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開始閱讀夏目漱石(Souseki Natume,1867-1916)的作品不過是初夏五月的事,書架上一直都有著大陸譯者林少華翻譯的《心》(亦內含《哥兒》),那本書久居書架,帶著「可惜啊!」的氣味召喚著我該去閱讀,因為河合隼雄爺爺的《青春的夢與遊戲》中提到了夏目漱石,促使著我拿起了書。當我投入這被日本稱為「國民大作家」的作品時,果真被強烈吸引,一頁接著一頁,難以割斷他鋪陳的故事,即便是簡體也無法...
這是河合隼雄爺爺「孩子與幻想系列」第四集,第一集為《孩子與惡》,第二集為《轉大人的辛苦》,第三集為《青春的夢與遊戲》,這一本《故事裡的不可思議》為第四集。這本書的封面是zozo十一歲(2016.01)時曾經想投稿於學校閱讀護照的封面,圖中小狗撐了一把葉子傘,傘卻來自yoyo五歲時畫的一張圖,光是這樣拼湊了兩個不同時期的畫,我就覺得設計師也有那不可以思議的獨特眼光,跳躍著不同的時光。
十二歲的女兒讀這一本書時,已經稍微了解二戰期間,德國人迫害猶太人的歷史,我們一起看過相關主題的繪本、圖書及多部電影,明白這段歷史帶給後人的影響。所以,當我將這本書丟給她們當作是寒假的閱讀書籍時(寒暑假時,我會額外開書單給她們閱讀),她們大約可以理解故事中會描述哪些畫面。她們投入此書後,不斷的告訴我:「這本書會忍不住一直看下去。」讀到最後,她們還以一種極為悽慘的心情告訴我:「那個德國小孩不小心跑進集...
這些年,我特別喜歡一位日本作家——小川洋子,她的這本著作,不管是小說或電影,都讓人忍不住身陷下去,咀嚼著故事中每一道帶著哲學性的數學題目。我高興著女兒也喜歡品,一年半前看過電影也看過書籍,今年又再次拿起來閱讀。寒假期間,yoyo將這本書列為閱讀書籍,寫了一段讀後心得,在此作為紀錄。 關於《博士熱愛的算式》的介紹,請參看: 【左右電影院】博士熱愛的算式(10.9ys)
▲這次封面圖畫依舊是zozo在4.4歲畫的塗鴉,感謝岑岑讓zozo的畫與小隼爺爺的書結合了。 這是河合隼雄爺爺「孩子與幻想系列」第三集,第一集為《孩子與惡》,第二集為《轉大人的辛苦》,這一本《青春的夢與遊戲》繼續接棒!這本書的封面是zozo四歲畫的一幅日記畫。
左右姊妹小學六年級時,因為已參加學校合唱團兩三年,兩人非常熱中合唱,對於這個社團也十分忠誠,那時我為她們找到這一本《再會吧!青春小鳥》,描述的是一所日本偏鄉的國中合唱團要參加比賽的故事,書中每個主角都各有自己的內心故事,像是父親拋棄自己離去,內心不肯原諒父親卻又渴望父愛的女孩;有個自閉症哥哥的男孩處在想照顧哥哥又想參加合唱團、找到自我,以及處在舊情傷當中走不出來的代課老師,這些小故事對於小學高年級...
這是一本適合中學生閱讀的繪本,內容說的是一則真實的抗日故事。從前對女兒說歷史故事,總是透過口述告訴她們,這一次藉由繪本圖像作為介面,似乎更能引起她們的興趣,她們說:「如果是寫在課本裡的,很不想讀。如果是繪本故事的就比較想讀。」
暑假期間,集中與zoyo共讀《聶魯達的信差》一書(也是我以前讀的書),這本書的主角是智利詩人聶魯達,他在197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73年死於白血症。書中的年代約1970年代,正是智利社會黨贏得政權時期,此時,智利左派右翼一片混亂。若對應於台灣此時期,台灣正開始著手十大建設,1979年發生的美麗島事件。
▲這書的封面有兩張zozo的畫,一張是4.4歲畫的機器人,另一是9.8歲時畫的大樓,這大樓還收錄在我《不趕路的親子休日》一書中。 我的女兒今年升上國中,是一個購票需要買全票的「偽大人」,任何一個單位都把大於十二歲的人稱為大人,好像小學一畢業,沒有多久的適應期,這些曾經是小朋友的孩子們瞬間成了社會中被制訂的小大人。這群十幾歲中學生的大孩子們,身體的成長或許慢慢趨近成人體態,但他們的心理狀態勢必還未跟...
那天,左右姐妹兩人在吵架,zozo說yoyo用力潑她水,yoyo卻說zozo先潑的,zozo喊冤著說:「我沒有!我真的沒有。」yoyo生氣的說:「妳說謊,是妳先潑的。」我反問她:「因為她潑妳,所以妳一定要回潑回去,是這樣嗎?」她憤怒不饒人的樣子,讓我腦海裡不由的出現了「報復」兩字,這兩個字是充滿著「惡」息的。
小的時候,我是一個非常愛哭的孩子,鄰居的阿伯總是消遣我,一大早就可以聽到我嚎啕大哭,像個吹笛的小孩用笛聲劃開破曉時刻。長大後,我明白那是內心不安全感所釀成的恐慌,吹笛小孩僅是用哭泣尋求協助。
當我心情不好時,我總是會選擇去做點家事,藉由汗流浹背將鬱悶的心情慢慢沈澱掉,我特別喜歡刷洗浴室,一個人在洗手間,把所有不潔淨之處奮力清洗乾淨,刷洗馬桶的過程總能讓我改變心境,覺得再髒、再亂的地方都可以亮晶晶,那還有什麼負面雜亂情緒無法解除?
從書名看來,我們無法預測這是一本什麼樣內容的書,直到我和女兒共讀,開始進行第一段後,才發覺這是一則擬人化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是一盒鉛筆盒中的一枝筆。我想起了卡司特提斯的《書看書 魚釣魚》、《弄想成真》也都是將家中的物品擬人化,寫出物品的心聲。
又看到痛心的新聞,幼兒園老師捏小孩、打小孩,集體虐童,每次看到這樣的新聞,心裡總是好沈重,有些大人真的好討厭,完全忘了自己也曾是個小孩,忘了自己也曾經是個毫無抵抗能力的孩子,以大欺小的姿態讓人感到作噁。 半年前,在圖書館看到了這本圖文書——《一年甲班34ㄏㄠˋ》,我將它刷入借閱卡,唸給了十一歲的女兒聽。當時因為被作者恩佐溫暖色調的圖畫所吸引,二話不說便把書帶回來欣賞。讀著讀著,才知道這不是一則溫馨...
1997年我買了一本特價的書,為的是收集閱讀「大師名作坊」系列書,當時年輕的我,有開闊的心接受各式各樣的書籍,並樂於認識更多的作家,只要存一點錢,我都願意多買一本書。購買這本《種樹的男人》出發點是「收集」,這份「收集」與書中種樹的男人不一樣,他收集的是橡果子,是大樹,是一片茂盛的森林,而我卻僅是那一點點書架上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