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筆記】《青春的夢與遊戲》


▲這次封面圖畫依舊是zozo在4.4歲畫的塗鴉,感謝岑岑讓zozo的畫與小隼爺爺的書結合了。

這是河合隼雄爺爺「孩子與幻想系列」第三集,第一集為《孩子與惡》,第二集為《轉大人的辛苦》,這一本《青春的夢與遊戲》繼續接棒!這本書的封面是zozo四歲畫的一幅日記畫


在閱讀這本書前,如果曾經讀過夏目漱石的《三四郎》;吉本芭娜娜的《鶇》、《甘露》;村上春樹的《尋羊冒險記》、《舞舞舞》等文學作品,會產生共鳴的,河合隼雄以這些日本文學著作分析青春的狀態,讓人讀來頗有感覺,不免投入故事當中,我也因此將《鶇》列入與女兒共讀的書。以下為節選幾段我特別有感覺的段落,與大家分享!

.進入青春期以後,所謂的「自己」有了相當大的改變。當我們說這就是「我」的時候,這個「我」到底是什麼?自己也變得不明白。這個「我」可以說是每天都在變化,難以捉摸。自己產生變化同時表示自己與所接觸的他人之間關係也在改變。然而站在當事者的立場所感覺到的,卻是他人發生了急遽的變化,不知道如何應對。

.從前在非近代社會裡,透過「成年禮儀式」這社會整體的巧妙機制,孩子們在一夕之間成為大人;但是近代社會失去了這個機制,孩子們必須經過「青春期」這段時期,慢慢地變成大人。要度過這段時期,對孩子說是艱苦的考驗。
孩子們會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形成孩子特有的「自我」。但是這樣的自我,仍然依賴大人而存在。孩子的自我要成為大人的自我,必須在相當程度上,打破對他人的依賴,重新塑造成為具有自主判斷力、能夠思考並決定自己與他人關係的自我。

.青年被視為未來進步的預備部隊,因此被賦予雙重任務:一方面要他們融入既存的社會體制,同時又期望他們改變這個社會的體制。這兩者之間本質上是衝突的。換句話說,把重心放在改變的方面,就容易產生否定既存體制的傾向;要是過度熱心於融入既有體制,又會被批評為「沒有青年的樣子」。

.人在青年期時,也會在身體上經歷到從孩童到大人的轉變。正因為如此,青年們經常在內在感受到一股改變的衝動。這種衝動很容易就投射到外部世界,使他們認為外在現實主義在某種意義上「不改變是不對的」、「應該要改變」。
在這個意義下,青年期是一個不安定的時期。不安是理所當然的事。
(p.90)

.有時候「夢」的動能,會逐漸取得具體的形態。這時候如果有人能夠賦予它適切的言辭、標語、並且訴諸大眾,夢就會急遽地顯現在人們的真實生活裡,於是「運動」興起。發展到最極端,就形成革命。觀察自古以來許許多多革命與改革的樣貌,可以發現其中必定有來自「青春」的動力。青年們對於從自己內部啟動的變化與夢非常敏銳,許多人因此現身於社會的改革。

.「青春期的笨拙」(adolescent awkwardness)。有些人在進入青年期以後,身體的動作變得不協調,即使在沒有任何障礙的地方也容易絆倒或是腳步踉蹌。這些事經常發生在特別需要謹慎小心的場合,導致他們犯下難堪的錯誤,在心裡留下長久的記憶,引發自卑感。

.青春期是人生中顯著成長發展的時期。當人們把重心放在「如何活」的時候,死亡的陰影會退到不顯眼的角落。這種狀況下的青年不太容易對宗教產生興趣;有時候宗教甚至會成為他譏嘲的對象。對他們來說,重要的是不斷學習新的知識與技能、鍛鍊身體,並且體驗世上數不盡的樂趣吧!

.青春期的身與心,向外擴張的力量與向內探索的力量是共存的。有的人只強烈地意識到其中一方面,有的人被捲入這兩種力量的嚴重拉扯中;受此狀態影響,當事人遊戲的方式與樣貌會有很大的不同。

.所謂的學校教育,很少教導我們,人實際生存所需要的事物。

.過去我們在家庭教育、同儕的人際關係中-也就是孩子們的遊戲中-學習這些事情。特別是因為從前孩子的團體,由年齡參差不齊的孩子們集合而成,有許多事情是年長的孩子由上而下傳遞的。但是現在,教育一面倒地只教導考試所需的知識。⋯⋯我們的「教育」把重點放在知識的吸收,用許多時間讀書,目的卻只是為了進入好大學,但教育的另一個意義—培育成熟、有擔當的人,早就被忘得一乾二淨。

.遊戲所具有的高度自由,可以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經意地經驗到非日常世界的顯現。明明是走慣了的散步途徑,卻不經意地發現牆角綻開的花,忍不住佇足良久。看到前一刻一直埋沒在日常世界中的小小花朵,突然展現出它的生命力,讓我們再次感受到它的存在。(這和我《不趕路的親子休日》中「環境中的小祕密」所有傳達的是一樣的想法啊)

.從日復一日、一成不變的生活中,巧妙地提取非日常性並將它表現出來,也是一種自我的表達。即使無意傳達自己的感情或思想,但是透過意識層次的變化,也會產生某種自我與他者的融合。日本人相當擅長將這種遊戲的精神,化為藝術形態,俳句就是其中的傑作。

.唯有在家庭裡體驗過必要的歸屬感,我們才能夠將它當作基地,離開它繼續前行。然而,當我們對歸屬感沒有足夠體驗的時候,因為沒有真正意義下的「家」,就會離開自己居住的家,到其他的地方尋求本來應該有的家庭體驗。於是無家可歸的流浪者是現代的一個大問題。有一些孩子,雖然有家庭、父母俱在,也有豐裕的物質生活,在心理上卻是「無家可歸」的。(p.238)

・創傷是青年躍向成人的跳板。(p.258)

 

後記:
第四集《故事裡的不可思議:體驗兒童文學的神奇魔力》、第五集《閱讀孩子的書:兒童文學與靈魂》。

延伸閱讀:
現實生活中的醜態與正義。《少爺》
當個愛哭鬼其實也不錯。《愛哭鬼小隼》
中學生校園故事。《再會吧!青春小鳥》(讀書心得by zozo)
不耐煩母親的孩子。《若伯特的孩子》
《丹麥女孩》同理那些靈魂放錯身體的人啊! 
大人好討厭。《一年甲班34ㄏㄠˋ》

相連文章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