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藝術事件簿:島嶼的路上觀察:即興創作的親子旅行(2017.03)
年初,我看了一本行人出版社的《路上觀察學入門》,激起我們許多想法,除了感覺到自家的旅行也像是一場路上觀察之外(我們喜歡收集東西,貼在痕跡本),也讓我想起自己的朋友陳伯義,在好多好多年前,他一個人默默撿拾碎片與物品,並用影像記錄那殘破不堪、被拆除的我的家鄉——紅毛港。
我想運用這路上觀察學的部分想法,融合在我們寒假的環島旅行,我們每到一個城市便觀察這城市的人、事、物,然後想像一個當地人的模樣。這不像是日本的路上觀察學,反倒是我們受啟發所做的延伸創作。
以下是我們針對彰化、台北、宜蘭、花蓮、新竹的觀察與紀錄,收錄在親子天下雜誌「藝術事件簿」專欄(2017.03)。
…………………………………………………………………………………………………
旅行中,我總是刻意留下空白時間,用來觀察環境或是收集對他鄉的好奇,人們的雙眼習慣了久居之地,對於周邊失去了敏感度,往往無法細看屬於這個地方的特殊之處,唯有在旅行中,那份對環境的好奇心才會再次燃起。
台灣是一座島嶼,環繞一周便可踏尋多個城市,看見不同鄉鎮的風光。我利用一趟環島旅行,讓女兒和我們隨著移動的方位,感受台灣各地風情特色及文化底蘊,採集一種異於家鄉的環境氣氛,並且記錄對這些地方的個人看法,這些都是在移動模式下帶來的路上觀察。
這趟旅行以順時針方向前進,由西往東環繞台灣一周,依序拜訪彰化、台北、宜蘭、花蓮、台東五個城市。我們從各個角度觀察這些地方的居民,討論他們的長相、笑容、打扮、神情,甚至小心聆聽其對話,速寫在腦海裡,目標是虛擬一個「當地人」,我們將利用這些資料想像這個人的職業與興趣,然後畫下這個「在地人」。雖然只是一個模糊又籠統的印象拼貼,但是為了篩選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類型,還真是需要訓練有素的感官啊!這次的任務中,除了觀察人之外,還得觀察大環境,不論是自然景觀或是建築物,都可能當選我們心目中一個城市的角落代表,孩子們在經過挑選的角落留影,作為路上觀察的城市影像紀錄。
這種從觀察、想像到實地記錄,便是我這趟旅行的目的。這些城市鄉鎮的路上觀察,就像是一個即興創作,一個自己與某地的偶發事件,雖不是有系統的田野工作,也沒有嚴謹的類型學基礎,但是對於民間材料蒐集而言也不失深度呢。在途中,我們得隨時鍛鍊自己的眼光,觀察到更細小的小角落,即便像是人孔蓋、招牌、電線杆、野地雜草,這些構成這個城市的元素都是可以稍作停留,默默觀察的目標。日本設計師林丈二曾說:「街頭對我來說也是一部電視,散步時,我的眼睛會不斷喀嚓喀嚓地轉換頻道,這讓我很享受⋯⋯電視上充滿了專業的演員,但我喜愛的那些街頭演員,和其他大部分的角色都不同,是些非常不起眼的事物。這些事物通常位於視線下方,多散見於路面上。」
我們也可以形容這個地方給予我們心裡的感受:混亂的、生氣勃勃、憂鬱沉靜或是心胸開朗的⋯⋯等等,畢竟城市也是有個性的啊!
進行路上觀察,需要哪些裝備呢?
首先清空自己的成見,帶著一顆好奇的心,敏銳的觀察力就會從身上向外伸展。接著是:一本筆記本、一支筆,就可以上路了。在《路上觀察學入門》(行人出版)一書中提到:「路上觀察的基礎之一,就是兒童般純真的眼光。」保有像孩童那純真好奇的眼光是重要條件,因為孩童的眼睛總是可以看到更多的細節。
對當地人的觀察
當走進一個城市,我便提醒著女兒看看經過眼前的人們,我們走在街上、進入店鋪,聆聽他們說話,耳朵得靈,眼光得廣,才能發現這些居民生活對話的趣味。觀察當地居民的重點,是我們要學會如何辨別哪些人才可能是當地人,尤其像是台北市有許多來自他鄉的外來人口,他們可能帶有多種城市的混合特質。我們發現,要判斷當地人最好的時機,似乎就是在一大清早,看看那些起床運動的人們,還有老店舖的主人,都可能是長居在此保有長期習性的「當地人」。
我們是走在街頭的路上城市觀察者、人群的測量員,同時還是暗地裡偵查的風俗偵探。我們的腦內素描本畫滿了潦草的速寫,上面塗塗改改、筆記加註,觀察過後,我們一家四口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著當地人的模樣,並且彼此分享心得,女兒綜合大家的想法,虛擬出一個人物,並冠以姓氏,代表這個城市人。
對環境的觀察
這是一種環境比較法,這個陌生之處有哪些地方角落和別的城市不同,要注意的是,可不要讓自己的眼光呆滯、觀察遲鈍,我們得敏感的察覺各個地方的特殊之處。
五個城市、五個人、五種環境觀察
【彰化】
走訪彰化溪州時,我們拜訪「成功旅社-農用書店」,在書店裡看見當地詩人吳晟寫的詩。我們還遇見許多當地居民,有些是農民、麵攤老闆、店家主人,我們刻意與他們聊起來,感覺這些當地人的樣子。女兒zozo、yoyo跟在一旁觀察他們,然後在筆記本裡寫下對他們的感覺。
關於人:廖彰化
我長得臉圓圓的、額頭很高、皮膚黝黑、眼睛大大的、眉毛很濃、鼻子有點大。
我的個性很友善、親切、好相處。我的職業是一名農夫,我的興趣是寫詩,年紀約48歲,出生於彰化溪州。
關於環境:彰化位於濁水溪以北,進入溪州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田地,一下子就嗅到鄉間的氣息。這裡大小型工廠較少,街道寬廣,行走起來更加放鬆。大街小巷都很乾淨,市容整潔,人們也很和善。也許是自由無壓的風吹拂著,有一隻黑狗大剌剌的在路中央曬太陽。
▲彰化成功旅社農用書店是我們拜訪彰化的代表建築物
【台北】
進入台北時,可以想像到處人聲鼎沸,我們選擇在信義區的書店,這裡人來人往,分不清哪些才是真正的台北居民,這裡的人不是積極幹練的行走,要不就是窩在一旁打盹。和我們交談的是在此工作的職業婦女,透過她們輕易的觀察到在台北工作者的神情。除此,我們還刻意觀察白天早晨騎樓下,販賣餐點的店家老闆。
關於人:何台北
你好!我是何台北,今年35歲,育有一子一女,個性緊張,忙於工作,常常不在家。我的特點是謹慎、小心、效率高,家住信義區,是一名公司主管。
關於環境:台北似乎有數不清的人、數不清的車湧入台北城,他們都有自己的目的地。走動、移動的線條是城裡無形的紋路。每一棟建築物都是時尚代表,爭相奪美,少有古樸的那一面。
▲宜蘭蘭陽溪出海口的小帳棚很特別,成了我們旅行中,票選的宜蘭代表建築物
【宜蘭】
我們刻意踏訪宜蘭重要的溪流-蘭陽溪與安農溪,在天黑之後,來到蘭陽溪出海口,看見一群穿著青蛙裝的漁民正架設著裝備,原來他們準備在寒風中抓鰻魚,這些漁民與我們分享夜間抓鰻魚經驗。我們也到城裡與中藥行、餅舖行、麵店、民宿主人閒聊,他們大都有禮貌、口條好,說話流利。
關於人:劉宜蘭
我的膚色白、鼻子尖、眼睛大、個子小。個性很隨和、和善,說話流利,不會「打結」。我的職業是糕餅店老闆娘,興趣喜歡抓鰻魚,年約42歲,出生宜蘭壯圍。
關於環境:宜蘭的房子總是落在田中央,一年一期耕種使得下半年總見水注入田,田中倒影形成美麗風光。水鳥易見於田中覓食,此地的人們很容易與人交談,可天南地北談論,腔調特殊。
▲花蓮酒廠是花蓮建築物代表
【花蓮】
停留花蓮時,拜訪了花蓮市、光復鄉、吉安鄉、富里鄉。在光復區時,因為女兒生病得到診所看診,此時近距離觀察當地人就醫情形,以及診所內阿美族護士小姐,不僅美麗親切,也非常體貼的照顧著小孩與老人家。
關於人:田花蓮
我的五官明顯、眼睛大、睫毛長、黑黑的,養了一隻小黑狗。疼小孩、喜愛色彩鮮艷的衣服,有原住民血統,住在光復鄉。五十八歲。
關於環境:在花蓮近距離就可以見到高聳的大山在眼前,即便在市區也可以,這讓人心情穩定,真有靠山的心情。野外與市區的距離近,一下子可以切入不同的環境,冬季的空氣帶有濕潤的氣息,青苔到處可見。
▲台東代表建築,我們一致通過是台東美術館戶外作品,由南藝大建築所繁殖場所創作。
【台東】
台東是台灣海景最美麗的地方,我們不僅到濱海公路上看海,也進入市區,到台東美術館看看當地人看展情形,我們與當地小朋友聊天共遊,觀賞戶外的公共藝術作品。除此,我們還拜訪寶桑國小,與老師及小學生有短暫交談。
關於人:戴台東
嗨!我是戴台東,個性親切好相處,輪廓明顯、眼睛大、聲音好聽,看起來很快樂。年約二十四歲,是個送貨員,我是狗狗們的最愛。
關於環境:台東空曠,容易見到山與海,也容易見到觀光客,空氣清新,綠色大樹與草地十分多,尤其草地佔地大。路上交通路標不清楚,容易錯過,建築不高,易見原民文化圖騰。
走訪五個城市之後,車子的計數器告訴我們,已走過一千公里。我們回到自己的家,打開門後第一眼的感覺竟摻雜了一點陌生感,當這種陌生感過渡到先前的熟悉感時,我們將會以外地旅行的觀察經驗重新審視自己習慣的場所,那麼,旅途上的路上觀察或許就成了兩地對照的橋粱。
…………………………………………………………………………………………………
以上環島旅行全都記錄在:
2017冬環島:島嶼的路上觀察
【專欄】藝術事件簿:開啟空間感知,動手蓋「會跑的房子」(2017.01)
【專欄】藝術事件簿:台南復育風獅爺 用想像力守護傳統文化(2016.11)
【專欄】藝術事件簿:戶外玩藝術 造一個「自己」的新市鎮(2016.09)
【專欄】藝術事件簿:生活裡的美感教育 帶孩子當角落策展人(2016.07)
更多「藝術事件簿」專欄文章,Link!
延伸閱讀:
【專欄】看見大世界:走過臺灣河川 認識生活的土地(2017.06)
【文章收錄】旅行中的即興創作(國語日報)
【文章收錄】準備痕跡本,蒐集旅行回憶(國語日報)
《不趕路的親子休日》:Selena的旅行提案×手作體驗×親子對話
【Video】「福爾摩沙寫生計畫」錄像紀錄1-35次(2011-2015)
【文章收錄】結合學習,讓旅行留下感動記憶(國語日報)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