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藝術事件簿:廟宇民藝的饗宴 跟神明交朋友(2017.05)

這大概是繼風獅爺專題過後,我投入最多時間的主題。雖然我有絕佳的優勢,可以常常近距離與策展人龔卓軍老師見面,但要把這樣的一個民藝與當代藝術大展遷入親子界,的確很考驗我。我常思索要怎麼寫,才能吸引爸爸媽媽帶著孩子走入展場,要怎麼告訴孩子,這個展覽中,你可以看到什麼有趣的事。想想,真不容易。我在文章中,除了著墨在龔老師想傳達的一些想法(這是在上課中偷偷筆記下來的),還盡可能多介紹展場中的作品,另外融入親子從繪本出發的概念,希望這一切會是好的入門。(Doch告訴我,要讀完這篇文章,要很有耐心!真希望能吸引更多人來看交陪大展,展期就到2017.06.25)以下為專欄文章內容,收錄在親子天下雜誌(2017.05)「藝術事件簿」專欄。


廟宇民藝的饗宴 跟神明交朋友

二○一七年上半年,在台南市佳里區蕭壠文化園區有一特別又有在地味的藝術節,這是結合傳統民藝、常民信仰與當代藝術的「近未來的交陪」展演,整個系列活動由台南藝術大學龔卓軍教授總策劃,多位台灣及國際當代藝術家、設計師、民藝師傅們聯手以不同形式展出,包含建築、攝影、錄像、當代設計、檔案、繪畫、裝置、雕塑、表演、民俗紙藝等。全面開幕時更首次公開宮廟彩繪藝術家陳秋山難得的原作、手稿歷史資料,現場可親眼目睹他花費十二年光陰彩繪台南仁德大甲慈濟宮的巨幅彩繪作品。
台南不愧是廟宇活動興盛之地,在多次前往蕭壠展場參觀時,都能巧遇廟會交陪與陣頭遊街,這似乎是一場奇異的混搭展演,壟罩在常民式的節慶氣氛下,可謂裡應外合。第一次,我們在離開展場後依然覺得作品還在街頭活生生的動著。


▲陳秋山老師與他的巨幅宮廟彩繪作品

兩、三年前,龔卓軍老師與其團隊一行人帶著莫大的好奇心與研究動力,不斷拜訪嘉南平原各地廟宇與傳統工藝師,也參與民間燒王船、醮典遶境、西拉雅平埔族公廨夜祭等信仰活動,他們針對這些民間廟宇的陣頭、八家將、乩童、建築、工藝、雕刻作田野調查,並舉辦多場專題論壇,將台灣本土的民藝再次翻閱討論,期望人們及教育機構能更重視。他們思考著,為何台灣民藝創作作品在每隔二、三十年廟宇修建翻新的過程中無法完整保留?工藝技術因此也無法正常推廣與傳承?這是否代表台灣對於藝術價值判斷上產生長期嚴重的偏差?為什麼台灣當代藝術的發展無法面對這種近在咫尺的技藝?龔老師認為,這是一個「藝術」教育者應該要思考的問題。

「近未來的交陪」展覽要討論的便是民藝與當代藝術交互作陪發展的可能性,期望由前輩藝術家、工藝師的作品與當代藝術家對話,助於兩個領域之間的結合與刺激。而我認為,這甚至是個如何啟動前後世代之間文化交流的問題,我們應該要讓孩子走進展場,認識這些當代與傳統的藝術。

20170505-親子天下藝術事件簿1-1

但是不論是當代藝術或是傳統民藝,對孩子來說都是比較陌生的,要如何讓孩子產生好奇而走進展場呢?孩童對於視覺色彩強烈的陣頭、熱鬧的鑼鼓隊伍也許會較感興趣,而廟宇的裝飾工藝大都帶有民間故事,這些都可以是我們邀請孩子走進展場的誘因,更是和孩子一起欣賞傳統工藝的起點。

帶著中學生女兒一同參觀此展覽,她們帶有疑問的問我,什麼是「交陪」?我解釋著,「『交陪』要用台語來發音,唸做KAU PUE,有交朋友、有來有往、應酬的意思。」我反問她們:「妳覺得神明也要交朋友嗎?」她們聽了更是一頭霧水無法回應,不知神明之間如何互動?我笑著說:「像是廟裡舉辦的遶境活動就是神明交陪的方式之一啊!」
龔卓軍老師曾說,每一次的交陪遶境都像是一場廟宇的策展(或許也可以說,三年一科的燒王船就像是三年一次藝術大展)。這其中制度嚴謹、內容繁瑣,是外人難以想像的交錯密度。


▲夜間仍可看見浮洲。

走進展區可發現戶外有十個空間設計,這是由中原大學陳宣誠老師與其團隊設計製作的「城市浮洲」,這些實際站在地面上的「浮洲」運用交陪的概念,每一個浮洲就像是一個地方上的「境」,十個浮洲互相串連、來來往往,就如民間宮廟「交陪境」一般。

「城市浮洲.交陪境」主要作為藝術家展出作品的平台,依其展出內容分別取名為:家將島、神童島、女越島、問路島、搜尋島、囡仔仙島……等。其中家將島展示的是加拿大藝術家黃華(Rich J.)拍攝大台南地區的家將工作照;神童島則有攝影家陳伯義以針孔成像原理,讓人在暗室中,看到外頭影像上下顛倒的畫面(在外面的民眾可戴著神童面具或是玩弄著舞獅,投射的影像會十分逗趣);女越島展示越南嫁來台灣的阮玉明成為女家將的影像紀錄,在此還提供畫筆及各式家將臉譜圖稿,供民眾自行彩繪專屬的臉譜。

當我們在眾浮島間「遶境」時,還會發現每一個浮洲島都像是一個超大型變形玩具,不僅本身是移動式裝置,每個局部似乎都可以抽離與結合,有些甚至結合了循環式植物澆水系統,真是非常有意思的「建築玩具」!我們可以與孩子邊玩邊觀察每一座設計的特點,順便收集特製的各式印章。

室內展區可以接近許多廟宇工藝藝術,包含藝術家林柏樑於一九七○年代,伴隨畫家席德進拍攝台南佳里區震興宮、金唐殿、學甲區慈濟宮廟宇工藝,為了此展,林柏樑舊地重返,重新拍攝四十年前隨著老師所看到的工藝作品,這些廟中的雕塑品經過他的取景與攝影,畫面十分有劇場感。民眾參觀完林柏樑的攝影作品後,建議可以依循藝術家腳步,實際走訪這些就在鄰近的廟宇,看看廟中何金龍大師的剪黏作品及葉王的交趾陶(慈濟宮設有葉王文物館)。在兒童繪本《曹操掉下去了》(作者:王文華老,巴巴文化出版)中,也特別提到兩位傳統工藝大師,小朋友如果在參觀交陪展後,進一步隨著繪本一同拜訪這些廟宇,一定能對這些平常被忽略的角落有特別的感覺。

同樣是攝影作品,還包含日本多摩美術大學港千尋教授的《傳神畫》、台灣藝術家姚瑞中在台灣各地所拍攝許多荒廢、被人遺忘的巨大神像雕塑(像是觀音、如來佛);沈昭良則拍攝已成為台灣獨特街景的電動舞台車,這些跑遍台灣廟會、喜事辦桌才有的卡拉OK舞台車,在特別安排的夜景中都像是色彩鮮豔的大型裝置作品。

20170505-親子天下藝術事件簿2-1

在信仰習俗的視覺體驗上,安排的是台灣攝影界國寶級張照堂老師近四十年前的《王船祭典》影片,這部著名的短片記錄台南安定蘇厝燒王船的儀式現場,我們可以感覺到張老師扛著攝影機深入眾人中的臨場感,我發現那些已消逝的面容、服飾與場景是最能激發在地長輩觀眾心裡的事物;陳冠彰則以西拉雅部落尪姨儀式為概念,製作一艘船懸於展場中,象徵群體記憶如渡船一般,在時間河裡逐漸更替消失。

另外,傳統彩繪師訓練出身的廖慶章,以現代的手法畫了巨型門神,唯妙唯肖、畫工精細的令人忍不住多看幾眼,門神威嚴中還帶有親切可愛的模樣,好像對著觀看他的民眾笑一般。這威風神秘的門神彩繪像,讓我們回想起平常廟裡門板上任人撫摸的「作品」。同展間的藝術家涂維政展出他早期浮雕雕塑作品,乍看會讓人誤以為是考古遺跡,仔細看!竟是手拿著手機的多手孔子,一旁還有漫畫人物,這作品明顯玩笑之中帶有反諷。

若不以宗教的角度觀看這些作品,而以民間傳統工藝藝術的角度切入,或許我們會發現從小習以為常的廟宇文化,再經由藝術家們投入長時間與精力研究它時,會有太多我們看不到的深義與細節,就如我這從小隨著家人就接觸道教的逗熱鬧門外漢,每回跟隨著家人去拜拜,只記得遵循那繁瑣的儀式,卻從沒有仔仔細細觀看這些廟宇的建築、工藝、雕刻、陣頭、八家將、音樂、信徒,想來實在可惜!這些不就是最接近常民的藝術課程嗎?而這些課程相信在父母的陪同參觀下,以及廟宇熱心的志工說明,都會讓我們看到更多屬於台灣本土的傳統藝術。

想起那天在展場中巧遇正在巡視自己作品的陳秋山爺爺,八十六歲的他身體健朗、溫文儒雅,看見我們對於他的作品感興趣時,便大方的分享畢生畫畫的心得,他似乎急著要傳授給後代,堅定的對著我們及兩個女兒說:「畫畫最重要的就是一定要寫生。」女兒在一旁認真聽,邊點頭邊說,「我們都有在寫生。」

(2018.04.20紀錄:後來我們真的去動物園寫生了:【寫生】台北木柵動物園:五分鐘速畫動物(13.6ys)

展覽名稱:近未來的交陪
展覽時間:即日起到2017.06.25
週三至週日 9:00~17:00,週一、週二休館
展覽地點:台南佳里蕭壠文化園區(台南市佳里區六安里六安130號)
免費入園
……………………………………………………………

【專欄】藝術事件簿:島嶼的路上觀察:即興創作的親子旅行(2017.03)
【專欄】藝術事件簿:開啟空間感知,動手蓋「會跑的房子」(2017.01)
【專欄】藝術事件簿:台南復育風獅爺 用想像力守護傳統文化(2016.11)
【專欄】藝術事件簿:戶外玩藝術 造一個「自己」的新市鎮(2016.09)
更多「藝術事件簿」專欄文章,Link

延伸閱讀:
雞年初一來看展:近未來的交陪
來看傳統工藝:台南學甲慈濟宮葉王交趾陶+佳里金唐殿何金龍剪黏(12.8ys)
介紹台灣剪黏工藝的圖畫書。《曹操掉下去了》
2015東港迎王爺:王船遶境(11.2ys)
【寫生】屏東「萬金聖母聖殿」:台灣現存最古老的教堂(11.2ys)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