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瘦子咖啡」已是三個月前的事,雖是近百天前的一杯咖啡,但我仍記得當天的氛圍。是正中午,鹿港下著雨,店家剛開門營業不久,店員們都還在吧檯準備著,我們就進去了,店內冷氣尚未平均冷度,客人可能還逗留在廟宇或廣場,人不多是我最想要的狀態,整個空間因為老傢俱,像個緘默不語的老者,室內昏暗的氣氛就是當時的記憶。
科廷老師一直是個很有魅力的人,他有著專業的植物知識、豐富的採集經驗,能夠辨識植物、判斷植物的可食性。他是「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的參展藝術家,也是第四屆小事報的講師,一直以來,都和我們有著愉快的友誼關係。
想做這個主題很久了!常在「小事報」帶著小朋友走讀曾文溪流域,除了雙眼、雙腳學習踏查之外,用美食誘發勘查動機,也是絕佳的出發點。想把自己在這流域區域所吃的美食一一整理(應該說,找機會再去吃一輪),這或許也能推薦給朋友們用在地美食認識這條河。別問我,範圍有多廣?只要揭開地圖,離曾文溪水源不遠處,從嘉義山上到台南海邊,對我來說,都是流域美食的範圍。
早晨七點,鬧鐘響起,比前幾天早半小時起床,這幾天女兒上法國爺爺的課,今日(2023.09.09)是最後一天。結束時有一餐會,團員每人帶一道菜,她們思考著,早上七點撐到晚間的食物可準備哪些?於是計畫著能夠接受的冷食:柚子茶凍、黑白飯糰。
當小編們在沙灘上流連忘返,喊都喊不回來時,黑色剪影勾勒出小事報營隊年年堅持到出海口的美好畫面,什麼憂,什麼愁,什麼生疏與陌生,在曾文溪出海口迎著風,一切似乎都會化解,都會總結出「我們同住一條河」的事實。
一趟尋著台灣漁港的旅程,從東邊的南方澳作為起點,二日逗留,離開宜蘭時,以【台2線】往北移動,蜿蜒台灣東北邊的島嶼線條,彎曲著海岸線,一站過一站。第二個逗留的漁港是哪兒呢?台灣極東點燈塔——三貂角燈塔下方的一個漁村是我們的第二站,幾年前來過三貂角燈塔從未好好地望下瞭望,現在反而從下往上看,燈塔就在馬崗漁村的後上方。
▲可惡!巴蘇雅攻擊我 早晨十點,小事報大小編輯與安孝明獵人老師,愛的擁抱告別後,離開了達邦LAVANA部落。下一站即將前往茶山部落,從【台18線】公路接【嘉129】鄉道,這一段長達兩小時的路段可折騰小編們,山路迴轉,一彎又一彎,暈車難受啊~
2023小事報營隊第一天,由獵人帶路認識鄒族文化後,安孝明老師搖身一變,從講師變成大廚,一個人打點40人餐點,獵人皮帽頭飾恐怕得換成廚師帽。我在一旁跟著,頻頻問:「我能怎麼幫忙?」他專注料理菜餚,帥氣果斷地回應:「不用!」弱兵樣的我只好搶聽口令,搶做事,例如聽到「醬油」時就趕緊衝到廚房拿醬油。
三月春日,夫妻倆才往南方澳去,兩人走入巷弄、踏石看浪。不過四個月,盛夏高溫下,我帶著女兒再訪,要讓女孩們看看少女時代的外婆,遠從南部小漁港來到宜蘭,在南方澳度過少女時光的地方。
對一個不熟悉台北的南部人而言,當你告訴我「南海學園」時,是無法知道那在哪兒,又有什麼特別的意義。透過Google Map,我把游標落在台北市建國中學一帶,地圖標示周邊有著台北植物園、郵政博物館、國語實小、二二八國家紀念館,還有頗具知名度的牯嶺街。
每到一個地方,就想喝一杯當地的咖啡。 每走一小段路,都需要慢下來沈澱心情。 這是一直秉持的旅行調性,也是如此,出發至南方澳前,先在網路上找到了「與潮珈琲」,一個在漁港老屋開設的咖啡館,會是什麼樣子呢?這引發我的興趣。
因為母親講述一則少女時代故事,促使我前往南方澳漁港。雖在多年前小家庭旅行時來過,卻只是蜻蜓點水,過境路過。 多年後的今日,夫妻倆再訪。我彎進了路,走入了巷,看著作業中專注的漁民;也與體力強盛的移工擦身而過,居住在此的居民遠遠地觀望我,然後露出笑容,主動與我攀談。每個地區因土地環境、里民生活而交融出特有的人民氣質,南方澳的居民顯現的就是「親切友善」的氣質。
寒假「2023逐溪而行」拜訪了多條台灣溪流,台東鹿野溪是我們拜訪的第一站。當時看著幾個愛玩的青年駕駛著箱型車在溯溪,他們告訴我們:「往裡面走有野溪溫泉。」往裡面走,指的是紅葉溫泉區,當時時間不足無法隨興往山裡摸索,但我記下了這個當地人,為我推薦的冬季枯水期行程。
去年十二月一系列的「葉石濤文學走讀」竟遺漏了一篇紀錄,這系列文學景點依著五篇葉石濤的作品走讀府城,包含〈抉擇〉、〈阿姆的情人〉、〈吃豬皮的日子〉、〈紅鞋子〉及這次要談的〈巧克力與玫瑰花〉。
半日遊北埔後,驅車遊走浪漫台三線,為的就是繼續完成「2023逐溪而行」的計畫,我得在西部再觀看兩條河才行! 礙於時間不足,無法像在東部一樣走近河床邊,近距離看溪,不過從高度望下看溪,又是個不同角度的觀看。首一是峨眉溪,幾個月前閒走台三線時(參閱「新竹北埔文旅行:藍鵲書房、龍瑛宗文學館、六木珈琲焙煎所、鄧南光影像紀念館」一文),看見有人在峨眉溪上划筏,呈現了水墨畫裡的悠然閒逸,決定再看一眼峨眉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