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事件簿

【專欄】藝術事件簿:透過遊戲,幫孩子裝上「興趣產生器」(2018.03)

【專欄】藝術事件簿:透過遊戲,幫孩子裝上「興趣產生器」(2018.03)
記錄這一篇,實在是帶有一些捨不得的情愫,不過回過頭看,自己還能滿足的回味無窮。在《親子天下》寫專欄,從2012年開始書寫一些與孩子在家創作的文章,專欄名稱為「在家帶孩子玩」(2012-2016),後來想分享生活中可見的藝術活動與想法,於是衍生了「藝術事件簿」專欄(2016-2018),我這一寫,竟寫了六年的專欄,如今,碰上《親子天下》改版為雙月刊,方向有些調整,我這專欄要正式下檔了。我想,就像是教...

【專欄】藝術事件簿:不一樣的農村:吸睛藝術帶來的新風貌(2018.01)

【專欄】藝術事件簿:不一樣的農村:吸睛藝術帶來的新風貌(2018.01)
去年11月,跑了一趟嘉義新港,特別去「1/2自然農場」尋找陶藝家張和民的指標作品(請參見:來去鄉村找作品:嘉義新港「1/2自然農場」的俏皮指標)。阿民的作品讓新港的稻田自然美景有了不一樣的風貌,而這促成了我書寫這篇專欄,以「農村美學」作為文章的主軸,同時介紹了嘉義新港及台南土溝村兩大農村。以下是我在《親子天下》(2018.1、2月刊)的「藝術事件簿」的專欄內容,礙於版面篇幅問題,捨去了許多文字,這...

【專欄】藝術事件簿:來趟體驗光影美感的京都之旅(2017.11)

【專欄】藝術事件簿:來趟體驗光影美感的京都之旅(2017.11)
暑假到京都旅行時,預先安排了幾個景點,計畫性地想在這一趟旅行當中,鋪陳專欄內容的氣氛,就如今年冬天的環島旅行一樣,寫下「島嶼的路上觀察」這一篇專欄。到京都旅行要寫下什麼與藝術相關的題目呢?當我走在街頭時,觀察人、觀察建築、商店與招牌、工藝藝術⋯⋯等,這些環境中的靜動在我這旅客的腦海裡,形成一股特殊的京都美感。回到家後,我以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美學》及柳宗悅的《民藝之國 日本》作為這篇文章輔論書籍,希...

【專欄】藝術事件簿:設計家徽,明白自己的起源(2017.09)

【專欄】藝術事件簿:設計家徽,明白自己的起源(2017.09)
八月初交出的專欄,是一個充滿愛的題目。我們和孩子一起為自己的家設計家徽,從前我們設計藏書章,卻沒想過其實可以來設計家徽,這一次和暑假較有空的中學生zozo、yoyo一起討論設計,她們設計多款,後來各取一款做為我們家的家紋,完成後不但有成就感,而感覺彼此更加有凝聚力。我們可不只設計,還用木頭做出可掛在牆壁的家徽木牌,並且在刻印行刻出印章,整個過程洋溢著「好愛好愛這個家」的甜蜜氣氛。

【專欄】藝術事件簿:女兒們的才藝競賽:比獲勝更快樂的成就感(2017.07)

【專欄】藝術事件簿:女兒們的才藝競賽:比獲勝更快樂的成就感(2017.07)
這一期在親子天下的專欄,我說了一個女兒在七年級期末發生的一件事情,還記得當時四月份,她們正參加完學校的戲劇演出(yoyo還因為手受傷裹著石膏上場),對戲劇充滿著濃厚的興趣。於是報名參加學校的才藝競賽,學校的才藝競賽大都是舞蹈、歌唱與樂器演奏,多年來少有戲劇演出。她們兩人約了另兩個女同學一起參加,因為國中生課後相聚時間少,於是zoyo挑起編劇責任外,還負責服裝設計,這一段期間,我就看著她們在課業與興...

【專欄】藝術事件簿:廟宇民藝的饗宴 跟神明交朋友(2017.05)

【專欄】藝術事件簿:廟宇民藝的饗宴 跟神明交朋友(2017.05)
這大概是繼風獅爺專題過後,我投入最多時間的主題。雖然我有絕佳的優勢,可以常常近距離與策展人龔卓軍老師見面,但要把這樣的一個民藝與當代藝術大展遷入親子界,的確很考驗我。我常思索要怎麼寫,才能吸引爸爸媽媽帶著孩子走入展場,要怎麼告訴孩子,這個展覽中,你可以看到什麼有趣的事。想想,真不容易。我在文章中,除了著墨在龔老師想傳達的一些想法(這是在上課中偷偷筆記下來的),還盡可能多介紹展場中的作品,另外融入親...

【專欄】藝術事件簿:島嶼的路上觀察:即興創作的親子旅行(2017.03)

【專欄】藝術事件簿:島嶼的路上觀察:即興創作的親子旅行(2017.03)
年初,我看了一本行人出版社的《路上觀察學入門》,激起我們許多想法,除了感覺到自家的旅行也像是一場路上觀察之外(我們喜歡收集東西,貼在痕跡本),也讓我想起自己的朋友陳伯義,在好多好多年前,他一個人默默撿拾碎片與物品,並用影像記錄那殘破不堪、被拆除的我的家鄉——紅毛港。 我想運用這路上觀察學的部分想法,融合在我們寒假的環島旅行,我們每到一個城市便觀察這城市的人、事、物,然後想像一個當地人的模樣。這不像...

【專欄】藝術事件簿:開啟空間感知,動手蓋「會跑的房子」(2017.01)

【專欄】藝術事件簿:開啟空間感知,動手蓋「會跑的房子」(2017.01)
去年十二月,我在親子天下的Maker party有一個創作活動,那時想的是「小孩的建築」概念。我有一系列標籤為「幼建築」的文章,那是我觀察孩子建構空間的紀錄,只要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孩子的創造力足以成為一個建築師,一個不考慮工法與成本的荒誕建築師,但他們的作品是精彩極了!以下是我在Maker party帶活動的觀點與紀錄,收錄在親子天下雜誌「藝術事件簿」專欄(2017.01)。

【專欄】藝術事件簿:戶外玩藝術 造一個「自己」的新市鎮(2016.09)

【專欄】藝術事件簿:戶外玩藝術 造一個「自己」的新市鎮(2016.09)
這一期我在親子天下「藝術事件簿」專欄(2016.09),特別分享了暑假期間在台中帶的一個孩童藝術活動。當時,蔚龍藝術公司的朋友看了我的《孩子們,玩創作》一書,喜歡書裡的幾項創作,希望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們一起玩創作,感謝那時幾個創作助教的幫忙,承翰、妤甄、鴻易、青樺、葆澄、zozo及yoyo,謝謝你們的專業支援。

【專欄】藝術事件簿:生活裡的美感教育 帶孩子當角落策展人(2016.07)

【專欄】藝術事件簿:生活裡的美感教育 帶孩子當角落策展人(2016.07)
常常有許多父母問我如何培養孩子的美感,總讓我不知該如何適當的回應,這其實是自然不過的,是沒有標準的,無須大費周章刻意栽培。所以,書寫這篇文章時,我是多麼的小心,因為實行美感教育聽來像是正面又像是負面的用詞,一不小心,會讓人覺得高高在上、無法接觸。當我下筆寫這篇文章前,和Doch老師討論多次,我們討論到,若要孩子欣賞生活中的美,進而發展出自己的美感時,往往都是從一顆細膩敏感的心開始,而且也從生活中每...

【專欄】藝術事件簿:台南南科國小╳南藝大 廢物料 打造學校閱讀區(2016.05)

【專欄】藝術事件簿:台南南科國小╳南藝大 廢物料 打造學校閱讀區(2016.05)
在親子天下寫了四年多的專欄,從2012年3月開始,「在家帶孩子玩」專欄主要是與讀者分享在家裡可以和孩子玩些什麼。經過一年多,2013年5月開始,我對自己的專欄有些新的想法,我想融入更多繪本資訊及延伸的旅遊行程,和孩子在家裡玩意味著可以更多元、更有趣,可以走出家裡,可以有學習的元素。 這兩三年書寫專欄,常常收到讀者的來信,告訴我自己沒有藝術細胞、自己沒有美感,甚至不知如何從生活中與孩子共同體認關於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