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多事,無法週週到拔林工作站參與【2022渡拔DuBa計畫】,就讓Doch在課程社團寫下的文字留在這,作為紀錄。 上個月紀錄:【2022渡拔DuBa計畫】從無人車站旁的小村落開始(2022.03)
四月底到高雄新甲國小,在快篩、打了好幾個噴嚏後,進入學校圖書館,與一群小書蟲相見,一連兩天進行「與作家有約」及文字相關的創作活動,在此簡單紀錄。
四天三夜的寒假旅程,用了十七篇文章記錄完畢(此篇最終),旅行中賦予意義是我多年來必釀的過程,閒逸放鬆、充電充實、再學習、操練文筆都是內在目的,在書寫旅記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回朔返遊,除了回味無窮外,逐篇的紀錄是我與自己的對話。
帶著收集的籤詩、設計好的幸福籤詩、加印兩百多張空白籤詩、兩桶竹籤筒、五十個吉籤及特製展台,前往鄰近曾文溪出海口的台南土城國小。學期初,因為小事報活動常常來這學校走跳,郁菁老師說的:「熟門熟路的,自己來。」
九月過後,每隔週三下午就是「小事報」營隊時間,今年分六站同步進行,我和Doch進駐台南土城國小。上一回小編們帶我們走一條路,他們從學校走往「正統鹿耳門聖母廟」。今天主題是:帶你認識一個人,也就是採訪一個人,小編們決定拜訪位於土城市場附近的「讚伯包子店」,想介紹土城在地美味給中上游的另五所小編們知道。
「小事報」營隊邁入第三年,這一年太特別了,迎面而來的挑戰一波三折,這讓我們的企劃編輯心臟噗通噗通大跳,因為新冠疫情導致課程總是起伏不定,甚至在開營前一天,還急速轉彎,但這些都可以一一迎刃而解的。 這次營隊和過去兩年有何不同? 從暑假延期到秋天舉辦,每週三下午集合,小事報編輯老師到參與的六校,各自就定位,直至十月中活動結束。因為我和Doch負責台南安南區土城國小,所以我們會和學校帶隊的浴巾老師及三位...
一聽到「官田」,直接可以聯想的是「菱角」。稻穗在盛夏已收成,水田為菱角提供滋養的溫床,幾月過後的秋季,菱角進入採收期,此時,便可見到菱角農滑著小船採紅菱的農村景象。這所位於盛產菱角之地的官田國小,有著天然的農植大環境,一進入校園才發現,不僅是菱角,這所小學似乎什麼都種得出來,包括大麥。
總是在臉書上看見龔卓軍老師與團隊成員深入部落,一回又一回,愈走愈深入,這次終於跟上行程,在嘉義達邦部落三天。回到家後,才深深感受到,為何上山會著迷?也才稍稍感受到《獵人帶路》中,那些高畫質攝影下的山林,為何使嗅覺產生不同反應,視覺功能迷幻將畫面暫停,我的腦內肯定過了篩,自動清除垃圾,把美好的都搶先保留。回想那些深深呼吸、遠目靜觀的三日生活,手竟想不出任何一個字,是腦子還賴在山中吧?!
去年暑假在台南安業國小進行「小事報編輯工作營」,因而認識了安業的校長及幾位老師,由於校方正準備重新粉刷校園建築,陳宏吉校長請Doch擔任設計者,希望他能幫學校規劃色彩。Doch把這邀請當作是創作,十分樂意幫忙,有機會為校園建築群設計色彩,也是一種難得的機會,而且完全義務性。
「我的紀念品」教案為收集小編們自己與家裡珍藏的、有故事性、具有紀念價值的紀念物,我們為此計畫發表一個展覽,讓十歲的小編們練習舉辦展覽,其中包含選出策展人、展覽組與美宣組,每組各有負責的工作。策展人要訂出展覽名稱、展覽日期及地點、寫出展覽理念;展覽組要做場地佈展工作;美宣組則是海報及邀請卡製作等。
小事報第一刊發行前,我在執行「X角落大普查」教案時,偶而會刻意安插一些遊戲,讓小編們稍微喘口氣,畢竟連續幾天都是陌生的知識學習,需投入高度專注力,因此安排放鬆時間有其必要性。在這四天活動中,我請左右姐妹帶一場「天黑請閉眼/狼人殺」遊戲,另外還有以遊戲競賽方式進行的排版練習。
這是我在小事報的第一教案:「X角落大普查」,當初會寫下這教案完全是因為行前拜訪陳校長時,他說了好多安業國小的角落故事。他還告訴我們,自己有個小小願望,想在百年校慶時,整理出安業國小一百則故事。那時,我就思考著,或許可以透過課程讓孩子們更瞭解這些發生在自己學校的大小事,甚至展開更細微的校園角落探索。 我和冠彰非常有默契,兩人提出的教案當中,這一部分重疊了,於是決定四天的課程,有兩天一起合作進行。
小事報編輯營入社典禮後隔天,正式進入課堂學習。 挖角而來的菁英小編們開始學習報社工作,採訪編輯要學如何使用錄音器材;攝影記者要學會如何使用專業相機;文字記者則要學會如何快速寫下採訪稿。 哇!第一天開工就這麼專業。
這是「福爾摩沙寫生計畫」第48站,我們來到高雄左營舊城國小,先前曾晚間來這裡演講,是校友的朋友告訴我,學校裡有古蹟,那次雖沒機會參觀崇聖祠,但心裡記住了。近來因為「左營蓮池潭」一畫,加深再訪的想法,若讓zoyo來畫畫它成為寫生計畫其中一站,那該多好!趁著暑假長假休息,我們履行了這想法,特別的是,還有兩個妹妹陪著左右姐妹一起寫生喔!
一直很想做一件事,遲遲未開始,今年暑假終於開始踏出第一步。 因為常常到教育現場與老師或家長們見面分享,我發現有很多很有心老師,教學生動豐富,想讓孩子有不一樣的刺激與眼界,但可能家長們不支持,覺得成績至上,認為老師總是搞一些有的沒有的。也有些家長不希望孩子只是考試再考試,填鴨式的教學不是他們奢望孩子在學校學習的方式,希望能遇上不把學生考得焦頭爛額的老師。我總是在親師兩端聽到不一樣的心聲,這些話我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