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少年歌》。來讀日治時期的少年小說

也許是因為多年喜愛文學與歷史,兩興趣結合下,慢慢涉略這個領域的書,這是多麼小眾的書啊,關於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而且還是以青少年為主軸的成長小說。一開始讀《春風少年歌》是因這些作品皆發表於日治時期,我想藉由文學作品了解那五十年間文人筆下的台灣,以及那時文藝青年都在想什麼。而這本書共收錄張我軍、翁鬧、呂赫若、楊逵、楊雲萍、楊守愚、龍瑛宗、張文環、巫永福共九人,十七篇文章。

20200430-春風少年家目錄 拷貝

若早個二、三十年,讀者對於「日治時期臺灣文學」一定相當陌生。年輕時讀的是琦君、錢鍾書、王鼎鈞、白先勇等戰後來台的作家,這些人的文學作品滋養後人學子,那有著中國時代背景的文學是當時人人好奇並嚮往的世界,而日治時期台灣本土作家作品,背景多為台灣在地鄉村庶民寫照,或是赴日求學生活,這些文章在當時有些是以日文發表,文字氛圍有別於戰後來台作家的作品。

 

從這些作品可以隱約看出當時台灣人民的現況,例如在皇民化時期的作品,一看便能從中感受整個社會風氣。同時亦可嗅覺出文人透過文字反抗社會的不公不義,暗諷位處弱勢的無奈。

 

楊逵(1906-1985)的〈水牛〉(1935)一文,可讀出農民長期被剝削,主角阿玉家窮到付不出佃租,於是賣掉水牛,甚至地主用50元買走阿玉當作丫鬟,甚至可能納為小妾。


▲攝自《楊逵影集》

他的〈頑童伐鬼記〉裡的鬼不是穿白衣飄飄的鬼,而是穿西裝、欺負窮人、佔取孩子遊樂場並放狗咬小孩的工廠老闆。楊逵筆下無理的老闆也暗喻著日本政府欺壓台灣老百姓。


▲呂赫若

呂赫若(1914-1950)的〈玉蘭花〉一文,更是看出日台地位上下懸殊。皇民化時期,人人懼怕日本人,孩子若不乖,可不像現在父母會威脅:「不乖,警察伯伯就會來」,反而是「日本仔來了」,這可會嚇壞當時的孩子。在這篇文章中,有相當生動的描述。這是我第一次看呂赫若文章,相當喜歡他描述故事的手法,當我開始想多知道關於他的事蹟時,才知道這才子在五〇年代憑空消失了⋯⋯

 

張守愚(1905-1959),本名楊松茂,除了作家、老師外,亦為社會運動者。他寫農民、工人、女性處境,常為女性發聲,第一次知道他的名字是在台南鹽水臺灣詩路,陶板上印著他的〈貧婦吟〉。此書收錄的是〈生命的價值〉一文,描述八、九歲瘦弱的女孩被賣為小婢女,被打被揍、工作過量,最後被打死。文中透露出富有與貧窮,地位崇高與卑微之間的懸殊對比。

 

張文環(1909-1978)也常為社會中下階層的人們發聲,〈迷兒〉這篇文可看到盲人夫妻努力維生的故事。文中提到「愛愛寮」是真有其處。1922年,大愛的施乾在萬華創下「愛愛寮」,用來收容起乞丐、痲瘋病人、智能不足者等,不僅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身體健康,並且教導生存技能。最感人的是,日本富家女清水照子受感動,竟來到台灣幫助施乾,最後結為連理,共同處理愛愛寮大小事物。

 

而〈夜猿〉一文,可以看見當時嘉義梅山竹業產業,那時山裡的動物,夜間啼叫的聲音環繞山林,一家人在山林裡生活工作,要採買物品都還得下山幾日,而這些夜夜啼叫的動物聲格外讓人孤獨,我非常喜歡這一篇。

 

張文環的另一篇《論語與雞》,從文章中可知當時,大家比較喜歡去日本人開設的公學校,對於漢人私塾苦讀模式不感興趣,這在我先前在台南「台灣歷史博物館」看過的「上學去」展覽得知時代原因:

「百年前,臺灣傳統的教育機構沿襲清朝的私塾,上課的地點通常設在老師的廂房或是廟宇,上的就是四書五經,想當然,一定沒有上下課時間,也就是得一直讀一直讀。日本統治台灣後,設立學校,這教育機構有上下課時間,有固定的校園空間,課程多元又有趣,像是唱歌、體育這種休閒課程,一般民眾覺得去學校上課是去玩的,不太願意把孩子送去上學,但對小朋友來說,去新學校很有趣,可以畫畫、唱歌、做體操,下課還可以在操場玩,多好!」

20200430-藝術家出身分佈圖 拷貝
▲《臺灣歷史地圖》中的「臺灣重要文學/藝術家出身分佈圖(1895-1945)」

另外,從這些日治時期的文章也可以看見有趣的現象,像是在那個時代,貧困人家取名不能太高調,也因為沒受教育,無法取出像樣的名字。翁鬧(1910-1940)的〈羅漢腳〉一文,主角叫羅漢腳、鄰居也有叫烘爐。這些卑微的名字代表著自己在社會的地位與層次,我突然想起老家鄉的長輩們取名為石頭有多人,還有我奶奶叫罔腰(勉強養之意),但我阿祖的名字就大器,他叫「洪海」。

 

楊雲萍(1906-2000)的〈兄弟〉(1926)一文,簡短描述旅日的兄弟吵架,只因哥哥忘了買弟弟託付的一本書《安徒生童話集》,從這可以看出當時,學童已經開始有閱讀兒童文學書籍的習慣。

 

而我讀後非常感動的是巫永福(1913-2008)的〈阿煌與父親〉,父親不准阿煌與隔壁窮人家的小孩玩,對阿煌而言,爸爸這種規定簡直不可理喻,在他心裡人可沒分貴賤。


▲這兩本可以同時看。

如果您對日治時期也感興趣,或許從文學作品,也可以略知當時的社會現象。閱讀時可搭配楊佳嫻主編的《臺灣成長小說選》,恰好可以相互輔讀,再加上《臺灣歷史地圖》中的「臺灣重要文學/藝術家出身分佈圖(1895-1945)」就更完整了。

後記:

1.這本書集結台灣少年小說多篇,皆是台灣成長小說的起始,成長小說另有:《徬徨少年時》、《車輪下

2.可搭配幾本書共讀:

《日治時期台灣現代文學辭典》

《台灣成長小說選》(亦包含近十幾年的)

3.書櫃上兩冊張深切的《里程碑》是年輕時代所買,也是日治時期作家。

 

※2020.12.03紀錄:後來我們去了張文環故居:再訪嘉義梅山太平:36彎打氣標語、沒有雲霧的太平雲梯、張文環紀念館

 

延伸閱讀:

楊逵《送報伕》/班芝花劇團×南藝音樂系打擊組

1907年作品:《少爺》現實生活中的醜態與正義

2016冬日半環島:日治時期之旅(11.6ys)

【暑假電影夏令營】《無言的山丘》(9.11ys)

文學作品的魅力。《城南舊事》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