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筆記】《轉大人的辛苦》


▲這書的封面有兩張zozo的畫,一張是4.4歲畫的機器人,另一是9.8歲時畫的大樓,這大樓還收錄在我《不趕路的親子休日》一書中。

我的女兒今年升上國中,是一個購票需要買全票的「偽大人」,任何一個單位都把大於十二歲的人稱為大人,好像小學一畢業,沒有多久的適應期,這些曾經是小朋友的孩子們瞬間成了社會中被制訂的小大人。這群十幾歲中學生的大孩子們,身體的成長或許慢慢趨近成人體態,但他們的心理狀態勢必還未跟上腳步,一種自身尷尬、社會期待矛盾的狀態讓他們迷惘了,可以想像,臉上的幾顆青春痘是一種要大不大,要小不小的進退兩難,所反應的生理現象。


當我回過頭,回顧自己的這一段「偽大人」階段,才發現!唉呀,原來濛濛懂懂真的是當時最寫實的寫照,永遠應付不了大人一下子說:「你還小,這種事還不能做。」或者說:「你都這麼大了,應該要更懂事了。」(我忍不住也反省了自己,這些話也常常脫口而出)轉大人的階段是如此挫折、心中盡是充滿著反抗、刺激、敵對、否定……等情緒。

看完了《孩子與惡》之後,我想,銜接這本《轉大人的辛苦》就能夠一脈的瞭解孩子(或是返回自己中學生)的心理狀態。我依舊節選出幾段可討論的重點,寫著來提醒自己並與大家分享:

‧父母過度繫絆子女,往往會使雙方的關係成為限制對方自由的工具。深刻的繫絆,是給予對方自由的同時,也相信彼此仍然能夠相互依靠。但是,我們為了讓親子關係變得更深刻,必須經歷將其切斷的悲傷體驗,並且努力超越暫時的悲傷。

‧孩子在轉變成大人時,會突然看見養育、守護自己至今的父母的否定面,而且這個否定面會像電影特寫一樣逐漸放大。或者應該說,孩子看到的身影不是現實中的父母,而是自己心目中的父母形象。

‧當大人稱讚一個孩子是「好孩子」的時候,這孩子通常給人聽從父母與師長教誨的印象,說得更極端一點,就是「配合大人的孩子」,但是,這反而會妨礙孩子長成有自主性與責任感的大人吧?真正的好孩子,必須培養自己本身的判斷力。

‧從前的大人拼命想要禁止孩子做壞事,但孩子數量多,父母也都很忙,無法那麼緊密地監視孩子,孩子自然擁有適當的自由,能夠體驗適度的惡,但是,現代人孩子一般生得少,母親從事的家務也變少了,雙親對孩子的期待度變得更高,大人對孩子的監視在不知不覺間變得緊密,孩子逐漸失去「自然而然」去分辨善惡的優勢。可想而知,最近這種可說是「人工好孩子」的好孩子,已變得愈來愈多。

‧兒童為了成為大人,首先必須與母親分離。在未開化的社會中,可透過成年禮儀式來集體進行這個步驟,但是現在,每個人都必須獨自進行。這個步驟以孩子弒親這個象徵性的形式表現出來。當然,這裡刻意強調「象徵性」,不是真的要弒親。

‧雖然說「弒親」、「殺子」,但其意義屬於象徵性的,因此不一定每次都在有血緣關係的親子之間實行。也可能在老師與學生、上司與部下、前輩與後輩等之間發生。因此各位必須知道,老師也好、上司也好,只要打算認真指導年輕人,就存在著「被殺」的風險。馬虎的態度不僅無法成功,有時甚至只會對彼此造成極難復原的傷害。教師與指導者必須知道,只要讓年輕人殺了自己,才是真正的指導。話雖如此,輕易就被年輕人殺死也沒意義,有時也必須給予年輕人死亡,無論如何,彼此之間都必須真刀實槍的對決。

‧青春期厭食症的患者,或許是拒絕自己身體的成長,甚至是存在。他們不想成為大人。女性與男性相比,身體與心靈的關係更密切,因此女性比男性更難區分接納自己身體與感受自己本身在方式上的差異,這兩者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所謂的長大成人,對男孩來說是變成男人,對女孩來說是變成女人。換句話說,人類在長大成人時,必須接受自己的「性」。青春期厭食症的女孩不想成為大人,換句話說,就是拒絕成為女人。說得更明確一點,厭食症的人在這時展現出對女人「性」的厭惡感。

‧孩子在小時候建造了一棟適合孩子的屋子,但這只是一棟臨時小屋。孩子以這棟小屋為基礎逐漸完成工作,最後這棟小屋也毀壞,必須建造一棟新的屋子。當然,臨時小屋如果不夠堅固,會妨礙工作的進行,但如果臨時小屋蓋得太牢固,就像真正的屋子一樣,重建時就會很辛苦。大部分會在家庭施暴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在建造臨時小屋時,都莫名地太過積極,把臨時小屋建造地太像真正的屋子,因此破壞時就需要相當程度的「暴力」。換句話說,很多家庭暴力的案例都是父母在養育孩子時,太想把他們養育成「好孩子」,最後打造出縮小版的大人。

‧「從旁守護」是青少年的成長,可說是輔助者最重要的任務。⋯⋯成長是一條辛苦的路,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走過。對孩子來說,這時候如果有人從旁守護整個過程,他會非常安心。

‧如果用更詳細的說法來說明從旁守護,就是盡量給予孩子自由,持續陪伴在他的身旁,永遠不失去期待。

‧造成青少年想像力枯竭的原因之一,或許就是物質上的富足。只要看看父母給孩子的玩具,就能清楚了解我的意思。現在的玩具做得極為精巧,價格也高。由於父母陷入可以用玩具的價格來衡量自己對孩子的愛有多深的錯覺,往往會給孩子高價的玩具。精巧的玩具確實製造得很好,但孩子的想像力能夠介入的餘地反而變少了。

‧父母給孩子大量的高價玩具,就像是一種公害,污染了自然存在於孩子內心的想像力的寶庫。

‧所謂真正的大人,就是心中還留著有孩子氣的人。這裡所說的孩子,指的是不把世界上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的那種,而是能對各種事物都懷著疑問,並且能夠發揮想像力。

‧青少年時期處在大人與孩子的交界處,正是個既想要早點變成大人,又想永遠當個孩子,因這樣的矛盾所苦惱的時期。

後記:
終於把《孩子與惡》與《轉大人的辛苦》兩本書讀完,除了喜歡河合隼雄之外,私心的我全因為左右姊妹四歲的塗鴉成了這兩本書的封面(《轉大人的辛苦》是zozo的畫,《孩子與惡》是yoyo的畫。),而特感親切,內容果真不失我期待,讓我面對處青少年時期的女兒時,有更多的心理上準備。再次謝謝岑岑設計這兩本書時,想到了左右姐妹,真棒的紀念。

延伸閱讀:
【做筆記】《故事裡的不可思議》
【做筆記】《青春的夢與遊戲》
《孩子們,玩創作》孩子是天生的藝術家,隨時隨地啟動創造力
寫給五年後的左右姊妹(8.3ys)
不耐煩母親的孩子。《若伯特的孩子》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