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藝術事件簿:開啟空間感知,動手蓋「會跑的房子」(2017.01)

去年十二月,我在親子天下的Maker party有一個創作活動,那時想的是「小孩的建築」概念。我有一系列標籤為「幼建築」的文章,那是我觀察孩子建構空間的紀錄,只要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孩子的創造力足以成為一個建築師,一個不考慮工法與成本的荒誕建築師,但他們的作品是精彩極了!以下是我在Maker party帶活動的觀點與紀錄,收錄在親子天下雜誌「藝術事件簿」專欄(2017.01)。


……………………………………………………………………
開啟空間感知,動手蓋「會跑的房子」

《親子天下》於二○一四年舉辦全台第一個以「親子」為主題的Maker party,為的是讓更多家庭體驗自己動手做的樂趣,並藉此提升創客精神,二○一六年是Maker party第三屆,我參與品牌館其中一個活動,帶領著爸爸媽媽與孩子們,利用簡單原始的素材,做一個「會跑的房子」。我們要孩子自己動手製作,發揮想像力,創造一個會跑的家,這個創作概念來自一個提問:「小孩的建築到底是什麼?」。

台灣的兒童藝術教育鮮少涉及建築領域,許多藝術課程選擇易操作的平面,是因為效果立見且容易收藏,但是身體卻長期缺乏對立體空間的表達方法,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柯比意曾說:「建築就是生活的容器」,我們的生活的確無時不刻在某個建築中被規定、被塑造,因此建築不能是理所當然的生活世界,那麼孩子們到底對生活空間有沒有自己的想法呢?

我們希望孩子可以在創作過程中自由的表達空間感、環境與自己的關係,去發現什麼樣的結構與技術可以達成自己的想像。相較於繪畫、剪貼、色彩遊戲,建築教育確實較難實施的,因為它的素材可以簡單也可以多元,最特別的是還得學習使用工具。另一方面,這種「從做中學」的課程需要時間及反覆嘗試與修正,學校的美術教育囿於時數,較難落實到課堂上。

20170101-親子天下2-1

此外,建築教育必須接觸到材料的問題,孩子得學習感覺材料的強度、特性以及如何組織它、架構它,讓它可以組合成一個空間,在美感實驗之外,一種使結構合理的嘗試會讓孩子們印象深刻。這是台灣目前比較缺乏的藝術教育,卻是能讓孩子們抬起頭看看自己的房間,觀察自己的家,檢視整個社區的配置,停下來感覺自己的城市,漸漸在腦海中建構自己的理想國的必要課程。

我們該如何讓孩子自然的接觸建築藝術?並非要給孩子專業的建築知識,而是要開啟孩子對空間的感覺,讓他們進入陌生之地時,可以自然的、敏感的觀察空間,感覺空間所帶來的氛圍,從而也對空間有所評論。

女兒小的時候,我們曾經收集許多素材,像是木片、竹筷,甚至綠豆,琳瑯滿目的生活用品供她們拼湊玩耍,這些物品並沒有被歸類為建築材料,但卻提供了小孩天馬行空蓋房子的興致與素材,五歲的女孩拿著木片與竹筷建構主結構,用看似沒有用處的物品當作裝飾品,腦子裡還不斷計畫著,要如何大規模蓋她的秘密基地,這些遊戲是女兒小時候最接近建築概念的實作,也是她們看見的建築雛型。

20170101-親子天下3-1

「會跑的房子」這個活動就是要讓孩子接觸建築的部分元素,思考著如何讓建築立起來?建築物與建築物之間的關係如何?我們運用簡單的紙板創作,讓孩子們自由發揮,透過觸摸,感受材料的質感與特性;透過親子間腦力激盪,使建築立起來,孩子隨時可以在過程中了解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如果紙板撐不起來,就得好好思量結構的問題,造形部份就由創造力十足的孩子自行生產與創作,讓他們放手一搏。

這次運用的材料僅是瓦楞紙板及有色彩圖樣的紙盒,孩子得學習如何切割如此厚度的紙張,有色的紙板及切割下來的特殊圖騰用來建立家的專屬風格。工具部分主要使用到螺絲起子及熱熔槍,輪子是增加趣味性,營造一種家會跑、會躲的氣氛,我們就把主題稱之為「聖誕老公公找不到我的家」。事實上這是一個觀察建築群型態的好機會,房子跑來跑去的同時也跟其他人的家產生不同的空間關係。

人人都有一塊不規則的土地
我告訴孩子,現場有一塊大土地,土地上切割著大大小小的地,我們要來計劃它,蓋自己的家。這些小小的土地就是我們預先切割好的木板,每一塊都是不規則形,其中有一塊特別是方方的四邊形,一開始這些木板拼在一起不容易發現四邊形的存在,我特別問孩子,那像是被規畫好的四方方土地在哪兒?孩子睜大眼睛瞧,不到幾秒鐘,便發現它的存在,一個女孩指出位置,我給女孩一個特別的封號,她成為「會跑城鎮」的鎮長。

選好了自己的土地後,為了讓這土地有「會跑的房子」,我們要在這木板上裝上輪子,輪子一字排開,各種類型皆有,孩子們從中選取自己喜愛的輪子,接著運用螺絲與起子將輪子鎖在木板上,為了讓孩子們體驗手動鎖輪子的勁道,我們給他們一把起子,大家得奮力的將螺絲鎖進木板裡,這不是一件輕易的事,因為需要一些力氣,也需要正確的姿勢,也許是第一次使用螺絲起子,大人小孩都使出全力要將螺絲鎖入木板,當孩子盡全力鎖完一個輪子後,我們再提供了電動起子機,讓他們將剩下的三個輪子固定。這也告訴孩子們,機器帶來方便,可以省力的解決這些問題,但如果家裡沒有這機器,簡易的起子也是可以完成任務的。

這塊土地裝上四個輪子後便啟動了,左轉、右轉、前進、後退皆可,速度感讓孩子們瞬間都興奮起來了,好像他們將來的房子真的會跑、會滾動一番。接著我們要做的就是用瓦楞紙當作屋子的創作素材,美工刀裁割幾刀即可捲摺變成柱子,割一刀輕摺兩側則變成屋瓦,牆面之間可用熱熔膠做黏合,若要花窗或天窗引入光線,則需要美工刀來幫忙。

孩子們心中建築的藍圖將要動土,有的孩子做得像城堡,有的蓋得特別高,有的兩層樓無屋頂,通風採光極佳,還有的諾大的房子空蕩蕩,好像小小人走進去會回音繚繞。

完成後,孩子開始觀察他人的家,也回頭看看自己的家,此時,他們也像成人一樣,開始找尋可能和自己住起來愉快的鄰居,於是便在這些創意屋子裡尋找同類,然後發出「請你和我當鄰居」的熱情邀請。

孩子們的房子都完成了,也各自找到好鄰居,會跑的房子就這樣排列在一起,此時他們也終於發現,為什麼我們要求預留周遭空地的原因,因為沒有留空地的建築此時就與鄰居貼得太緊啦!將來他們會知道這就是「容積率」的問題。

第一次組合小鎮完畢後,我們又把所有的屋子打散,進行第二次小鎮重劃,不僅小鎮地形狀改變,連鄰居也大洗牌,孩子挪來挪去頗具趣味性,這立著高高低低的房子的小鎮,就在這些孩子們的手中自由的創造而出。

也許這些做出來的房子沒有家長預期中的美,但孩子在過程中所學的就是我們要給孩子的刺激與體驗。這是一個過程大於成果的創作,因為過程中孩子運用工具,考慮結構、發揮創意,一切從做中學,每一過程都是獲得,都是創客需要的精神。

後記:
活動實際紀錄:2016親子天下Maker party:會跑的房子

延伸閱讀:
【專欄】藝術事件簿:台南復育風獅爺 用想像力守護傳統文化(2016.11) 
【專欄】藝術事件簿:戶外玩藝術 造一個「自己」的新市鎮(2016.09) 
【專欄】藝術事件簿:生活裡的美感教育 帶孩子當角落策展人(2016.07) 
【專欄】藝術事件簿:台南南科國小╳南藝大 廢物料 打造學校閱讀區(2016.05) 
【專欄】在家帶孩子玩:裝上輪子,日用品大變身(2016.03)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