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前,收到商業寫稿的邀請,一如往常,我婉拒了邀請,因為經營部落格的方向不在此,於是,和緩的告訴對方: 「親愛的朋友, 很抱歉!我不擅寫商業文,所以,除了閱讀書籍推薦外,沒有另外接文章喔!謝謝你。」 沒想到,對方回答我,就是因為知道如此,知道我部落格的屬性,所以才請我幫忙。原來,是博客來的朋友承接了高雄圖書館總圖青少年書區的改造計畫,他們想請我幫忙推廣介紹。
心情不好時,為了移轉壞情緒,成人可能會去大吃一頓,或是逛街消費,有時借酒消愁、撒手不管旅行去,也有可能看看星座專家預言,計算倒霉期剩下多少時間。其實,心情不好時,或許看看繪本書也挺療癒的!不用花腦筋讀太多文字,輕輕鬆鬆看圖片。
《我自己的博物館》出版前,收到總編輯佳聖的邀請,她告訴我這本書非常適合左右家,因為我們是個愛逛博物館的家庭,而且我帶養孩子時,也常常拉到博物館、美術館去,佳聖還故意告訴我,這本書原文是英國Tate Modern Museum出版的(我們去高美館看的「裸」展,就是來自泰德美術館),翻閱電子檔後,眾多吸引力外加佳聖是自己的好友,就答應推薦。最令人高興的是佳聖知道左右姐妹也愛閱讀,讓這國中生來推薦應該也...
這一篇要來分享我在兒童音樂專輯《一起唱首朋友歌》中的創作,歌曲〈心情〉及故事劇。 我的第八首兒童音樂歌詞創作——〈心情〉,收錄在風潮發行的兒童音樂專輯《一起唱首朋友歌》。寫這首歌時,其實有一點作家執拗的怪堅持,因為很多詞就是想要那要寫。製作人Kim說,這首歌歌詞多,怕傳唱率不高,但我不擔憂這問題,因為Kim為這首歌作的曲非常有舞台效果,十分耐聽,聽了幾回後,每一次都忍不住跟著高歌領唱。
這幾個星期以來,總是仰望著天,說著:「這樣的天氣,真好!就是喜歡這樣涼爽的溫度,是踏青的好日子。」四季當中,你最愛哪一個季節呢? 四季當中,我最傾愛的就是我口頭讚嘆的「秋」。「秋」總是如此溫柔的踏入生活裡,和氣的融入大自然,讓人們自然地感受到她的存在。微涼的天、低彩度的色彩,以及一絲淡淡的離愁,這就是她。
台南新化這個歷史的小鎮,多年來因爲地方人士的努力,使得這幾年來,文化底蘊愈來愈濃厚,有愈來愈多的歷史建築被修復,以及許多文化人不斷努力在保存家鄉有形及無形的文化資產,更多人認識新化這個地方,也開始走入這個小鎮,感受它的鄉鎮魅力。
這幾天看了日本喜劇電影《落KEY人生》,電影中一個暫時失去記憶的男子怎樣也想不起自己是誰?直到他聽到了自己失憶前,常常聽的古典音樂,瞬間什麼回憶都回來了,音樂就這樣喚醒了他。是呀!我也相信每個時期聽的音樂會內化致心,也許有那麼一天再次聽到舊旋律時,會拉起當時的回憶,什麼都想起來了。
這是一本我們看了又看,借了又借,討論多次、感動多次的繪本,女兒在不同年紀與我共讀李如青老師這一本書—《紋山 中橫的故事》,每隔一陣子讀,對故事中原住民朋友拔刀相助及對大地的愛愈來愈深刻。
很多事好像也不是鐵論,沒有絕對的可怕或美好,有時身陷恐怖情境中,抗壓力大爆發,適應一下,扭一下轉動軸,好像也不算太糟。
國中生九年級的女兒利用暑假閒暇時間解放壓力,把媽媽放在書櫃上,字畝文化出版社寄來的的《露西實驗室1 瘋狂科學粉》取下來閱讀,沒兩下功夫就翻完,這對小學中年級的孩子來說,可能需要花一些時間慢慢讀、慢慢消化的書,但國中生一下子就上手。
「地平線文化」出版社寄來《花園的秘密語言》,也許是因為行銷Fion和我曾有合作,也是FB上的朋友,她或許知道我對於環境生態也是充滿好奇(我是一個會紀錄生態日記的人啊),所以寄來這本書與我和左右姊妹分享。原想把這本書當作是女兒的暑假讀本,可她們選擇了文學類書籍,這本生態書就留給我來啃讀吧!
六月,我的心情很像文・溫德斯(Win Wenders)電影《Paris, Texas》(巴黎,德州)中,走在長長公路上,那種荒路上的的孤寂感襲捲而來,孤寂並非身邊無人,而是一種喃喃自語的劇本。這樣的日子,電視MOD正積極播放著修復好的一系列文・溫德斯電影,我一部接著一部慢慢觀看這些公路電影,倘若看過其中一部,便會愛上他的節奏、音樂與影像畫面。
暑假來了!長假期間是孩子學業的暫時停歇期,同時也是親子相聚的加溫期,利用這段時間帶著孩子到台灣各地旅行,不僅增加認識土地的機會,還能延伸在地文化的學習。旅行前後若有城市鄉鎮的相關繪本伴讀,孩子會更有感覺喔!出發前共讀是一種預告,當孩子親臨旅遊地點時,會發現故事裡說的、畫的都出現在眼前;回程後共讀則是一種溫習,再次透過圖像舊地重遊。
▲圖書館借的書,但我後來買了一本收藏。 手邊的這本書,是一本很難讓成人預估目的的書,和女兒共讀《車票去哪裡了?》,唸到2/3處時,我們這多心喜愛猜測劇情的讀者,竟然還無法想像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以及作者到底要傳達什麼想法?
在圖書館又借了這本書,已經十三歲的女兒zozo一眼便釋出,這是她幼小時期,媽媽不知共讀過幾回書的同一作者。是的!安東尼・布朗的畫及內含的意境總是讓我忍不住一再的重新溫讀。我深信,在不同成長階段、不同的心境下閱讀,會生產出當下特有的詮釋與感受。孩子漸漸長大了,她們又用什麼眼光看這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