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自己的老靈魂,喜歡和孩子走在台南府城巷弄中,看著古建築穩重的座落在土地上,想著百年前,它們就在這裡,想著來來往往的人們,望著老百姓生活樣貌,這些老建築比我們都還熟悉,那些跨過長遠的時間軸,世世代代傳承的故事。
帶著預備感動的心,和女兒共讀《想念》,一直以為是十幾年前那一份思念,沒想到厚厚一本,有新的出發、新的喘息、新的詮釋情感的筆觸與文字,這描述的不只是對母親的思念,還有對自己童年的回顧與懷念。我們忍不住拿出了書櫃裡,原本的那一本《想念》,比對兩書的差異,致元老師對光源與陰影的成熟處理技巧,一下子就露餡了,除此,還有過去作品中,那為家人準備禮物的可愛小熊、 《Guji Guji》裡的小鵝們,小豬乖乖常有...
女兒上了國中後,為鼓勵她們閱讀,我開始有了新的閱讀方案,每回月考後,她們可以到書店挑選一本自己喜愛的書,當作是喘息的禮物。去年四月,她們開始選擇較有深度的非文學類書籍。受戲劇老師啟發,她們注意到書架上,那些關於戲劇、電影、舞台等相關叢書,她們各自買下了第一本這類型的書--《論戲劇》(zozo挑選)、《演員的挑戰》(yoyo挑選),十二歲的女孩開始因為興趣投入專業的文字,也許不是很清楚書裡所要表達的...
寫作常常運用擬人法將動物套上人的知覺、感受與想法,以便讓讀者可以藉由自身的感覺去想像這些動物們可能的情感與作為。閱讀這本書後,會發現這些擬人化的想像可能都是真的,動物會生氣、會感到疼痛、奸詐耍賴、會想辦法解決問題,牠們有各種就如人類會有的個性表現。
昨日(2018.02.03)很晚才回到家,聽了一場很長的音樂會。原想在FB分享這件事就好,但還是決定記錄在部落格。 宜鍾把卡瑪諾夫(Pavel Karmanov)介紹給我們,然後雙手在鋼琴上,把卡瑪諾夫詮釋出來。我難忘昨夜那個穩重有經驗的她,一見到我,就如少女一般,雀躍的跟我分享:「好好聽,對吧?!卡瑪諾夫的音樂太好聽了。」宜鍾純真的一面,好可愛!
若是卸下故事,看看這些清新歐風的圖畫,很容易就能沈浸在平靜的居家氣氛,一個人平平靜靜的過日子,獨自喝茶、打盹、做個夢,不也是一種寧靜的奢華享受?!只是如果能多一、兩個朋友一同散步、一起在樹下吹涼風、享用下午茶,日子也許會更甜一些。
在2017年結束前,記錄一下今年的一首童謠創作--〈一起來畫畫〉。 和Kim認識這幾年,自己也隨著她的音樂專輯有了幾首兒歌歌詞的產生,很感謝她每次都會想到我,給了我沒有想到的創作方向。 去年十一月,Kim邀請我為今年發行的《謝欣芷X愛唱歌》親子音樂律動光碟,寫一首關於兒童畫畫的歌詞,這正中我喜愛(我自己都沒想過可以寫這主題),一直以來我和孩子的家庭生活總脫離不了創作活動,學齡前自組的「小熊班」,更...
歲月這傢伙可狡猾!讓我笑起來時,眼角出現了可怕的魚尾紋,我在鏡前東照西照,希望自己能夠釋懷些,勇於接納它的「賴皮」,可惜我並沒有多大的能耐接納新朋友,每天苦惱著它決定久居的消息。我忍不住對著女兒哭訴:「妳們看,我眼睛後面竟然有魚尾紋,好討厭喔!」女孩卻一臉閃耀光芒的笑:「有什麼關係!這代表你是個愛笑的人啊。」她們說得輕鬆自在,回應還帶有一種成就感—就是我媽媽是一個愛笑的人。
聽音樂時,我挺挑剔的。一開始隨性聽,依賴自由的心情來聆聽,「直覺」會告訴你是否喜歡它。接著,認真感受整片CD的節奏氣氛,有點不對勁其實都聽得出來。然後,再用點心聽聽音樂的核心,它傳達的概念、創作者的期待、甚至整體的視覺形象,就這樣,一開頭的開封音樂就得聆聽五回才肯罷休。聽音樂時,我比看書還囉唆,來來回回重複,音樂是不分國界,人人共同的語言,是最接近心情的聲音。重複聆聽就是感受更多的語言。
女兒yoyo在小學六年級看過《WONDER奇蹟男孩》後,強力推薦我要來看看這本書,她用很普通卻有力的說詞說服我:「這一本非常、非常、非常好看,一定要看。」那時我並沒有馬上投入閱讀,直到電影《奇蹟男孩》即將上映(2017.12.01上映),想著,總該把它讀完吧!閱讀後才深深感覺,唯有自己看過這本書,你才會把故事現場拉到你的近中學階段,拉到你從前班級可能存在的巧妙人際霸凌,拉到自己的內心,誠實問自己:...
終於把最後一本讀完!也許是因為喜歡河合隼雄,也許是因為這系列書封是鄰居岑岑設計的,更可能是因為封面的畫是女兒zozo、yoyo年幼的畫,我就這樣把小隼爺爺「孩子與幻想」系列六本書讀完了。 《孩子與惡》 《轉大人的辛苦》 《青春的夢與遊戲》 《故事裡的不可思議》 《閱讀孩子的書》 《閱讀奇幻文學》
▲4.7ys左右姊妹模仿五金寶寶。女兒嬰幼兒時期,我總喜歡用歌謠、童詩、手指謠等方法帶養她們,拍嗝有專用的口訣、剪指甲也有口訣、哄睡、認識五官、過馬路等,我都會編一段小詩或故事讓女兒反覆聽,這是為了讓她們有安定的情緒,依循著口訣默默的記起來。
窗邊的他們,安靜,眼裡沒有裝什麼,表情平淡的猜不出任何事。 他們在做什麼?還是什麼都沒做? 原來,他們在靜靜等候著,等一個期待的東西。 「等待」像是一個渾身充滿焦慮的人,為何一點起伏的情緒卻沒有染上?! 身上有圓點的貓頭鷹等待著月亮; 撐著傘的小豬等待著雨; 有一只風箏的小熊等待著風; 雪橇上的狗等待著雪才能駕橇滑雪; 而小兔只是隨機的等待有什麼降臨。 此時,我好奇著,等待著答案揭曉。
從未讀過日本作家萬成目學的作品,當知道他出生於奈良,京都大學畢業,就略能理解為何可以寫出這麼多以大阪、京都與奈良為背景的小說。猶記得帶女兒到奈良見小鹿後,我在臉書放了一段小鹿點頭鞠躬的影片,不孤單朋友立文留言分享,說他的女兒去了奈良後,就愛上了《鹿男》這本書(真的好謝謝立文的分享)。隔一天我在京都大學的書店就看到了《鹿男》,感覺像是「奈良鹿」稍來神秘任務,指定閱讀此書,那種巧遇就如這本帶有神力的奇...
第一眼看見《明天再說吧》時,立即被繪者凱絲.迪.吉可莫(Kris Di Giacomo)筆下的圖牽引著。書中逗趣的圖畫,色彩協調,看了十分喜歡,忍不住盯著圖畫看,一頁翻過一頁。作者米歇爾.艾可菲(Michael Escoffier)以動物為主題,尤其以長相習性特殊的樹懶作為主角,成功的吸引大小讀者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