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播種在鄒語唸作「miapo」,也就是這場活動的命名:米亞播。
雙胞胎女兒一前一後返家,zozo才剛回台北十天,就換yoyo回到南部。我總想著,一學期才能回家一次,多可憐!尤其yoyo寒假還得留在學校,就覺得多回家一趟有其必要性,回家就可以避免兩三天晚睡(忙碌的大學生活都熬到三、四點啊);回家就可以暫且卸下焦慮的課程學習;回家就可以吃吃家鄉味,用食物慰藉斷格的味蕾經驗;回家更可以慵懶地依賴爸爸媽媽,獲得無限愛。
「那一天」是一種懷念,擱在心頭,反覆念之。翻閱當天的日記,把那天溫熱的陽光、不遠處的海浪聲、瀰漫在村子裡的果樹香味及宮廟香爐裡捲繞而出的香火味,通通找回來。
又是一場因為工作,而外掛的小旅行。想起從前得接送就學中的女兒上下學,無法拋下她們接北部的工作,現在反因為她們北漂上大學,而較能應允北部的邀約。十一月中,代表小事報團隊參加新北市美術館籌劃的「協作與共創:共同學習的再思考」論壇,我請同是小事報團隊成員的女兒一同參與,一家四人亦私亦公地在一起,最可惜的是,我們都到了「鶯歌陶瓷博物館」了,卻沒有時機入館參觀。我說:「你們兩歲多時,就來過這裡」;她們說:「...
氣溫無預警地降了,冬已經踏上了南方。硬碟中未整理的照片,仍有初夏烘熱的影像,那穿著短衣、溫度數字逐漸上升的夏日中,有一資料夾藏著我鑽入高雄人車熙攘市象中,特顯安靜的「愛河之心」公園。
因為工作邀約,一連兩週五到潮州高中分享,也因此,有了與當地人交集的好機會,我不免問:「哪些地方值得一走?哪些在地美食值得嚐嚐?」謝謝「台灣好基金會x大潮.南扎根計畫」的夥伴告訴我,在地深根蹲點後,發現潮州的好去處。這是兩次的小買小吃旅行,一起記錄下來。
總習慣在生活中拍照紀錄,佐以文字便是日後清晰可憶的往事。硬碟裡有許多照片,一直擱著尚未整理,像是沒有歸檔的文件擾著我,強勢攻勢我自豪的執行力。還是把幾個月前發生的事,以圖文記錄下來吧!這次紀錄的是兩回彰化旅記。
童年時期,因為家住高雄的邊緣地帶,母親也未曾穿著華服,帶小孩去逛時髦的崛江商圈,因此,從未有鹽埕區繁華景象的記憶,反倒自己青少年時期愛逛街,而對五福二路的「新崛江」有認同感,也是在那時我才知,原來「新」崛江的命名是因為有個舊崛江。
從【國道10號】開往美濃旗山一帶,美濃總是多於旗山的次數,我遺忘上一回是何時去蕃薯寮(旗山舊稱),滑文部落格才知已是七年前的事,2016年帶著公公到老街及孔廟。
這是「2023暑浪漁港」最後一篇紀錄,五天的行程經過了好幾個漁港,東邊的南方澳、延【台2線】越大溪漁港、大里漁港、桶盤堀漁港、馬崗漁港、美豔山漁港,直到東北角的望海巷漁港,然後再延【台61線】往南到過竹圍漁港、永安漁港、南寮漁港、龍鳳漁港、外埔漁港、苑港漁港、梧棲漁港,最後,我們將終點定在曾是個繁榮商港的鹿港。
去「瘦子咖啡」已是三個月前的事,雖是近百天前的一杯咖啡,但我仍記得當天的氛圍。是正中午,鹿港下著雨,店家剛開門營業不久,店員們都還在吧檯準備著,我們就進去了,店內冷氣尚未平均冷度,客人可能還逗留在廟宇或廣場,人不多是我最想要的狀態,整個空間因為老傢俱,像個緘默不語的老者,室內昏暗的氣氛就是當時的記憶。
科廷老師一直是個很有魅力的人,他有著專業的植物知識、豐富的採集經驗,能夠辨識植物、判斷植物的可食性。他是「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的參展藝術家,也是第四屆小事報的講師,一直以來,都和我們有著愉快的友誼關係。
想做這個主題很久了!常在「小事報」帶著小朋友走讀曾文溪流域,除了雙眼、雙腳學習踏查之外,用美食誘發勘查動機,也是絕佳的出發點。想把自己在這流域區域所吃的美食一一整理(應該說,找機會再去吃一輪),這或許也能推薦給朋友們用在地美食認識這條河。別問我,範圍有多廣?只要揭開地圖,離曾文溪水源不遠處,從嘉義山上到台南海邊,對我來說,都是流域美食的範圍。
早晨七點,鬧鐘響起,比前幾天早半小時起床,這幾天女兒上法國爺爺的課,今日(2023.09.09)是最後一天。結束時有一餐會,團員每人帶一道菜,她們思考著,早上七點撐到晚間的食物可準備哪些?於是計畫著能夠接受的冷食:柚子茶凍、黑白飯糰。
當小編們在沙灘上流連忘返,喊都喊不回來時,黑色剪影勾勒出小事報營隊年年堅持到出海口的美好畫面,什麼憂,什麼愁,什麼生疏與陌生,在曾文溪出海口迎著風,一切似乎都會化解,都會總結出「我們同住一條河」的事實。