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暑假,家族總會固定安排小旅行,去年去屏東潮州,前年去美濃,今年應我姐的請求,到台南圓一段美食之旅。這回成員有三個男孩、三個女孩,成員組合為四個高中生,兩個國小生,所以,我安排的路線就不能是我姊姊偏愛的文青之旅,或許帶男孩們去逛逛有趣的博物館,既是如此,就以美術館周邊走一圈吧!
這是大馬旅行的第二天,我們在雙溪大年。 冰淇淋哥哥說要帶我們繞著北馬最高峰—日萊鋒山下一圈,他可客製化行程,知道我們對什麼感興趣,帶著我們到自然保護區及古蹟區,分別為馬莫河(Merbok River)紅樹林保護區,以及布秧谷考古博物館(Muzium Arkeologi Lembah Bujang )。
這幾年,台南陸續修復許多古蹟,增加許多新的博物館,像是先前去過的美術館1館是原來的「台南州警察署」;新化青少年圖書館是「原新化郡公會堂」;位於文學館旁的消防博物館則是日治時期的「臺南合同廳舍」,而修復完成的古蹟當中,司法博物館為原來的「臺南地方法院」,是相當精彩的行政建築。
▲徐逸鴻老師所繪臺北城地圖 對台北不熟的我,透過每一次與孩子的寫生活動,一小點一小點的踏查,先前走了幾回大稻埕,稍微有點皮毛認識,這次認識臺北城,下一次應該就可以把艋舺走讀一回。這一篇,把北門附近的古蹟稍加紀錄,大都是日治時期的建築。 ▲徐逸鴻老師所繪臺北城地圖局部,我近拍北門周邊。 ▲《一個木匠和他的台湾博覽會》一書所附的1935年台北市街圖。 一月三十日,二〇一九,Day 4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
旅行第三天午後,去了隔了八年多沒去的「蘭陽博物館」。 昨日一整天看黃聲遠建築,今天看到的是姚仁喜建築師的作品,姚仁喜的作品非常之多,除了蘭陽博物館外,故宮南院、高雄中鋼集團(高雄IKEA附近的鋼鐵人)、台南藝術大學音像所、元智大學圖書館、高鐵彰化站、史前館南科考古館⋯⋯等都是他的作品。
一早離開了老朋友的民宿- 飛鳥小屋,正想依著行程表到「蘭陽博物館」,但Doch突發請求插撥一個行程,他很想去昨晚在市區發現的「阮義忠台灣故事館」,他告訴我,阮義忠是他學習攝影重要的啟蒙老師。認識Doch這麼多年,我竟迷糊到不知阮義忠老師對他來說如此重要,無論如何一定要完成他的願望,就先去故事館走走吧!
台南美術館從籌備設立開始,引發台南藝文圈討論得沸沸揚揚,雖然多年從未有市立美術館,但民間的藝文空間、藝術家的藝術活動是相當活躍的,可以想像,美術館的設立必定讓藝術圈朋友有相當多的想法,彼此交換意見,議論紛紛。
旅行第二天,一月二十八日,是黃聲遠建築之旅。 離開「吳沙紀念館」後,我們來到了2018年完工落成的「壯圍沙丘旅服園區」,特別的是,這裡將以兩年為一期作為展示空間(這是園區員工告訴我),第一檔期找來蔡明亮導演策展,以《行者》影像作品與黃聲遠建築互相呼應。
年前年後各去蕭壠文化園區看了「臺南國際攝影節TiFF」兩回,尤其是年後這一次,有海馬迴策展人李旭彬、陳伯義老師導覽,更讓我一整個腦子好鼓,好滿,心裡忍不住想著:「也太精彩了啊!」作品多元到讓我不知如何下手寫這一篇,只能用一步一腳印,排隊的方式將一張照片搭配文字一一說明。
為了讓這趟台北宜蘭之旅帶點刺激感,我們說好一大早就出門,雖然可能有點累,但回味一下先前曾清晨四點就出發到新竹的經驗也挺不錯的(請參見:竹蓮國小的親子木工坊:連鋸台都帶到新竹去啦!)。
重返歷史場景,回到事發地是一種行動學習,因為身處此地,好像任何歷史感覺都會穿越時空,讓我們感受到絲微的氣氛。
《我自己的博物館》出版前,收到總編輯佳聖的邀請,她告訴我這本書非常適合左右家,因為我們是個愛逛博物館的家庭,而且我帶養孩子時,也常常拉到博物館、美術館去,佳聖還故意告訴我,這本書原文是英國Tate Modern Museum出版的(我們去高美館看的「裸」展,就是來自泰德美術館),翻閱電子檔後,眾多吸引力外加佳聖是自己的好友,就答應推薦。最令人高興的是佳聖知道左右姐妹也愛閱讀,讓這國中生來推薦應該也...
初夏五月,我去了苗栗一趟,特地想去苑裡參觀「藺草文化館」。 海明威曾說過:「你會談論的書,就是你不會去寫的書。」我也想說:「我會去的地方,就是自己不太熟悉的地方」,因為對藺草不了解,因為對苑裡不熟悉,所以想去走一走,想去好好充實知識。
最近老是在各個地方看見〈康熙臺灣輿圖〉印刷圖,這幅卷軸應該是台灣最早的全圖,很多地方可以在這十八世紀初的地圖上看見,老地名、老建築、老河流、舊水灣被標示得很清楚。這是清朝所繪的地圖,但若是外國人所繪的地圖中,航海員航向台灣島時,看見的樣子又是如何?「地圖很有事」展出了許多地圖,可以讓觀者看見四、五百年前,台灣在航海員的預測下,長得什麼樣子。
年初一、二月,因為到台北信義學堂一連三週末演講,我們一家密集北上,因此賺到幾回在北部小旅行的機會。第一次週末我們去內灣老街,第二、三次特地留在台北。問問八年級國中生有沒有想去的地方?喜歡上歷史課的左右姐妹回答我:「我想去故宮看看。」我想起小學三年級暑假時,她們也因為社會課本,主動要求去「羅東林業文化園區」,這種因為學習而引起旅行的動機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