來這做什麼,他們熟練地告訴我,必須以證件換月台證,然後指引我們搭電梯到三樓,說那兒風景很美。
1973年,黃春明老師以其作品《莎喲娜啦.再見》,將故事場景設定在他的家鄉:宜蘭礁溪。我並沒有讀過此著作,但來過礁溪後,一直想以黃春明老師的文字進入礁溪。
說到談文車站,那是我一直很想去的驛站,好幾回北上,經過新竹苗栗,總是想著是否有機會繞到海線,看看談文車站?為何鍾意於它?只不過是它的名字特別文雅,讓我甚感興趣。而對橫山車站的記憶只存有那是在路旁的車站,早在2013年我們就曾被這簡易車站所吸引,特別下車走入只有月台的橫山車站。
光聽到「大山」這個地名就很喜歡!這裡原叫「大山腳」。
「2024環島驛站之旅」首站是位於雲林斗六的石榴車站,雲林斗六之東為南投竹山鎮,南為雲林古坑鄉,西為雲林虎尾鎮,北方臨林內鄉,有濁水溪作為雲林與彰化區隔。石榴舊名「射榴班」,石榴、射榴都是安石榴的別稱,與相鄰的刺桐鄉一樣,都是以植物為名。
我其實喜歡車站的氣氛,來到這裡,只有兩個目的:離去或是返回。離開熟悉的地方、離開短暫停留的地方、離開情感朦朧的地方、離開捨不得離去的地方;也或許是返回,回到熟識的家鄉、回到過去曾經有愛的地方、回到一個可能不想面對的地方。不管是離與返,都帶著起伏不定的心情,是孤寂一人,獨自感受。
寒假末,就在「逐溪而行」環島旅行回來後,幾日晴朗的好天氣,在戶外自然光源下,把劉克襄老師的《小站也有遠方》讀完,是自然光的加持,讓我宛如隨著他的筆,一站一站搭火車,遇到熟悉的,便回想自我經驗與筆者是否相似?遇到陌生的站別,會忍不住查詢網路圖片,急欲知道站前的那棵大樹或是攤販是否還在,或是車站周邊的濕地與傳統市場又是什麼鄉野風光?我就在這樣的情境下,以他人的視角出發,佐以想像力環島一周。
「希望未來我也能成為自己喜歡的那種大人。讓身邊愛的人都能快快樂樂的!」(yoyo成年所寫)
以為這學期Doch的創整課程要進入較靜態的模式,身為他的機動幫手/班長的我,也開始規劃著未來半年要執行的自我工作,正當師生整頓好上學期【2021社子六甲連線】計畫所帶來的獲與思時,如此精準巧妙的,一段緣分就掉了下來,我很難形容這之間的牽線,只能說,能讓學生在大學所屬區域的土地上,與在地連結並執行創作,一直是Doch鼓勵年輕人這樣做的,上學期的【2021社子六甲連線】也是,多年前的【南科國小閱讀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