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吳沙紀念館」:開蘭第一人的故居公廳
兩年前到宜蘭時,我在旅遊行程表上早就標註了「吳沙紀念館」,那時已讀過台灣清領時期歷史的左右姐妹,對於吳沙並不陌生,直覺反應就是「開蘭第一人」,那次行程尚未成功拜訪,這次反倒是因為恰好經過,促成參觀的機會。
▲吳沙故居舊址現為一個廣場。
台灣清領時期長達212年(1683-1895),在吳沙進入宜蘭前,宜蘭尚未有漢人侵入(17世紀西班牙人、荷蘭人曾到宜蘭傳教,甚至荷蘭人還做了戶口調查),當時噶瑪蘭(即宜蘭舊稱,又稱蛤仔難)共有36社。一直到1796年,66歲的吳沙在淡水富商的資助下,帶領著1000多名的漢人墾丁,其中包含了有戰爭經驗的鄉勇200餘名,越過三貂嶺,進入了噶瑪蘭的烏石港,築土圍防堵原住民,這就是開墾的第一處,當地稱為「頭圍」,也就是現在的「頭城」。
1797年,宜蘭地區發生了天花傳染病疫情,吳沙贈藥給原住民,漢人與原住民雙方化解對立,吳沙獲得信任後,才順利進入開墾。
從頭圍(頭城)開始、二圍(今二城)、湯圍(今礁溪,終於知道為何溫泉公園叫湯圍溝公園)、三圍(今三民)到四圍(今四城),吳沙在這裡建造自己的家,即紀念館所在地。
開墾時,吳沙採用結首制,十幾個佃戶為一小結,幾十小結再結合為一大結,再從其中選出就有財力、較能影響他人的人為首。所以「結」是當時的聚首之地,也是現在地名一、二、三⋯⋯結來源。
1798年,吳沙逝世。
一月二十八日,二〇一九,Day 2(zoyo 14.6ys)
真正的吳沙故居舊址處,現在是一個廣場,閉上眼睛想像一下,應該可以揣測這裡曾有一大戶人家,用的建材一定是上等材料,像是我們看到的1847年建造的台南鹽水八角樓,其木柱都是從大陸運來的福杉,那麼不難想像1797年的吳沙故居,一定也是重成本,使用上等福杉吧!
吳沙祖厝在日治時期遭日本人燒毀,只留下公廳的左右護龍,1921年左右吳沙後代在原址右方重建一間公厝,現在作為公廳使用,即為現在的吳沙紀念館,算一算也是百年建築,其內部放置了吳沙的照片及牌位供後人祭拜。
▲銃(槍)複製
拜訪紀念館,稍加了解歷史後,我們便離開了,帶著一些歷史的資訊,繼續在噶瑪蘭走讀。
參考資料:
1.蘭陽博物館第44期電子報:吳沙後裔聚落發展史
2.《台灣史新聞》、《台灣史100件大事(上)》
延伸資訊:
宜蘭縣礁溪鄉北門巷39號
國道5號-頭城交流道下-台9線。
宜蘭「吳沙紀念館」:開蘭第一人的故居公廳(本篇)
更多「2019台北宜蘭黃聲遠建築之旅」文章,Link!
延伸閱讀:
【寫生】宜蘭設治紀念館:第一次室內寫生,好難畫(11.6ys)
一段仿前人所走的山中之路:從左鎮到內門(草山月世界、朱一貴文化園區)
臉書留言
一般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