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的zozo第一次看見枯山水,2017.07.29,13ys。 前幾天孩子放學和我討論了一則日本歷史問題,她們問我:「織田信長的火燒本能寺事件,那個本能寺還在嗎?」我回答:「現在京都有一個本能寺,但已不是原建築,也不是原址,原來的本能寺已經在1582年付之一炬了啊。」
書架上放了一張我和Doch的合照,暑假從日本旅行回來後,女兒終於看得懂了,「媽媽,這是在清水寺拍的耶。」是呀!拍攝的角落也正是zoyo逗留的地方,親自踏過的土地,記憶才會如此鮮明、容易辯白。
我一直都還記得,走在前方的女兒揮揮手,招呼著我趕緊去看看,我快步走向東大寺的南大門,上了階梯,還來不及讚嘆木柱、木梁構造宏偉,往她們手指的方向一看!兩側保護網內的木雕仁王如此巨大,震懾從未看過大型雕像的我,這到底是怎樣雕成的?
這大概是繼風獅爺專題過後,我投入最多時間的主題。雖然我有絕佳的優勢,可以常常近距離與策展人龔卓軍老師見面,但要把這樣的一個民藝與當代藝術大展遷入親子界,的確很考驗我。我常思索要怎麼寫,才能吸引爸爸媽媽帶著孩子走入展場,要怎麼告訴孩子,這個展覽中,你可以看到什麼有趣的事。想想,真不容易。我在文章中,除了著墨在龔老師想傳達的一些想法(這是在上課中偷偷筆記下來的),還盡可能多介紹展場中的作品,另外融入親...
這半年來,一直處在認識台灣傳統工藝的學習氣氛當中,因為看了交陪展覽、閱讀《曹操掉下去》繪本(女兒七年級課文)以及工藝專欄的準備,因此,每到假期,我們幾乎都處在認識工藝當中。這樣密集的接觸是一種幸福的功課,不僅可以學習到更多我們未知的知識,還可以聽到許多專業職人的親身介紹。
年初一,帶著西川爺爺及阿伯一起到台南佳里蕭壠文化園區看展覽,這次我們要看的展覽是已經籌畫兩年的「近未來的交陪」。對我和左右姊妹來說是個親切的展覽,因為平時在路上看見有陣頭經過,我們都會像個好奇寶寶(尤其是我)認真觀看,還拿著相機捕抓畫面,而這展覽集合許多廟宇儀式的影像,像是八家將、陣頭,這可讓我們更加感興趣。
這是新加坡朋友來的第四天,今天要帶他們走訪台灣的農村。在新加坡看不到開闊的稻田,這一片嘉南平原對年輕學子來說,可是第一次感受到慢活的農村生活。
母親美玉姐很熱中廟宇活動,她常常義務性地在許多廟宇幫忙,不管是廟會或是平時清洗廟,這似乎是她持之以恆,永不懈怠的事。一個月前,她突然告訴我,今年東港要迎王,她又要去幫忙了。不同以往,她以一種邀請的口吻跟我說:「你們讀書人應該都要來看,來拍照、寫一些字,讓更多人知道。」不知為何美玉姐突然如此有感而發,她比我更清楚文化保存的重要性,甚至瞭解傳承有其必要性,這一番話讓我感到很慚愧,因為我對王爺知識完全不...
結束了工作,開始了我們的旅行。 這一天,教總朋友帶著我們遊走吉隆坡及周邊景點,這可是我們第一次出國旅行有地陪陪伴,以前總覺得我們是慢調旅行者,若朋友帶領,恐會影響他人行程。這一次卻有不同的新感受,有伯誠及碒淯的導覽,讓我們有如快速閱讀「馬來西亞簡略資料」,一下子就能大略認識這個國家。
▲今日要來當台南一日小導遊 常常往來台南,讓我這高雄人對於台南有一點兒認識,這一天被好姐妹—娟指派當個台南小導遊,我也樂於接受這工作。我對著團員們說:「本公司今天⋯⋯」,結果團員們個個被我逗得好開心,這群團員可真是最好合作的旅遊夥伴。 這一次和乾女兒遊台南的行程可真自由,從沒有玩台南玩得這麼複雜,從老街、古蹟、美食、吃冰、逛藝文空間、買瓶瓶罐罐、買文具、玩狗,一整個好多元、好童稚,這樣的台南之旅也...
這天,臨時決定到台南找一間廟宇,那是左右姐妹五年級上學期的社會課本裡提到的「三山國王廟」,課本裡說到(翰林出版): 台灣漢人的信仰大都是由先民引進,例如:保生大帝、開漳聖王與三山國王等。台南市三山國王廟供奉廣東潮州地區三座山的山神。 我們要找的就是「三山國王廟」,這裡供奉的山神是潮州守護神巾山、獨山、明山三神。
台南新美街是有點年紀的老巷弄,它的南北兩端分別是民生路到成功路,是一條適合慢慢走的老巷弄,為何說它是老巷弄?因為這一條路原是米街(民族路與成功路之間)、抽籤巷(開基武廟前的道路),小巷裡有台灣第一座武廟——開基武廟,是五條港經過的巷弄、還有許多米店,以及因為從前通往小北門,而有許多旅館。現在的它還有許多藝文空間在老巷弄裡,注入年輕藝術家的思維與創新,這條路,是新是舊,各式滋味都有,若要來這,請帶著...
▲要上孔廟,得先爬這些嚇死人多的階梯九月教師節那天,我們又帶著女兒到美濃旗山去,從小百合那兒知道,野上野下搬家了(上回到野上野下:山邊的公路:美濃到玉井),搬到更靠近美濃鬧區,我們帶著想吃板條、想買旗山小饅頭的食慾再度前往美濃及旗山,最重要的是,今天是教師節,挺適合到孔廟走一走,是的!旗山有一座孔廟,而且是全台孔廟中,面積佔地最廣的,住在高雄這麼久,我竟然最近才知道啊!
公東教堂的確震撼了我們,在這個頂樓小小的空間裡,大份量的「平靜」佔滿了整個場域,我們似乎被屈服了,安靜的、無聲的,連離開的步伐都小心翼翼。
位於台東公東高工的教堂是需要預約,才得以如內參觀。事先沒有做功課的我們,沒有預約卻幸運的搭上其他預約的旅客,可以一同進入公東教堂。 我苦惱著自己應該先閱讀《公東的教堂》再來參觀,如今反過來,先在門外記錄著聖堂給予我們內心的衝擊,然後再閱讀此書,不知能否彌補其中不足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