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來到南投草屯,走訪「臺灣工藝文化園區」後,離黃昏赴約台中老友的時間尚有兩個小時,足以喝一杯咖啡。每到一個城市鄉鎮,我總是透過當地的書香、咖啡香,記住屬於它的味道。出發前,我早在網路上,找到了草屯的「無限咖啡館」,從建物外表就能呼應這城市是工藝之城,重視多材質的運用,而且設計風格獨樹一格,外表以幾何圖形簡潔呈現。
十多年沒到南投的「臺灣工藝文化園區」,多年前經過這裡時,兩個小女娃在身邊黏著,無法抽出身仔細看展覽,只是陪著她們在戶外玩耍。今年七月暑假再訪時,整個園區有多館舍(包含工藝文化館、工藝設計館、工藝資訊館、生活工藝館、地方工藝館⋯⋯等),一時不知該從何下手,於是,把車停下來後,從停車場最近的館舍開始,目的在於觀賞台灣工藝發展與各地作品,不管從何開始都可以。
一年前,上一波疫情煙霧籠罩,「公路旅行」成了疫情下喘息的方式,路上看風景,車內吃美食,車程刻意拉長,抵達更遠的地方。深刻記得有一回驅車前往雲林土庫時的興奮感,陌生城鎮引發感性的刺激,我一向樂於當個觀光客,並非東買西買的購物團,而是叮嚀自己,以陌生的感覺接近環境,才會感覺新鮮、充滿刺激,漸而細膩觀察身邊的人事物。
「希望未來我也能成為自己喜歡的那種大人。讓身邊愛的人都能快快樂樂的!」(yoyo成年所寫)
若問台灣最美公路,除了東部193縣道外,這些日子感受最深刻的,就是西濱公路「台61線」黃昏的風景。先前防疫期間,曾兩回開車遊「台61線」,一次從台南北門端,往北至嘉義布袋、東石,再往東至朴子南下回程,那一回在「布袋濕地生態園區」看見漂浮的鳥蛋,至今仍覺得是個弔詭的現象。第二回即是此次紀錄,我們再往北行,路線是先走國道1號往雲林土庫、崙背,再到西邊的麥寮,這些鄉鎮都在濁水溪南岸,原以為可以近距離看見...
寒暑假可是寫生的好時機,寒假北上之旅,我在中間站安排了霧峰林家,做為「福爾摩沙寫生計畫」第56站。去年夏天因為「跟著佐藤春夫遊台灣」,我們參觀了百年前,佐藤春夫與林獻堂(1881-1956)相見的宮保第大花廳堂,那時發現周邊的明台高中,也是林家的一部分,也就是「萊園」。回到家寫旅記時,找到了一張1920年舊照,是櫟社成員在萊園夕佳亭合照,便萌生寫生的計畫。此次原計畫畫夕佳亭,但到現場又被五桂樓所吸...
寒假一開始,左右家便拉起行李往北部行。原計畫到新竹帶木工活動,但活動延期到四月,雖是如此,旅館早已訂了,也務必到北美館滑壘看展覽,還是捨棄愛遊的花東美景,往中北部行走,啟動了寒假四天三夜的旅行。
升高二的這年暑假,雙胞胎姐妹有幾天分離兩地,遙想過去,上一回是在十五年前,一歲多zozo因為一般病毒感染進入醫院,yoyo在爺爺奶奶家,這十多年來,她們很少一整天見不到對方。
沒有招牌,沒有店名,只有成堆的藤椅半成品、完成品堆放在店內,告訴來往的行人,這裡是一家籐椅店。 暑假到鹿港旅行時,經過中山路,發現了這家騎樓有著斜靠在牆邊的大籐椅的藤椅店,往內看一眼,就知道精彩無比,Doch一如往常,遇見台灣工藝翹楚,一定入內請教並請求拍照。那一回我們拍回幾張照片,同時也帶回了「必再訪、必買椅」的決心。
一九二〇年,日本文人佐藤春夫七月來台旅行,秋日九月十八日抵達集集,隔日前往日月潭,往日月潭這段路徑是古道,中途經過土地公鞍嶺,當天夜宿日月潭涵碧樓。 我的旅程已進行了五天,無時間登上古道,徒步複製佐藤春夫乘坐椅轎的行程,更無預算居住高級旅館涵碧樓,不過我可以開著車,遙望土地公鞍嶺及日月潭的拉魯島,作為我此趟旅行的終站儀式。
我總是對著她們說,小時候yoyo差點從集集火車站前的火車意象基座上摔下來,當時爺爺嚇壞了,媽媽一健步往前,抱住了yoyo,也攔住了悲劇的發生。好多年沒去,孩子都忘了,總是想著那裡到底是哪裡?長得什麼樣子?當我們「跟著佐藤春夫遊台灣」來到集集車站時,我們沒急著關上車站建體,而是望著廣場上的火車雕像,這基座已被圍起來,貼著「禁止攀爬」的護貝紙張,是不是也太多人差點從這裡掉下來?
從北台中的豐原離開後,我們要到南台中的霧峰。就像百年前一樣,佐藤春夫也從葫蘆墩離開後,去了阿罩霧。 霧峰舊稱「阿罩霧」,因為平埔族原住民的社名Ataabu譯音而得名。這次前往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其中「宮保」一詞是對皇太子老師的尊稱,由此可知霧峰林家是清朝大臣的宅第(林文察為清朝水陸提督,為國戰死沙場後受封為太子太保),宮保第園區屬霧峰林家的下厝。
「跟著佐藤春夫遊台灣」已進行到後半段,繼續記錄著今年盛夏的這段旅行。 佐藤春夫來到台灣的一百天,在最後一個月的九月二十九日,來到了豐原。豐原舊名為「葫蘆墩」,光想像就會將其地形如葫蘆所連結,甚至在老地圖都可以看到以「葫蘆」來標示葫蘆墩。
若說起這家書店,已有太多的朋友登門拜訪,更有許多的媒體爭相報導,使著我前往鹿港時,不用費力就想到了它,執拗的我並不想依循他人的感受來這裡重複感受,只想碰碰運氣,看看文風鼎盛的鹿港鎮,有無機會踏入「書集囍室」。
台灣開發史上,台南府城、艋舺及鹿港的航運發達,經濟活動活絡,是清朝時期,台灣重要的出口貿易重地,社會課本上都會提起「一府、二鹿、三艋舺」,可知這三個地方其歷史地位相當重要。在當時有許多性質相同的店家,為了維護同業間的共同利益,而成立的商業行會組織,稱為「行郊」。鹿港因為離中國沿海地區近,貿易活動蓬勃發展下郊商林立,有了鹿港八郊,與府城三郊、艋舺五郊合計十六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