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藝術事件簿:台南南科國小╳南藝大 廢物料 打造學校閱讀區(2016.05)
在親子天下寫了四年多的專欄,從2012年3月開始,「在家帶孩子玩」專欄主要是與讀者分享在家裡可以和孩子玩些什麼。經過一年多,2013年5月開始,我對自己的專欄有些新的想法,我想融入更多繪本資訊及延伸的旅遊行程,和孩子在家裡玩意味著可以更多元、更有趣,可以走出家裡,可以有學習的元素。
這兩三年書寫專欄,常常收到讀者的來信,告訴我自己沒有藝術細胞、自己沒有美感,甚至不知如何從生活中與孩子共同體認關於美的事物,這激發了我對專欄書寫再次調整的自我要求。於是,我毛遂自薦的再度向親子天下提出專欄的方向改變的想法:從「在家和孩子玩」到「藝術事件簿」。
我總是給自己難題,叮嚀自己別安於現狀,這樣的主題要準備的、要自我進修的比起以前多更多。我想要分享給讀者,更多關於創造力、美感教育的想法,它可以從家裡生活層面開始、擴及到校園藝術教育,期望這會是個讓人耳目一新的專欄。
這一期(親子天下2016.05),我分享於上半年我們致力於台南南藝大與南科國小的校園改造計畫,這個計畫走了一整個學期,不管是小學或大學,小朋友或是大學生,老師或是家長角度,彼此都有收穫。礙於專欄版面的限制,我的稿子簡化了部分文字,在此,以全文與大家分享。
……………………………………………………………………………………….
台南南科國小╳南藝大 廢物料 打造學校閱讀區
文:洪淑青 Selena
二〇一五年秋天,位於台南新市區的南科國小與台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有一門相互合作的課程。這是由台南藝術大學老師龔義昭「創作基礎」課程所延伸出來的計畫。
龔義昭計畫與朱芳毅、邱俊達兩位合授老師,帶領著五十餘位大學生進入小學校園,讓大學生與小學生共同合作。最終目的在於協助校方改造校園中的閱讀空間,除此之外,也期望大學生與小學生相互合作碰撞時,帶來互動與刺激。計畫之初,龔老師曾對著大學生說:「這或許可以讓你們找回遺失已久的童年回憶。」
當創作活動進入生活領域時,創作者得適時成為一個觀察者,瞭解使用者的狀態,要改造學童的閱讀空間,勢必得想一想,小朋友喜歡什麼?需要什麼?有些時候,的確得在身體與心理上模擬那稚嫩的生命,透過觀察與回憶,喚回自己的童年經驗,他們需要理解這群小學生需要什麼樣的環境,以及身為一個年輕人能夠帶給這些孩童什麼樣的自由創作精神。
這計畫我也參與其中,合作之初,常常與龔義昭老師討論這堂課發展的可能性。從大學生的角度出發,我們由衷希望這些年輕學子能透過與小學生的互動,重拾那可能曾經被禁錮的童年夢想,甚至嚴格檢視,是否創作自由的可貴和童年經驗息息相關?從小學生的角度出發,我們盼望能給孩子們更多元的創作體驗,在這一個學期裡,慢慢觀看大學生創作出作品,刺激他們的想像力,另外,在大哥哥大姊姊的協助下,可以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工具,親手完成藍圖中的作品,那是現今台灣教育環境下,漸形沒落的手工藝教學。
猶記得第一次雙方學生相見時,我們進行一個共同合作的遊戲。由於此計畫的主要材料是一批廢棄老舊的課桌椅,我們將運用這些原木材料進行創作。創作的第一步,就是讓事物充滿新鮮感,為了讓孩子們拋開課桌椅僅是「桌」「椅」的形象偏見,我們得讓他們瞭解這個材料的特性,並感覺其發展的可能性。義昭老師安排了一場「堆疊課桌椅」的遊戲,各組學生(包含大學生與小學生)用三到五組課桌椅,組合出各種形狀與樣式,這就如小時候玩積木一樣,東疊西疊,自我組合,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自己的決定。
短短數十分鐘內,大小朋友都掉入小時候堆積木的遊戲狀態,十組有十種不同的排列方式產生,有的直向發展,有的橫向發展,有些組別靈機一動,馬上抓了現場的掃把、畚箕、塑膠椅當作輔助的創作素材,還有的細心規劃,台階式、花瓣式的排列,甚至堆疊成一把機關槍,機關槍的子彈就是小學生,現場還得表演發射的動作,真的是一場無拘無束的即興表演。
這麼短的時間內,相差六、七歲的一群大小朋友,可以立即掏出彼此的想法,做出反應與創意,真的很令人驚艷。然而老師什麼也沒教,學生們就能有自己的主見與創意。創作有時就是憑藉著一股直覺、讓身體在材料中自由活動,老師或父母若在一旁介入,其實就混淆了創意的原色,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顏色,他們都能調和出獨一無二的創意色彩。或許像這樣不區分藝術能力、沒有門檻的創作活動,才能在無壓力、無分年齡之下,共同激起大小孩子的創作欲望。
每逢週二下午,當這些南藝大的大學生騎著摩托車到離學校半小時路程的南科國小時,他們就開始背負著不小壓力,一學期,十幾堂課程中,他們得完成原先設定的作品,包括閱讀教室改造、彩繪牆壁、閱讀角落規劃、小舞台設計、活動書架製作等。
除此之外,大學生有時得扮演實習老師的角色,和小學生一起共同創作,這些教學活動其實也是讓大小孩子共同學習,彼此教學相長。大學生扮演帶領的角色,從「教」的過程更熟練工具、更把視野看得廣、看得深;小學生在「學」的過程增加體驗機會,並提供爆炸式的創意點子,及學習如何將所想,變成具體的作品。就如我們規劃的「怪獸書架」課程,由四年級的小朋友輪番上陣,每個班級參與不同的環節。從設計書架、裁鋸與製作、當書架的醫生(檢查哪裡沒做好)到彩繪,共經過七個班級的學生共同參與、接棒完成。
還記得這群小學生從一開始對工具陌生,甚至恐懼的臉孔,鼓勵他們設計時,還扭扭捏捏的不敢行動,到最後有主見的為書架彩繪顏色。過程中,我們一直告訴大學生,盡量讓孩子自己來,讓他們體驗可以做出東西的快感,也許是大哥哥大姐姐的眼神帶有親切與鼓勵,讓這群孩子很快的進入狀況,每回問起:「有誰要做看看?」孩子們都會搶著舉手優先體驗。
這計畫似乎觸動了一些小孩隱藏的天性,曾經有一個小女孩告訴我:「我最喜歡這種可以動手做的課了,我媽媽都不會讓我這樣做,我好期待喔!」小朋友的回饋就是自然的流露。
最後步驟彩繪書架時,我們又再次提醒大學生,讓孩子作主,顏色的選擇與規劃,統統由他們自己來,因為這個書架是他們要使用的,應該讓身為使用者的小朋友來決定。小朋友的確玩得很痛快,頻頻跑到調色區對我們喊著:「我要橘色」、「我要淡一點的藍色」……,什麼顏色他們都想嘗試,不僅書架上色了,連衣服、頭髮、雙手都不小心上色了。彩繪結束後,我們更是壓抑著成人總是想要完美收尾的欲望,克制自己不要擅自修改孩子彩繪的圖樣。
小朋友或許彩繪得不像成人如此完整有計劃,但如果我們動了手,孩子一定會發現,甚至可能會暗自想著:「一定是我們塗得不好,大人才想蓋過我們的色彩。」創作的過程往往是比結果更為重要的,孩子的體驗勝於書架最後呈現的模樣,我們希望孩子獲得的就是這些寶貴的經驗。
怪獸書架完成後,置放在校園各角落,閱讀老師擺放許多書本,讓學生及家長在下課或放學時間,可以順手拿書來閱讀,期望環境氣氛潛移默化孩子的閱讀之心,這就如一個家庭中,若有書房或是放置圖書的角落,常常也能激起孩子閱讀的欲望,要培養閱讀就應該從人與空間環境的改變開始。
閱讀空間的確重要,要設計這些閱讀角落是大學生的重要課題,在三位老師們的協助下,閱讀教室融合西拉雅文化的風格,叢林、野獸的牆面、大樹書架、圖騰桌椅。閱讀教室外的公共區域則以童話般的圖畫為主,大膽用色、豐富想像,以吸引孩子們的目光。
採光罩下的公共區域,以多張課桌椅,排列製作一個可以輕鬆倚靠著的閱讀空間,這個閱讀角落採光十足,由天降下的光線讓這裡成了最搶手的放鬆之地。還有置放在校園各處的流動書架,海浪造形、船型、蹺蹺板造形等,都讓校園產生了活潑的藝術角落,閱讀氣氛慢慢的發酵著……。
回想這場計畫,大學生從一開始喊著累,質疑為何要到小學來,告訴我:「我們不懂小孩」、「我們又不是幼保科!」到他們已經習慣蹲下來,問孩子要不要試看看?摟著孩子當作是好麻吉,他們身上散發而出的年輕氣息,與創作之間勞心勞力的拉扯,讓他們的神情逐漸改變,起初青澀模樣到最後拿著工具操作的穩重姿態,成了強烈對比,他們看孩子的眼神以及耐性也和從前不太一樣,對這些年輕人來說,這大概是一堂莫名其妙的課程吧?!不但檢視了自己也影響著別人。
完工典禮時,一個大學生上台發表感想,她說,當她聽見老師們說「大手牽小手」,她才猛然發現,原來自己已經從小手變成了大手了,像是要喚回自己的童年,她喊著:「我曾經也是小手啊!」
我鼓勵這群大學生:「如果曾經有一群大哥哥、大姐姐這樣陪你玩、陪你創作,我想,現在的你一定深受影響,不要小看你現在對小朋友的影響,每一次的交集都會讓他們的未來產生變化。」這雙大手可以帶給更多小手不一樣的刺激。
或許台灣的各級學校,可以嘗試不同的合作教學,不僅可以跨領域,同時跨年齡,混齡的模式讓學生彼此間都能教學相長,從做中學,從教中學。
這個計畫不僅影響小學生、大學生,其實也默默的影響著周邊的人,在此計畫的社團網站裡,兩校老師及大學生共同討論鼓勵,彼此分享心得,甚至南科國小的老師們也開始蠢蠢欲動,忍不住動手做木工,同時,每日來來往往的家長也因為這些校園的改變、孩子們回家分享,也有些感動的回饋,這是一個四處播種,讓藝術自然繁殖的實踐。
南科計畫全紀錄,Link!
延伸閱讀:
【專欄】藝術事件簿:廟宇民藝的饗宴 跟神明交朋友(2017.05)
《親子成長季刊》文章收錄:你看!這個東西! 如何與孩子們一起「看」(世一出版社)
【專欄】在家帶孩子玩:裝上輪子,日用品大變身(2016.03)
【專欄】在家帶孩子玩:DIY樂器 在家辦演奏會(2016.01-02)
【寒假作業】自主學習:做自己的書架(11.6ys)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