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日夜晚,天天重讀這本書,試圖用六、七歲孩子的心情接近它。剛讀到後記介紹時,一直思索著,這些內容對於剛學會注音,認識國字不多的低年級孩子是否太艱深?他們對於書裡提到的國語文常識感興趣嗎?
「腦海」這詞多實在,人的腦子裡想的之廣之複雜,就如大海一樣深不可測,我們常常望著失神的人、嘴角竅笑或是眉頭深鎖的人,關心的詢問:「你在想些什麼?」他們腦海裡的畫面似乎會牽動著顏面表情。善於察言觀色的人,一下子就能猜測,反之,慣於掩飾的人,也能把他腦子裡所想的掩蓋起來。
知道楊逵(1906-1985)應該是在二十年前了,年輕時,曾到高雄美濃「鍾理和紀念館」,買了一本《楊逵影集》,那時我才知道有一個為台灣奮鬥抗爭的作家,不管在日治時期或是戰後國民黨來台,他都是以文字做為奮戰的旗幟,想撼醒台灣人的民族意識。多年後,去到台南新化「楊逵紀念館」,進一步知道除了楊逵之外,其妻葉陶亦是革命青年,兩人革命情感都在一次又一次的誓死抗爭之中建立。那時有一段哭笑不得的事,就是他們夫妻...
閱讀前,我並不客觀,攜帶著預期心態來讀太宰治的《人間失格》,這本半自傳式的作品應該是讀者認識他的捷徑,看著故事周旋在一段又一段自找麻煩的情節中,忍不住想著,到底太宰治(1909-1946)是怎樣的一個人?在世俗眼光中,故事中主角大庭葉藏頹廢混世、不長進,一副不想為什麼而改變,想要草草結束生命,在那個時空背景下,是不是大環境使他走向自我滅絕?而太宰治本身也是如此嗎?被定位於「無賴派」作家又是如何?
世界上若有一百個人,就有一百種個性,面對失落情緒的樣子肯定也有一百種,而撫平傷口的方法也會有一百個模式。在《別傷心,我會陪著你》一書中,經驗老道的動物朋友們,提供自己面對困境,遠離傷心的方法給男孩,但他們似乎都少了最關鍵的部分,那就是只要多陪孩子一些時間,再多待一下子,他便會知道一直有人在。
一年前,國中二年級的yoyo看完《丹麥女孩》,她為這本書寫畫讀後感,書很厚,所以她也讀得不快,甚至在畫每一幅畫時,都慢條斯理的勾畫,非常有耐心的為每一頁畫上裝飾的線條。我想,這本書一定引發了她內心的同理心,所以才會如此重視的描畫。
今年六月,左右姐妹即將國中畢業,上週考完會考後,有朋友特別寫信來詢問,問我有沒有建議給即將升國中的小學畢業生讀些什麼書?我想,這就像是幼稚園畢業生要升國小的橋樑書道理一樣。在回答這問題之前,我先告訴朋友: 以孩子最想讀、最感興趣的書為優先(就像是zozo,對電影叢書非常有興趣),因為以後就鮮少有時間讀自己喜歡的書了。先把孩子閱讀興趣穩定建立很重要,然後偶而加入大人覺得也不錯的書。
▲阿勃樂樹下的行人,2019.05.17 第一次,女孩感受到什麼叫做「重獲自由」!就在國中會考後。
一年前,yoyo國中八年級的夏天,在慣有的寒暑假閱讀計畫中,她選擇了一本《丹麥女孩》(她甚至還買了原文版)。一直以來,我教導孩子欣賞每一個人的特質,尊重人人之間的不一樣,別以自己的狀態作為衡量打量他人的標準,我很慶幸,在這樣的教養下,她們對於世上許多不同的狀態保持包容開放的態度,不!應該說,持有正常心面對。yoyo在去年將這本《丹麥女孩》閱讀完畢,為了理解她筆下所寫的心得,我也慢慢跟著讀,利用晚間...
看完這本書,我深深嘆了一口氣,十分佩服王瑞閔老師,四百多頁的書,圖文並茂,每一段文字、每一張圖片、每一種植物都是他親手耕耘,多年踏查、爬梳資料而來,這是他十幾年的經驗,而我根本無法一時消化,在畫滿重點線驚嘆之餘,把它收藏在自然生態的書櫃,然後標上「五顆星」。看了這本書後,你會驚覺原來台灣這些植物是這樣來的,你會對那些日治時期設立的熱帶植物園(例如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竹頭角熱帶樹木園)、農業試驗所有...
數數女兒在國中的日子,大概就像剩一個多月,五天後她們即將會考,這些倒數的日子對她們而言,都是充滿不安與徬徨的。五月的【清晨之曲】我選擇了Queen《It’s A Beautiful Day》一曲,作為這些日子最好的陪伴音樂,告訴孩子每天都是美好的開始,也許有時會感到難過、沮喪,但昂起頭燦爛的陽光正撒下你。
2019年春天,高雄美術館展出一檔由台灣與韓國共同策展的「移動與遷徙-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展覽(展期到2019.05.19),主題以「移動」、「遷徙」作為主軸概念,人的移動如移工;植物的遷徙如外來種植物引入;另外還有花車舞台流動於各鄉鎮,藝術家用實際行走移動,紀錄山裡荒蕪的廢墟曾有的故事⋯⋯,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作品,就是韓國藝術家丁宰澈(Jeoung Jae Choul)的《藍色海洋計劃》,他蒐...
何其幸運!受到朋友暗中的推薦,行人出版社在一年前為《好日況味》一書找上了我,這本經由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及行人出版社團隊合作,密集搜尋台灣在地生活工藝,整理後出版成書,除了介紹九種工藝之外,也找了九位生活達人試用,而我就是其中一個,但我得很謙虛的說,除了我之外,這八位生活達人生活經驗豐富,是我從此書攝取工藝師專業知識之外,意外從達人們身上得到許多生活經驗的分享,讀起這本書,真的十分暢快。
林世仁老師有一雙高敏銳度的雙眼,加上大腦不知安裝什麼接收器?可以窺見人們看不到的地方。他用詩帶領著小讀者,把遺漏的細節都透明化、童心化,隨著文字引導,讀者們也紛紛開始訓練自己,培養放大看世界,手動撥開世界螢幕,解開環境密碼的超能力。
在書店發現了何華仁老師的新書——《哇!公園有鷹》,我迫不及待地與女孩分享,並且問她們,是否還記得小時候共讀過的《小島上的貓頭鷹》?那是一本木刻版畫非常好看的繪本,那時因為共讀而興起到蘭嶼旅行的念頭,可惜卻遲遲未成行。如今看見何華仁老師新作,依舊用版畫刻畫出公園裡的都市鳥,讓讀者可以輕易的看見隱藏在我們環境中的各種鳥類,其中,以近十多年來移居都市的鳳頭蒼鷹作為主角,何華仁老師把都會中的公園景色、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