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這趟中北部之遊,從霧峰林家接到台北的「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似乎是一條可探知的民主運動脈絡。日治時期林獻堂、蔣渭水、賴和、蔡培火等知識份子,團結推動台灣文化與政治觀念,1920年「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公司,1921年1月向日本政府提出「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0月蔣渭水諷刺臺灣有「智識營養不良症」(可參考我另一篇文:【咖啡館】台北大稻埕「行冊」咖啡館:《台灣民報》(1923年創刊)總批發處)...
寒暑假可是寫生的好時機,寒假北上之旅,我在中間站安排了霧峰林家,做為「福爾摩沙寫生計畫」第56站。去年夏天因為「跟著佐藤春夫遊台灣」,我們參觀了百年前,佐藤春夫與林獻堂(1881-1956)相見的宮保第大花廳堂,那時發現周邊的明台高中,也是林家的一部分,也就是「萊園」。回到家寫旅記時,找到了一張1920年舊照,是櫟社成員在萊園夕佳亭合照,便萌生寫生的計畫。此次原計畫畫夕佳亭,但到現場又被五桂樓所吸...
與女兒的寫生計畫已走了十年,從一開始一個月兩站,到現在半年以上才勉強籌出一站。高中生的學校活動比起我們大人更是繁雜多元,得等到考完月考,才能要一點家庭時間。隔了九個月,「福爾摩沙寫生計畫」終可進入第55站,最興奮的應該就是我了!帶著必麒麟的《歷險福爾摩沙》重讀,還有隨身日記、相機、水壺,在初冬和煦天氣,苦楝樹作伴,享受著這戶外寫生的樂趣。
常常有人問我這當地人,高雄有哪個景點最值得推薦? 在我答案裡,總是不會遺漏旗津。 也許是地緣關係,它曾經與我的家鄉紅毛港緊緊相黏,1975年炸開連接兩地的陸地,在高雄港後端第二港口開通,九年後過港隧道完工。
「跟著佐藤春夫遊台灣」路線終究得往南部行,百年前日本文豪佐藤春夫遊臺寫下的著作——〈女誡扇綺譚〉,其故事場景在五條港及安平,若循著佐藤春夫的筆,能畫出多條路線及景點,經過百年仍尚存並熟悉的景點,必然成了探訪的目標。我攜帶著書,踏點著,氣溫不是百年前的縟暑難熬,而是氣候宜人、正午稍有烈陽的秋末,頂著愉快的心情,踏著雙腳走著走著,發覺愈來愈親近台南府城。
升高二的這年暑假,雙胞胎姐妹有幾天分離兩地,遙想過去,上一回是在十五年前,一歲多zozo因為一般病毒感染進入醫院,yoyo在爺爺奶奶家,這十多年來,她們很少一整天見不到對方。
從北台中的豐原離開後,我們要到南台中的霧峰。就像百年前一樣,佐藤春夫也從葫蘆墩離開後,去了阿罩霧。 霧峰舊稱「阿罩霧」,因為平埔族原住民的社名Ataabu譯音而得名。這次前往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其中「宮保」一詞是對皇太子老師的尊稱,由此可知霧峰林家是清朝大臣的宅第(林文察為清朝水陸提督,為國戰死沙場後受封為太子太保),宮保第園區屬霧峰林家的下厝。
「跟著佐藤春夫遊台灣」已進行到後半段,繼續記錄著今年盛夏的這段旅行。 佐藤春夫來到台灣的一百天,在最後一個月的九月二十九日,來到了豐原。豐原舊名為「葫蘆墩」,光想像就會將其地形如葫蘆所連結,甚至在老地圖都可以看到以「葫蘆」來標示葫蘆墩。
「跟著佐藤春夫遊台灣」,旅行第三天。 佐藤春夫來台首先踏入台灣的土地是基隆,他描述著,一陣熱從地上湧上來,那時是七月初,正是盛夏,陽光毫不容情的往地面撒,再毫不留情的反撲到這位外來者的肌膚上。一百年後的今天,我也來到基隆,亦是七月,下過太陽雨後的基隆,不那麼炙熱,七分熱。
旅行的第二天,多了一些公事,這趟旅行全因為得來台北開會,所以順著一起走。一早,我到文化部開會,一群老師們為「第42次中小學讀物選介」做最後決選會議(這些好書已經公佈,可點選連結)。先生與女兒該去哪兒呢?他們得等我三小時呢!
台灣開發史上,台南府城、艋舺及鹿港的航運發達,經濟活動活絡,是清朝時期,台灣重要的出口貿易重地,社會課本上都會提起「一府、二鹿、三艋舺」,可知這三個地方其歷史地位相當重要。在當時有許多性質相同的店家,為了維護同業間的共同利益,而成立的商業行會組織,稱為「行郊」。鹿港因為離中國沿海地區近,貿易活動蓬勃發展下郊商林立,有了鹿港八郊,與府城三郊、艋舺五郊合計十六郊。
高雄人何時才開始可以近距離親近高雄港呢?多年前總是有這樣的疑惑,雖住在高雄,卻沒有感覺到港口就在身邊,每回騎車到七賢三路底「高雄港牌樓」時,就知道必須轉彎,那牌樓阻擋了我們認識真正的「高雄」,那一帶是無法進入的神秘地帶。
八年前曾來過楠西的江家古厝,驚訝這麼大一個聚落,保存如此完整,那時孩子們只能跑來跑去,無法感受老房子的穩重魅力,以及世代子孫三百年來,堅守土地的決心。八年後我們再度參訪,孩子已從國小生變成高中生,我已經可以說:「嘿,電影《總鋪師》有來這取景啊!」或者說:「江家在清朝時就遷移來台」,然後一家人討論電影畫面,分析歷史脈絡。我們用小小的眼,望前望後,看前景半月池,看鹿陶洋山撐住聚落,看劃分清楚的各家房屋...
竟兩年多沒有散步水圳邊,認真推敲,還不是因為這兩年恰是女兒要進入國中會考時期,所以減少了外出小旅行次數。不過上了高中後,又可以慢慢增加寫生、散步的機會,這種非觀光性質的旅行,一直都是左右家很熱衷的模式。
因為女兒說,對嘉義不熟悉,促成了我乾脆安排嘉義寫生行,共讀了畫家陳澄波的油畫繪本,走在車水馬龍的嘉義圓環,那是電影「KANO」中出現的噴水池。無意間,發現嘉義中山路好好逛,爸爸對著三個女生說:「我們不是來逛街的。」女兒也對著想看廟、看糕餅的爸爸說:「我們不是來看廟的。」那我們來做什麼? 走進嘉義公園,跟隨著畫家,一起用油畫寫生,這是我們今日的目的—福爾摩沙寫生計畫No.54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