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看見大世界:親近土地,帶著孩子認識在地農產品(2017.01)

去年暑假,我在國語日報家庭版連載五篇親子旅遊文章,書寫的是關於在親子旅行中可進行的創作,那是由我《不趕路的親子休日》一書概念作為延伸。今年一月開始直至八月,我在國語日報將有16篇的專欄文章,將更深入的討論(廣義)旅行中的親子教養。瑋瑋為我這專欄取名為「看見大世界」,期望我也能透過自己及孩子的雙眼,看見更大的世界。


以下為2017.01.12發表的第一篇文章:親近土地,帶著孩子認識在地農產品。
……………………………………………………………………………………
秋冬兩季是農作豐收的時節,也是認識蔬果最佳時機。我帶著女兒前往高雄美濃小鎮,除了想讓孩子親近大自然,也趁此時節認識當地農作物。家住高雄,美濃成了我們這個小家庭常常拜訪的小鎮,這小鎮風景迷人,雙峰山、月光山、笠山幾座山綿延不斷,山陵線景色優美,山下的農田與遠處的山構成的旖旎風光便是吸引我的地方。

從小就和我們一起到美濃拔蘿蔔的左右姊妹,早已知曉冬季水稻插秧前,會有一批經濟作物收成,那是農民利用兩期稻作休耕之間,用來增加收入的經濟作物,像是白玉蘿蔔、紅豆、敏豆、橙蜜香番茄等(早期菸葉種植亦是)。其中最讓孩子喜愛的便是秀白瘦長的白玉蘿蔔,其口感甘甜爽口,煮湯、滷味或涼拌都十分美味。

美濃舊名「瀰濃」,日治時期1920年改名為現名,而且是日本人懷念家鄉也有個風景怡人的「美濃」。而白玉蘿蔔也是從日本引進瘦長的小蘿蔔,與美濃的土地融合改良成為現在的白玉蘿蔔,如果我們吃起來美味爽口,便是這片土地給我們的恩賜。

今年和往年一樣,我們依舊在冬季蘿蔔成熟時與農家寒暄話家常,然後捲起袖子下田拔蘿蔔,鞋子上沾滿了乾泥沙,手掌裡充滿土味,口中不忘哼唱幾句兒歌「嘿呦嘿呦拔蘿蔔」來助興。這些現採的蘿蔔新鮮可口,將會成為我們這幾天晚餐的菜餚。我教女兒料理蘿蔔湯與滷味,簡單切塊與魚丸或黑輪一起煮,就可以熬出美味湯品,這些可是她們的雙手所拔、所切、所熬煮的呢。


▲美濃麻糬

美濃是客家小鎮,米食文化發展多元,來到這可別忘了吃碗粄條,特製的油蔥拌出的炒粄條常常可以讓女兒一連吃下一大碗。同樣用米食製作的還有未加餡料的白色麻糬,沾上芝麻花生糖粉就十分美味,Q彈的口感象徵客家米食文化十分紮實,我告訴女兒,客家人勤奮克儉,將米食變化成各種風味的美食,有些可以存放久一點,像是讓妳們嘴饞的麻糬便是。

除了米食與白玉蘿蔔外,還有栽植在塭仔或池塘的野蓮,野蓮早期生長在中正湖,後來大都人工栽植,野蓮需要乾淨的水源,所以只要仔細觀察,便可以在野外蓮田看見蓮農一早工作,拿著竹竿網子清理池塘,為的就是讓野蓮長得好。


▲野蓮池

野蓮如何料理呢?簡單大炒薑絲便美味,而我們還會淋上一些醃製鳳梨醬更能提味。美濃當地還有烘焙坊將野蓮與麵包結合,還有橙蜜香番茄融入麵包,吃起來別有一番風味!我刻意購買讓女兒也品嚐看看,讓她們知道食物有各種組合的可能,創新的口感可與傳統的吃法相結合,重要的是吃到當季的、當地產地的才是最佳選擇。


▲野蓮吐司

一個美濃小鎮便有如此多的農作生產,相信台灣各地的農村、漁村一定也蘊藏著豐富的天然資源,走一個鄉鎮便多認識台灣一點。我多麼希望孩子對大地萬物感恩,能感受土地對於我們的重要,所以,我願意一直帶著孩子走入各地小鎮,欣賞它們的風光景色,了解在這地方有什麼台灣重要的農作物,然後帶回這些農作,練習烹煮,這一套的過程便是認識物產的學習途徑。唯有親近土地,才能知道這片土地帶給我們豐沃的物產,也才能間接認識台灣的美好。

你們也從自己的家鄉開始吧!牽著孩子的手認識居住的環境,與農民談天說地,與孩子整理出家鄉四季農作產地地圖,這些都是在學校難以深入學習的課程。父母是孩子認識這片土地的啟蒙老師,在大地之前,我們都是真誠的學子。
……………………………………………………………………………………
今年,我們到美濃的旅遊紀錄:
2016美濃拔蘿蔔:拔蘿蔔、買麻糬、啖糕堂、錦興行藍衫店(12.4ys) 

延伸閱讀:
【文章收錄】旅行中的即興創作(國語日報) 
【文章收錄】「我的」孩子以及我的歷史 by Doch(國語日報) 
【文章收錄】結合學習,讓旅行留下感動記憶(國語日報) 
【文章收錄】帶長輩一起去旅行(國語日報) 
【文章收錄】準備痕跡本,蒐集旅行回憶(國語日報) 
【文章收錄】慢慢行,親子旅行不趕路(國語日報) 
【專欄】藝術事件簿:台南復育風獅爺 用想像力守護傳統文化(2016.11)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