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歐洲返國已一個月,我仍在處理第一個國家——法國的行程,當我在整理從巴黎準備離開到比利時,疑惑著那時的地鐵路線為何如此安排時,女兒yoyo開始透過限動、影像找回記憶,然後判斷我們當時路線安排錯誤,她人在台灣,卻立即找出一條省時的地鐵路線,告訴我應該這樣搭才對!哎呀,這就是交通組的工作。
歐洲旅行前,搬出了很多已讀過及未讀過的書,放在自己書房裡作為旅行前的補給品,日日提醒自己翻閱重讀,別空著腦前去。這本《法國製造 法國文化關鍵詞100》是首讀,在台灣已多刷出版,100個關鍵詞以一詞兩頁作為字數限制,內容簡單易懂又不失深度,是初識巴黎者的入門書。
我還記得,這本書原是枕邊人閱讀的書籍,我無意間拿起書來打量一番,他推薦我來讀,翻書幾頁,立即衍生一心得:若要前往巴黎,這肯定是一本行前功課的必讀書籍。
為了等待他的出差工作,我一連兩天窩在自己最喜歡的兩家台東咖啡館,一家為「墾墨咖啡」,另一是「Coffeeloft-咖啡工寓」,也就是說,我們又從花蓮南下到台東了。我的【忽然小旅行】前進速度快,但一個人停留的感覺是緩慢無比的。
2023年成立的「種書店」是延續「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精神,在嘉南平原設立一流域資料中心,更是上課的基地。這個不賣書的獨立書店(只有少數幾本有賣),架上的書都是透過募集而來,是認同種書店的朋友,捐贈給我們的,我們稱之為「種書」。 去年開出了七帖募書帖,分別有:【我們走過一條河】、【爬上烏山嶺】、【從社子到玉井的那條舊路】、【渡邊豐博來了!】、【農人帶路過埤塘】、【無支配這堂課】、【種...
一個熱愛台灣歷史的高中老師,推薦我讀《福爾摩沙之王》,沒有多猶疑,便訂下此書投入小說情節內。閱畢,不由地佩服作者貝喬思(Joyce Bergvelt),雖是小說情節,但許多細節都有考證過。書中很多小故事都是我第一次知道,難免想著真實性有多高?作者下了很多註解,譯者亦做翻譯上的調整與說明,這讓我信任作者與譯者的詮釋,也吸引我對這段歷史進行更多的爬梳與學習。
正密集讀著歐洲文學著作,若談到德國文學家,我會想到赫曼·赫塞,他的數本著作如《車輪下》(1906年出版,29歲)、《徬徨少年時》(1919年出版,42歲)、《荒野之狼》都讓身為讀者的我,有強烈的激盪。
「三月十五日下山到台南,隨即趕到嘉義方面,調查阿里山山番(阿里山鄒族)。三月三十一日午後三點抵達達邦社(Tapangu),正好下著直徑約一公分的冰雹,覺得很新奇,就向番人查問,番人說降冰雹是少見的。今晚下起雨來,有點像冰雨。冒著冷雨轉往勃仔社,略微調查後,便結束達邦社一帶北鄒族的調查工作。」 森丑之助(摘自《生蕃行腳》)
台灣說來不大也不小,但居住此島嶼的人,不敢狂言對任何都會鄉里都熟悉。「左鎮」這地名對大多數人而言可能是陌生的,但對南部人來說並不陌生,它有著偏遠、惡地的粗略印象。非也,左鎮並非只是如此,它甚至在台灣歷史上有其重要性。
這是一本讓我讀來暢快的書,也許是因為多年來走讀嘉南大圳,每走一回就增加一些經驗與知識下,讓我鑽入此書的速度特別加快,一頁一頁翻閱,把過去的資訊再次整合。關於嘉南大圳的建造歷史,這本書都有相當詳盡的說明,是非常易讀易取得知識的書。此書與台南歷史博物館「流域共構:雲嘉南百年水利與環境特展」(展期:2023.08.24~2024.05.26)可相互搭配共讀。
這是一本充滿驚喜,讓人入迷的書。(zozo,2016) 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yoyo,2016) 幾天前與遠在台北的小女兒yoyo視訊聊天,談論著大學生活努力完成各種預定的事,努力不懈地朝目標前進,過程中難免有些錯愕與無助。我試著勾起她的回憶:「yo,妳還記得小時候讀過的那本牧羊少年的書嗎?」她馬上說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那本書是我與小學六年級,也就是十一歲的她們一起親子共讀的書,書中有許...
再過幾天台灣即將選舉(2024.01.13),媒體新聞、街頭巷尾都充斥著激烈選情,群民討論度冉冉上升,就像是全民在拍一部紀錄片。這些年感受到台灣人民對選舉的熱中,其實來自一整個世紀的歷史。
2023年初春,大江健三郎(1935-2023)先生辭世,這八十八年的人生創作無數。1963年其子出生,因天生腦部殘疾,需費心照顧孩子,因此多部作品融入孩子光的故事,包含此書:《靜靜的生活》。
我承認,很少去買美食相關專書,就如走捷徑的讀者在書店翻閱,看看作者介紹哪一家美食就前去光顧。而書,就繼續留在書店。這樣的讀者,其實很討厭!就如我。
這是我為《小石頭》所寫的推薦文,今年六月「種書店」開幕時,我就收到作者李佩虹寄給我香港出版的《小石頭》(2021.12出版),和她相識近十年,她喜悅地與我分享第一本創作作品。很為她高興,就在兩年後,台灣也出版了這本書,她找上了我,希望我這台灣朋友可以為此書寫推薦文,在此,與讀者們一同分享這本繪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