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末兩回遊玩七股龍山村,搭著船漂漂蕩蕩遊潟湖,下七股沙洲踏細沙,漁人老師蔡大哥一路生態解說,回程還烤鮮蚵,可惜我吃得愉快就忘了拍照,烤蚵是包含在遊船的行程裡,此篇就單獨書寫搭船遊潟湖的紀錄。
▲這些都是要拔除的 隔了一個月來西瓜田,它們又不一樣了,上次是年前「轉芯」作業,葉子約莫長到七~十葉,藤長約50公分,又一個月長得如何呢?小瓜瓜都出來了啊~藤也長到瓜畦2/3處了。
早在寒假前,就先跟已大三的女兒預告,過年期間要和阿芳阿姨去爬山,沒料到南部一月底地震頻繁,只好先作罷!過完年,小女兒yoyo回學校劇組,忙著年後的表演。幸好還有zozo在家,就在她回台北前,同學kimi來台南玩,就一起相約完成爬山的願望。想想,上一次與女兒爬山竟是五年前的台南大凍山。
「達邦進修團」今年上山除了與獵人老師學習外,我設定了一個次目標,這是去年上山進修本要做的事,卻沒有如願完成。我一直很想要為「小事報」再寫一首歌,並且與「東嗆樂團」的Tony及鴻易再次合體創作,今年,終於實現了這個願望。
鐮刀「啪」一聲砍下了竹 重力推送它下坡 穿越竹與竹之縫 咻咻空空 擀著土一路往下送 竹葉淅淅飄落 如重金屬音樂加入柔和的聲音元素 接著 一陣聲響 空空隆隆地就抵達
藤,從竹林那端,被拖了下來, 像是隨意的線條, 在土地上留下幾條長長的筆跡, 靜待橡皮擦抹去。
是一年之始,我與先生兩人依舊循著家庭儀式——元旦爬山日,在清晨起床,為「全新的起步」作準備,身體操練與鍛鍊都是好的開始,流過汗、肌肉痠痛,搭上美景就是自我年曆的首頁好風景。
如果沒有記錄下來,我就會忘記前一年的今天,我是怎麼過的。
想著,上一次爬山是何時?已是半年前與大學生一起去刣牛湖山,算來,日子也久!這半年我們去了歐洲一趟,以背包客之姿鍛鍊體能,但我卻不小心染上病毒,以致於氣喘後遺症找上我,為了確認自己是否解除後遺症,休養半年後,我選了較輕易上手的山林步道,測試身體的耐力。
是這樣微涼的日子,南部仍有陽光大方照耀,使得溫涼恰當,體膚舒適,就是這樣的氣候,讓我想起那年,帶著八歲的女兒們在台南官田,看著爺爺滑著小舟在磚窯煙囪下的菱角田採紅菱, 也是這樣盛產菱角的秋,讓我們透過菱角的香氣,牢記官田的味道。
這個鐘,很少遲到,很少換電池,時間一到,它的花黃了,然後小氣囊鼓脹了,紅褐色的蒴果掛在枝頭,有時黃紅交雜,高調地召喚著我們的目光,告訴你,秋來了,秋真的來了。
我一向喜歡帶初等教育的教師團,教老師們如何帶幼兒園小朋友做木工,這過程牽涉到工作場地佈置、孩子的個性反應、鬆散材料的運用、工具的正確使用、親師合作等,把十多年帶木工的經驗傳授給老師們,對我來說,是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
「Yabunaya山南側的林木都被燒光了,連樹影都看不見,只在下方近楠梓仙溪上游溪谷處,還有濃密的森林。北側一帶是針葉樹的原生林,松柏林的底層密生著箭竹,在這裡我採到葉柄有銀線的植物,似乎是金線蓮的變種。」 森丑之助(摘自《生蕃行腳》p.261) 註:1900年4月6日,森丑之助一行人沿著水山、石山、鹿林山的稜線前進。Yabunaya山稜,指的是延伸到塔塔加鞍部的稜線。Yabunaya山指的是鹿林...
在小事報多年,常常往返曾文溪上下游,對此溪的認識隨著行駛【台18線】/【台3線】的里程數逐漸加厚,我最熱中做的事,就是希望能夠上下游互相交流,小朋友互相認識、獵人農人互相切磋,物產當然也希望能夠交流品嚐。
這是紀錄【西瓜左73計畫】的最後一篇文,心中有些不捨,因為現在西瓜大舞台已正式撤展,連西瓜寮都撤了,我們趕不上撤寮協助,似乎無法下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